李先五著「太極拳」之源流(节錄)
著者小影
自序
余幼嗜技擊,七歲從師習外家拳,後以性情燥暴,思改善之,故又從劉師彩臣習太極拳;以迄於今,未敢或輟。於健康方面,得益固大,而性情之改善,尤使我對此拳術發生强固之信仰心!
身受其益,不願自祕,思以師傳及心得,著述成書,公諸同好;乃生活驅策,冗務困人,苦無機會,以促其實現。
民十八年春,創辦兩廣國術館於廣州,工作之餘,乃着手編述,不數月,稿成十之七八,又以生活之鞭,驅人奔走;然終於十九年冬得續成之,方欲付梓,而征途重上,飄泊連年,此願未償,心殊耿耿!
廿一年夏,三蒞南京,旅居較久,而同志認識日多,見余稿者,皆慫恿卽為付梓;同時廣州,香港方面之同志,亦屬屢函催促。迨廿二年二月,乃將舊稿重為整理,如是又需時一月,始得付梓。
當此强鄰壓境,國難日亟,健我體魄,殲彼巨兇,正其時也,願與國人共勉之!
二二,三,三〇,著者序于首都。
一 源流
國術之起源不可攷,在黃帝戰蚩尤時,已有器械之發明。至於六藝之射御;詩經言拳勇;禮記言角力,似為國術較早之起源。厥後華陀氏之五禽戲,遂為姿勢運動之濫觴焉。
梁天監中,達摩振錫南來,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悟健軀殼,靜靈魂之術,創易筋,洗髓二經及十八法手式。後覺遠上人將十八法散式化為整式,增至七十二手法,覺遠猶以為未足,乃訪白玉峯,邀歸少林,融會舊時宗法,和以古來技擊及華陀氏之五禽戲,增至百七十餘手,分龍,虎,豹,蛇,鶴五拳,刀,劍,槍,棍寓於其中,名曰少林拳,或稱外家拳。
宋(或云元末明初,尚待考證,姑為存疑。)有張三丰者,隱於武當山,嘗採各家拳術之長,融化推闡為長拳,曰武當拳,或稱內家拳,考太極拳之流派,大別有五,述之於後:
1 許氏所傳
許宣平安徽歙縣人。隱城陽山,結盧南陽;辟榖。身長七尺六寸,髯長至臍,髮長至足,行如奔馬。每負薪賣於市中。李白訪之不遇,題詩於望仙橋而囘。
其所傳太極拳名『三世七』,蓋指三十七式而名之。此拳應一勢練成,再練一勢,萬不能心急齊用。至三十七式,却無論何式先,何式後,只要將式練成,自然三十七式相繼不斷,一氣貫成,故又謂之長拳。訣有八字:掤,捋,擠,按,『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四隅』也。
八字歌
掤,捋,擠,按世間稀,十個藝人十不知;
若能輕靈並堅硬,粘連黏隨俱無疑。
採,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費工夫,
果得粘連黏隨字,得其環中不支離。
三十七式心會論
腰脊為第一主宰,喉頭為第二主宰,
心為第三主宰;丹田為第一之賓輔,
手指為第二之賓輔,手掌為第三之賓輔。
三十七式週身大用論
一要性定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
二要遍身氣流行,一定繼續不能停;
三要喉頭永不拋,問盡天下衆英雄。
十六關要論
活潑於腰,靈機於頂,神通於背;氣沉丹田;
行之於腿,蹬之於足,運之於掌,繞之於指,
歛之於髓,達之於神,凝之於耳,息之於鼻,
呼吸往來於口,縱之於膝;渾噩一身,全體發之於毛。
功用歌
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旣濟無滯病。
若得四兩撥千斤,開合鼓盪主宰定。
2 俞氏所傳
俞氏安徽涇陽人。得唐李道子所傳太極拳,名先天拳。道子江南人,居武當山南岩宮;不火食,第日啖麥麩數合。人稱之為夫子李云。
俞氏傳俞淸慧,俞一誠,繼傳俞蓮舟,俞岱岩等。拳式與『三世七』同。並授有歌訣,錄之於後:
無影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罄。
虎吼猿鳴,水靜河淸,翻江播海;盡性立命。
3 程氏所傳
程靈洗字元滌。安徽歙縣人。侯景之亂,惟歙縣得保全,皆靈洗力也。其拳術為韓拱月所授;再傳至程珌,珌精易理,將太極拳改為小九天手法,共十四勢。有用功五誌,四性歸原歌等。
用功五誌
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
四性歸原歌 世人不知己之性,何人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賴天地而存身,天地無物不成形,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獨偏靈。
4 殷氏所傳
殷氏所傳太極拳名後天法,傳揚州胡鏡子,鏡子再傳安州宋仲殊。其所傳後天法共十七式,雖與太極拳名目不同,而其功用則一也。
5 張三丰所傳
張三丰亦作張三峯;乃武當山丹士。集太極拳之大成,為武當派之始祖。嘗觀察天地自然之理,採納各家拳術之長,以陰,陽,剛,柔,動,靜,進,退,喻其動作,名曰武當拳,或曰內家拳。
迨後流傳於陜西王宗,其名最著;再傳溫州陳州同。明嘉靖時有張松溪者,得其師之眞傳,謂之太極十三式;厥後各分支派,松溪所傳為南派,傳於四明葉近泉,近泉傳周雲山,陳貞石,孫繼槎,吳崑山,單思南等;雲山傳盧紹岐;貞石傳董扶輿,夏枝溪;繼槎傳柴元明,姚石門,僧耳,僧尾;崑山傳徐岱岳,李天目;天目傳余仲波,陳茂宏等;思南傳王征南;征南獨得眞傳,精點穴之術,其要訣為『敬,緊,勁,切,勤』五字。征南後數十年,最著名者則為甘鳳池等。
北派所傳,負時譽者甚衆,最著者為淸初山右王宗岳,著有太極拳經,十三勢歌,行功心解,打手歌等;傳河南蔣發,發傳泌陽縣陳家溝陳長興;長興子二人,長曰耿信,次曰紀信,均能承業,授徒甚衆。時有河北永年縣楊福魁字露禪者,聞其名,因與同里李伯魁共往師焉;露禪勤學,盡得其秘,傳諸二子;長曰錡,早亡,無傳,次曰鈺,字班侯,三曰鑑,字健侯,均得父傳。班侯傳萬春,吳全佑,凌山等;健侯傳其子兆熊,兆淸等;兆熊字夢祥,傳田肇麟,尤志學等;兆淸字澄甫,傳武匯川,陳微明等;吳全佑傳其子鑑泉曁王茂齋,劉鳳山,郭松亭,齊格臣等。劉鳳山字彩臣,傳其子文海曁白永福,黎元弼,尹如川,梁漢勛,杜沂濱,王紹曾及著者等。
(以上僅就彩臣先生所口授者為筆述,然不知者尚多,遺漏自所不免。)
来自群组: 談詩論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