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鐵冰心 于 2016-1-17 17:57 编辑
鐵冰心註:
此「十二大劲」乃『宋氏形意拳《内功四经》之十二大劲』而非『易筋經之十二大勁』、幸勿混為一談...
可先参阅: 宋氏形意拳之《内功四经》及《內功四經》之謎...
也谈十二大劲/京城马国兴
浏览其他网站论坛的文章,偶然发现论述“十二大劲”的内容,然所论的又并非“十二大劲”的内容。故而,在此发表《内功四经》中的“内功十二大劲注解”之原文与阐释,目的是让习拳者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内功十二大劲”的具体内容!此文摘自拙著《古拳论阐释续编》的“再版书稿”中。
“内功十二大劲注解”阐释
第一大劲 曰:底练
底者,足也。练者,练之于地也。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皆练底之功也。用法俱在《内功经》。外用有二:一勾敌人之手足,须曲吾足尖向内弯起,以外劲胜之;一封敌人之足,须将裆劲全坠于地,以内劲胜之。
阐 释
足为一身之根,根固则身稳,双足敷平于地,劲意在足踝处,则双足与地如胶似漆,便于蹬踩用势,谓之:“炼之于地”。步法如舟车,载人闪展进退腾挪。足根尖稳健,则步法方能虚实分明、灵活以至用。有步法歌诀为证:
两膝微弯力自然,撑前牮后练成坚。
之从顺闪腾挪便,玄经斜出反回圈。
翻复旋风肩平硬,膝雄跟踹带勾臁。
跟落指悬神化用,轻浮坚固步中玄。
《拳经拳法备要·步法指要》
歌诀中点明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在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前往、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足蹬”,是后足;也就是形意拳十二能中所言:“马有疾蹄之能”,皆言两足之意。即“炼之于地也”的足根稳健之功能,一身动变之根基。
有此双足定根基的功能,方有步法载身进退闪展腾挪之用;亦有双足立步生根之能,劲从足下升起,传于腿,主宰于腰,腾于胁,运化于胸,发于背,以助拳势攻防之威力的作用。此乃“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之精义。故此可知,双足之妙用,是决定一身拳势攻防有效与否的关键。故将双足静定厚载、灵活变化、立步生根,视为第一大劲的功夫,也就顺理成章了。未言打,先定自身之根基。然练足、练步之法,皆在“经文”内叙述清楚了,学者可循序渐进而求之。
上述乃双足的自身内用之功能。外用有两种方法,习拳者不可不知,一曰勾法;一曰封法。
勾法:拳有三勾之法说,一曰手勾;二曰肘勾;三曰脚勾。脚勾之法,各门皆有论之,今取少林拳法歌诀以明之,以示各家通用之义。
承手牵来将次颠,用脚一勾边自然。
足指妙在勾身用,微微一缩望天掀。
《张横秋秘授迭打抓拿·千金秘诀二十首·第十四首》
此歌诀乃专题论述脚勾可以跌倒人也之方法的。然运用脚勾之法,必有手法配合。有足尖朝内的里勾法、扒勾法;有足尖向外的外勾法;有足尖朝上的挑勾法;亦有运用足根后勾挑、磕打的后勾法。诸勾法皆以外形之劲为用,即形到可以倒人也。这一点此拳经论得仔细、清楚、明白,乃练习脚勾的窍门。
封法:此拳经乃说封敌之足,实际上有两种用法:一曰管,二曰拦。管,即运用自己的足管住对方的双足或单足,自有双管法、单管法之分别。用自己的足管住对方的足,好用上盘手法招势跌翻对手,这种以足管足之法不勾不绊,足到位即是管,即“步要过人”之意思。管法有套、插两种基本步法。套,即自己一足从对手前足外侧后落地也,管住对手一足或双足;插,是自己一足插入对手双足之间,管住对手一足或双足。有将套步法说成“边管”的,将插步法说成“中管”的,技术实质一样。可看前贤歌诀的论述:
双管秘诀
双管之法果希奇,须记脚尖是线辔。
其力要从软处得,将人双脚一缚之。
中管秘诀
中管之法果奇焉,膝尖好似箭离弦。
其力须知一片入,将人掀跌自天然。
外管秘诀
外盘管脚实难当,猛虎倚山势更强。
身臀一片须颠进,将人掀跌独擅长。
边管秘诀
边盘偷巧任施为,妙法须知软处投。
也宜脚去过尺五,方为老到有算头。
《张横秋拳经拳法备要二卷》
拦法:古传有“腿法十八拦”的说法。当然,此拦法有脚法,亦有腿法,但都有封管、封挡对手双足、步法、踢法的功能作用,又不能将腿脚法分开,故有必要说清楚。由于“十八拦”用法较为广泛,而文章篇幅有限,故而不能具体一一论说了。
此经文“一封敌人之足,须将裆劲全坠于地,以内劲胜之”的意思,乃是用足的套、插之双管、单管的方法之论述。裆劲全坠于地,是立步生根稳健之意。以内劲胜之,是说配合上盘用招以内劲为用,此乃借足,或曰借步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方法。此即又一次阐明“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皆练底之功也。”之精义。即有用足封住对手单足或双足,使之不能动转变化,才有手法、肘法、靠法等百般用劲攻击之法。自己稳健,对手跌翻,拳法之妙,双足之用,阐述得淋漓尽致。论述至此,第一大劲底练之功,了然于心也。
第二大劲 曰:坚膝
坚者,用内功以后自然坚也。外用有二:凡敌近身上攻,则用提膝;下攻,则用跪膝,俱视其势之平、侧,随时(势)变换,不可预定。
阐 释
何谓用内功以后自然之“坚”也?《易筋经·贯气诀·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论》中说:“其所以坚硬者,则在逐节之骨节。骨节者,两骨间之空隙也,乃人身之壑谷,为神明所流注。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此段古拳论言明,精神填实关节空隙之处,便可坚如钢铁,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便是气力齐全之坚。此间非尚血气用横力筋努骨突的聚劲凝形之力,即现时所说的“肌肉爆发力”。可以这样说:内劲、外形柔外刚中的匹配合一而用,外形没有格外用力凝形,方为自然之坚,此即后来所说的“落点坚刚”之坚。此自然之坚的特点是:内感通灵,攻守变化随人之势灵活自如;用于攻击则犀利无比,用于防守则不惧人之冲突。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基本功夫,然没有内劲功夫者不能为之;外形不能柔弱无骨、松静自然者亦不能为之。这一点,习拳者不可不辨、不可不知。
上面所论为膝的自身内用之法,然膝乃七拳之一,故亦有外用之法式。外用之法式有二:一曰提膝;二曰跪膝。即推上击下的连用法式,推上乃提膝法,击下乃跪膝法。有歌诀为证:
两手相加乱扰攘,无心思到下盘伤;
横直撇膝因穴道,纵是英雄也着忙。
《拳经拳法备要·千金歌诀》
歌诀中表明用膝击法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自有出奇制胜的效果。本拳经讲明运用膝击法的方位距离:凡敌近身上攻者,运用提膝法;下攻者,运用跪膝法。近身是关键,膝属人才部位,乃中盘攻防之方位。拳诀云:“远用手打脚踢,近使肩胯靠击,不远不近用肘用膝”。知道用膝的时机、方位、距离,还要明白用膝的具体技术方法:有提膝击打对手少腹、胯之里外;有竖膝、横膝的区别;还有提膝撇击的用法、屈膝跪击的方法。各种运用方法都要看对手是正身进势或侧身进势,上攻或下攻皆要随对手之势而相机运用,不可预定。不单膝击法式这样,就是各种攻防招法的实施,各部位攻防法式之运用,皆是随时相机而用的。拳诀云:“拳有定势”,即有一定之法式的修炼,方能有体而至用;“用无定势”,即攻防较技运用之时,皆随时相机而用,故不可预定。虽“用无定势而不失势,方是把势功夫”。由此可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练用有别”和“体用有别”之深刻内涵了。能知此中道理,习拳练艺便可步步深入,层层升华,终可臻神拳神明上乘之艺境了。否则,徒劳而无功矣!
然用膝之法不单是待敌近身上攻、下攻时可以实施;亦可以主动攻击,在对手防不胜防之时,以膝击法式收功,关键是在主动近敌。明白这种用法者,也就明白了拳术中“权变造势”和“权必示形”的深刻之内涵了;能充分的体现出拳术中“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静有借法”的攻守皆可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制胜的用法,能于较技中实现速战速决的方针策略了。攻防技法纯熟,方具备速战速决之能力。
第三大劲 曰:裆胯
裆者,内裆也;胯者,外胯也。若两敌逼近,将周身大力一落,内裆、外胯俱可胜人也,但须凑集合式方可用之。若勉强做作,则失之远矣,其讲细俱见经内。
阐 释
外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裆圆则步稳。实际上,裆乃分前中后三部分。前裆:外肾囊两旁;裆中:会阴穴部位;后裆,尾闾骨部位,即前中后一线皆曰裆。所谓开裆,意开一线之微,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叉开三尺宽,不开仍然是不开。裆开则圆,然会阴要虚,小肚要实,下腰劲,坐胯尾闾向前翻起,裆劲自然合住;勾臀,裆自然撑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撑裆开胯、裆开胯合,下盘自然稳固;裆合胯开,下盘自然灵变。有了这样的认识,也就知道裆胯匹配合一而用亦是“阴阳逆从”的法式,“劲形反蓄”的方法。用于上盘攻击施招用手时,裆开胯合,拳势必然具备劲整之威力;用于防守时,裆合胯开,拳势自然具备灵变无棱角之巧妙。故此可知,上盘攻防变化之用的灵妙与否,皆根于“裆开胯合”和“裆合胯开”的灵变圆活机巧之能力。如以“执中以制外”的法则运用,则执裆的开合变化,胯便自然随之合开以为用了。当然,这也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方可达到自动配合的运用机制。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有四种基本发劲方法,即“上打背发劲,下打尾发劲,外胯鲤鱼打挺和全身发劲法(晃海法)”。此经所论“裆胯”为第三大劲,是直接论说“下打尾发劲”和“外胯鲤鱼打挺”两种发劲方法的,而两种具体发劲方法又有具体运用之区别。
外胯鲤鱼打挺,指的是上用手、肘法的攻击之势时,顺“手、肘”之侧的胯,名之曰“外胯”,要上提,乃足之踩劲而来;而内胯,即后胯,要下落前逼。此时裆中的内劲上贯百会穴。后胯落而又前逼之劲,乃由后足根的蹬劲而来。此皆拳论云:“前足如万斤之石压,后足如门闩之坚抵来,臀如坐剪夹大银,身如泰山无可撼”之描述的景象;也是《内功经》中所说的“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之用法的描述。
下打尾发劲,乃坠法。歌诀云:“坠扳牵挽势,掩护勿失控”。对手运用牵而扳我欲摔跌,我运用尾闾下坠的劲势破解,反而能牵动其根。此乃顺势用势之法,是在不打之中的真打法。如用坐胯、跪膝的跌人之法,皆用“下打尾发劲”的方法。虽然用膝、用胯,兼上可用手、用肘,皆用的是“下打尾发劲”的方法。也就是运用裆劲的坠跪法式。
而下打尾发劲和外胯鲤鱼打挺的上下相互变化,就是《纳卦经》中所说的“高步以胯劲为主,裆劲为佐;中部裆胯劲互于吞并;下步以裆劲为主,以胯劲为佐。裆劲竖,阴中阳也;胯劲横,阳中阴也。故须分上中下以用之,裆为胯之枢机,胯为裆之直使,故裆静而胯动,胯走而裆守,表里不可错乱,久而行之自能骨口相吞,而真气真劲无不通矣!”由上述所论而知,若两人较技逼近,将周身之势皆落实在裆胯的裆开胯合、裆合胯开的坚固灵变之中,则起也打,落也打,裆胯皆具胜人之用。但要深刻领会其要点:落势下步裆劲为主,胯劲为辅;起势高步胯劲为主,裆劲为辅;中平架势不起不落,裆胯之劲相互吞并为用。这是正确运用裆胯之劲势制胜的格局,如勉强做作,不纯任自然,则失之远矣。欲得窍要,具在经内已然详细地讲解明白了。可依法循序渐进而修得。
前边论述足、膝、胯之三大劲法,合而观之,乃为步法之内容,古拳论有“脚步能胜人”的问答解说及歌诀,答曰:“用坚坠跪”。将歌诀录之于下,以便参考为用。
前脚弯兮后脚箭,前足如矢后足?。
用肩推靠不能摇,坠跪勾挞随人变。
《拳经拳法备要·千金秘诀》
从歌诀中可以知道,足勾、膝跪、胯坠等用法是拳术攻防中通用的方法,而胯、膝、踝三节一气贯串以为用,则又是上身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根基功夫。由此可以明白拳诀:“明了三节多一方”之涵义了。这一点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必须要修炼明白的。否则,不知三节分用、合用的机制,便不知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的用坚之法 ;不知柔行气的九曲珠之灵变化解之用;也就不能知道柔行气、刚落点的攻防转化之机制了。步法如是,身法如是,手法如是,三法合一亦如是。明白整体与局部相互为用的关系,则具体练用方法可不迷矣!用之必然精矣!
第四大劲 曰:胸背
内功已成,前胸、后背具有大力,可以制人。无有甚巧,须封敌人之手,用胸背须让出处敌人之手,防其攻吾也。
阐 释
此乃言说后背、前胸直接攻人之用法,即靠法。有背折靠、胸腹靠、腹肋靠。尚有种种肩靠法,放到后面三门之劲法中在论述。
能运用背、胸腹靠法制人的首要条件是“内功已成”。有了内劲“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夫,还要将背、胸腹靠法的功夫运用纯熟,再具备背、胸腹靠法的明劲法,暗劲法,化劲法三法,方谓之“内功已成”。
明劲法:劲形顺从法。即后背后靠时则内劲在后背;前胸腹前靠时,则内劲在前胸。后背后靠时,全凭前足蹬踩之劲力,后足支撑自身,以防靠空不失动转变化之势的能力;前胸腹前靠时,全凭后足根蹬踩之劲力,前足支撑自身,以防靠空不失动转变化之势的能力。此明劲法所发之势有被对方借力而利用的弱点,但其是初修炼攻防招法运用必修的内容。乃具有贯通气道而壮大其势的作用。
暗劲法:劲形反蓄法。即后背后靠时,虽全凭前足蹬踩之劲力,后足支撑自身,以防后靠空而不失其势,同时内劲由后背向前胸腹运行;而前胸腹前靠时,虽全凭后足蹬踩之劲力,前足支撑自身,以防靠空不失势,同时内劲由前胸腹向后背运行。此暗劲法所发之势,更有动变平衡之效果,发人、放人的威力更强大。如对手借力发招,由于劲形反蓄具有弹簧效应,随即可以借其势而发之,故而不畏惧他人借势用招,因机巧灵变之妙用为常人所不知,不知则无破法矣。此可明白“拳打两不知”的内涵了。
化劲法:劲形得一之法。内劲化无,惟有一触即发之用,毫不受力,故轻灵无比。后背、前胸腹之靠,不见其动,而对手莫能逃出,被击而后亦不知如何被击出。此乃神拳神明、具备神化之功的上乘功夫艺境。
如此可知“内功已成”之三层攻防功夫艺境的内涵及其精义了。经文所言“”前胸、后背具有大力之精华,乃指内劲功夫而言的。故说背胸之靠法威力之大,是“无有甚巧”的。既不同于巧招妙手之巧妙,便可直接相机而用,然却妙不可言!
然运用胸腹、后背的前后靠法,须先封好对方之手,或排开其手,或掩压盖住其手,皆在运用胸腹、后背靠时同时做到。这样可有效防止对手在我靠击时而击打我,可以胜的干净利落。其文中所说:“封住,让出对方之手。”就是指此意也。
第五大劲 曰:头颅
内功已成,不但胸背可以制人,即头颅亦可取胜。其用有二:曰侧撞。侧撞者,敌在吾前,吾侧身撞去也;正撞者,敌在或上,吾正撞去也。亦必防敌之手。
阐 释
内功已成,头亦可胜人。头为七拳之一,故有胜人用头之法。此经总结有“侧撞、正撞”二法。侧撞者,用额角;有左额角,右额角,所谓敌在吾前,吾侧身用额角部位撞击。正撞者,用前额头,即印堂、神庭,额部正中位置,所谓敌在吾上,吾正撞击而去也。不管侧撞、正撞,皆击打对手鼻梁、太阳穴、胸腹部位。不可用后脑勺部位,此处骨壁最薄而脆弱;更不能用百会穴前的囟门处。凡用头撞击时,必须防备对手的手、肘、肩等部位的攻击。用头攻击之妙在借机用势,纯以巧胜,正所谓“善胜者,其势险,节贵短”。所用之时机:“两手搬开用头击,正中一线侧太阳,你搬我搬皆如是,伤敌额头撞鼻梁”。无内劲功夫者,千万不可用之;不得用法真传者,莫要乱用,以防自伤。
第六大劲 曰:三门
三门者,肩也。用肩三法,须垂吾手,或收手贴住两股,以小身用之,或侧用,或平用,或用之于上,或用之于下,俱在合战散门内,难以尽注,大抵有内功以后方可用之。
阐 释
肩为第三道防线,又名三门、内门。用肩有“八面肩头”之用法:直肩,压下肩,倒后肩,倒前肩,射起肩,陡起肩,凝、挺肩。经文所述用肩有三法,乃言用肩的靠法。一曰俯肩靠;二曰侧肩靠;三曰后肩靠。
俯肩靠:又名七寸靠,乃因对方采掳我手,我顺势借力俯肩靠击彼胸腹,彼必跌翻矣。拳诀云:“俯肩一靠破铜墙”,即指此法尔。太极拳门的“海底针”式,首选就是俯肩靠击的法式,继之以挑打补招以胜之。
侧肩靠:即用双肩左右的外侧(肩箅穴处)靠击对手。此法常用于对手破解我左右直拳时,侧肩靠击。太极拳的的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式,皆藏有侧肩靠击在其中,即挑打分托带靠击之谓也。
后肩靠:又名肩后靠。常用于对手抢我左右外门,披身而进,用套步时,吾可顺势用左右肩背骨后靠击打对手。
凡运用靠法,必先有偷步在前以予支撑,以防靠空被跌。靠法之用,属于近身短兵深入险地之战,故必“泼皮胆大”、功夫炉火纯青方可用之。经文所言:“大抵有内功以后方可用之”,是说有系列功法的内功修炼,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者,方才具备“神窥其势,意?其隙”的随机用势之能力,才能用此短兵,深入险地而一战胜之。“善战者,其势险,节贵短。”即言靠法之用。
凡运用靠法,皆是顺势借力,乘虚而入,对手不知不觉,方为上乘。靠非撞也,故被靠击者,不知如何即被跌飞而出,身上毫无疼痛之感觉,只觉得被靠击之势,浑厚不可阻挡。这又是经文所言:“有内功以后方可用之”的内容之一。内劲泓浓,靠如山崩地裂之势。
善用靠法者,可在破解对手攻击的同时又以靠法攻击着对手,有一招两用的功能作用及效果。靠法的实施即可单靠取胜,又可连续靠击;即可用于手法、肘法之后,又可靠法造势,继以其它攻防招法攻击制胜;即可接手即靠,亦可在诸攻防招法中运用靠法收功,所以经文说:“难以尽注,俱在合战散门内”。我今给予了教详细的论述,也是便于习拳者修炼、运用。其用法之妙,不得明师所传不易得其窍要。
来自群组: 劍膽琴心及談詩論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