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学练要则
作者: yilvfeng1986 来源:文学博客网
-------------------------------------------------------------------------------------------------
太极拳既然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定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特质。如果知道太极拳很好,但却不能深入其中,则太极拳是太极拳,您还是您,您和太极拳还是一种陌生的关系,太极拳丰富的内涵和身心修养的效应,就不会体现出来,您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就会始终搁浅在道听途说的境界。
其实,独特、有太极拳韵味的太极拳,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薪火相传。其中,杨健侯秘传太极拳(老六路)就是其中的一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与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杨式太极拳各种架式以及其他各家太极拳都不一样。这套老六路更多地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极拳的风貌,更多地保留了中华道统文化的内涵,更多地保留了让我们的思维感觉新鲜的内容,更多地保留了从各个方面滋养身心的信息。我们要继承发展太极拳,但是,对于这套太极拳来说,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继承。其实,如果我们能把这套太极拳完整地继承下来,则功莫大焉。如果这套太极拳失传了,再想找回来、继承下来,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套太极拳与我们认识的任何太极拳都不一样,更与我们后天养成的习惯不一样。这套太极拳是超越我们平时想象力范畴的一套太极拳。
20世纪80年代,当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老师把自己早年跟杨健侯学练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讲述出来时,许多曾跟他学练十几年太极拳的徒弟都很吃惊,太极拳里边竟有这么多的内涵――云手里竟然包含着“三个开合”、揽雀尾里竟然蕴藏着“三捋”、单鞭里面竟然埋伏着“滚错折磨”四种内劲等等。武林界许多朋友建议,让他把这个老六路改为汪氏太极拳。汪老师说:“不能改,这本来就是人家老杨家的,当初学拳时我曾经答应过老杨家。这是不能随便往外传的!”
自古以来,太极拳就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脉络是把太极拳当成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这条脉络在各派各系太极拳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在传授太极拳的过程中,太极内功不易被人们理解,而且,一旦被心怀不轨的人掌握了就会做坏事,基于此,大面积普及太极拳时,许多太极拳老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保留一些不传之秘。当年,杨式太极拳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是杨澄甫,在他广泛传授太极拳之前,其父杨健侯就告诫他只能传架子不能传内功心法。于是,由他定型的杨式太极拳就成为现在广为人知的太极拳,即国家体委编创的24式简化太极拳的蓝本。
有人认为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太极拳架子就是杨式太极拳的全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些人也不了解当年杨露蝉三下陈家沟学拳的艰辛历程------辛辛苦苦学来的“太极拳门里的”的内功哪能轻易向外传授呢?这就涉及太极拳另一条发展脉络:内功心法的传承体系。据笔者所知,这一传承体系是杨露蝉----杨健侯----杨澄甫----汪永泉----魏树人等。
据一位曾与许多太极拳大家有过接触的朋友说:“汪是真正能把《太极拳论》中所要求的内容都表现出来的人。”
据采访过许多太极拳名家的记者说:“魏树人老师所继承的太极拳,应该是原汁原味的太极拳。”
是的,在人世间还有这样一种太极拳----自然、柔和、优美,以每个姿势练得是否舒适为检验标准;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点,具有极大的养生价值;揉手练习时,没有打人之心,要有扶人之心,如是才能将人弹到拙力所远不及的距离,同时被弹出者还感觉特别开心舒服;在开始运行、起止变化的过程中,以身形和神意气所引起的太极变化,不断去沟通天地阴阳,完美地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涵盖太极术、太极功、太极道等不同层次的锻炼内容,让学练者始终觉得奥妙尢穷,乐趣无限----这个太极拳.就是杨健侯秘传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