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鐵冰心 于 2015-12-2 09:55 编辑
(孫福元)揭開《內功四經》之謎——僅以此文紀念宋世榮大師誕辰 155 周年 2014年7月14日 1:00
編者:本文為山東省形意拳研究會長孫福元先生數年研究之成果。原題為《神技展天下,內功傳四海——紀念內功巨擎宋世榮誕辰 155 周年兼談內功四經創著之真》,而依編者管見,此文最具有看點之處在於:《內功四經》是專為心意拳所著之拳理,為宋世榮先生親筆所著:“宋公托言此經出自清初水底石函,乃運用智慧使人堅信”之舉,且文中結合宋氏形意拳,對《內功四經》之內涵做了大量解析,故在刊發時,改用了現在的題目。文中還批露了作者多年尋訪的諸多有關心意拳、形意拳的史事軼聞,雖為一家之言,但相信會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原文較長,擬分四期刊出。
被視為形意拳經典的《內功四經》,以其技義深妙,文理精絕而為世人所尊崇。然百餘年來,人們對此經得自清初“水底石函”有所疑義,對經義與心意拳理極為一致也甚詫異,尤對宋門拳功全以石函四經為準大為不解。終因缺乏實據,至今乃無人能對“石函”之說動之若何。筆者幸能長期深探,驚知內功四經乃創自宋世榮,而經義與李能然心意拳之傳密切相關。這兩個發現.恐怕大出人們所料。今在紀念宋公誕辰 155 周年之際.據實述之,兼談有關李能然一系心意拳之傳承底秘,將對內功四經之創著,經義來源以及以經指導抖勁之練,有所真實瞭解;並對李能然先公拳藝傳承能有更確切之認識。
前言
清末,清朝腐敗,列強侵淩.群雄四起挽狂瀾,諸家絕藝顯神通。時之“內功巨擘”宋世榮、“八卦泰斗”董海川、“形意巨星”郭雲深、“太極無敵”楊露禪等,皆一代曠世豪雄;其中最得內功玄機、武業貢獻最大者,當屬宋世榮。宋先公不僅有驚人武功,更有超凡之絕著。百餘年來,廣為武界尊崇的內功四經正出自宋世榮公之手 ! 心意拳及形意拳門內,秘不外露的諸多精功訣竅即藏其中。盛譽中外的形意八卦大師李存義及名家孫祿堂皆曾前往求教,幸得內功秘傳,然均未親見經卷。 1982 年冬.余與年已八旬的北京形意拳家兼氣功專家馬禮堂相見,出示內功四經,馬禮堂喜而歎言:“《內功經》,吾已追尋三十餘年,終能親眼目睹,實乃今生大幸”。
此經文句絕妙,義理精闢。確非常人所能及。經中自言由清初王爺“得之于水底石函中,上卷名劍丹,下卷名內功。”劍丹者,劍斬魔念,煉金丹,即氣功;內功者內勁之功。《內功經》即以氣功為基階,以勁功為正堂的武功經典。此經由何人所作,若以經義之深、用字之絕來看,言由何等早期高人而作皆不為過,而且至今世人仍皆以經中所言出自清前高人為準;實則,此經出自宋世榮。宋先公既有絕倫武功,又有淵博之文能,文武俱精.是絕代武著《內功經》的創著人。
一、少年負壯志,師從李能然
宋世榮先公,字約齋,號鏡泉。生於清道光乙酉( 1840 年)七月九日;祖上于明初在南京為官。永樂年間,隨燕王朱棣之改都遷至北京。時至清朝,定居京兆大興縣,在城內火神廟近旁。公幼有壯志,苦讀《四書五經》.無不深及。秉性至孝,天資穎異,善圍棋,甚好祖籍之昆曲,尤酷嗜武功。
宋家先在京城經營鐘錶業,後聞山西太谷乃舉國富地,縣之實業,聲譽四海,遂由宋世榮之父永祿先公去太谷城,開設鐘錶製造局,局名“永善興”,經營狀況甚興旺。清同冶四年,宋世榮隨父遷至太谷。該縣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無林的興隆奠定了物質基礎。縣內富豪林立,武師雲集,四海志士爭奔聚。時值武界尊宿李能然先公,客居太谷,技冠群雄,威名遠震,宋世榮甚敬佩,經引見,17 歲拜師李能然,精習心意拳。
李能然,名飛羽,世稱“老能”。祖藉河北省深縣竇王莊。36 歲至山西省祁縣務農,兼習縣內戴家心意六合拳.時稱心意拳。關於李能然習藝時情.因其末輩後人早已經營他業隱於世間,故在幾十年來從未聞其嫡系後裔出面相述。為此,1988 年經宋虎臣大師之入室弟子車潤田先生 (1907-1993 年 ) 引見,余往北京見到李能然的第四代直系後人李經權 (1921- ) 。
李當時在東城區開設鐘錶店。他曾在太谷 20 餘年,直到抗戰勝利才離開太谷,對其先祖往事及昔日宋家皆甚瞭解。他稱太谷宋鐵麟大師為師爺。據李經權言,其先祖李能然在祁縣拜戴龍邦為師,而多隨龍邦之次子戴文勳共練心意拳,戴龍邦共兩子:長子名文亮 ( 或文量、文良 ) ,乳名大驢;次子文勳,乳名二驢。然祁縣,太谷對勳、雄兩字讀音相同,皆讀作京語“雄”字之音,故將戴文勳誤作戴文雄或文熊。又因雄與英兩字常連用為英雄,英在前,雄在後,故將戴文勳之兄誤作戴文英;該誤業已存流多年,甚至見諸 1925 年所立李能然之高足車永宏字毅齋的碑文中。查此誤.乃因方言所致。山、陝等省廣大地區,其方言讀音中並無京語中 en 之韻。凡遇 en 之韻皆讀作京語的 eng 之韻。李能然在太谷所傳心意拳待傳至河北省後之所以易名為行意拳及形意拳,其因就在於此。至於拳名形意的象形取意之說,乃為拳名形意自 1915 年刊出後,又隔十餘年的一種釋義。拳名在前為因,釋義在後為果,因果並未顛倒。拳名形意並不出自象形形取意之說,而出自心意二字晉冀方言讀音之別。
李能然對宋世榮的所授之藝,要先從李所繼承的戴家心意拳談起:戴氏心意拳包括繼承拳與創新拳兩部分。繼承拳有十形及四把。十形也稱十大形,有龍、虎、猴、馬、蛇、雞、燕、雞、鷹、熊等共十個單形短拳。四把,把即手,武術之手自然為招法、拳法、四把即四手。四把之頭手為橫拳,右拳以弓步橫平前射,左掌搭腕相輔(輔者,或排他手,或推自拳);第二手挑領:鷂子側身回返,右掌以弓步上挑,左掌隨之下按助壓,兩掌落至襠前,高齊膝巔;第四手為斬手,此手原為右足提起,左腿獨立,右手自胸前外旋轉以陽拳上沖,高齊眉,意在封其眼,實多破眉弓,名為望眉斬。然在四把之斬手後,宜加反背錘,以俯拳下擊為妙,打上擊下,如虎搜山。此反背錘之擊兼有“截手”向左下截的作用。
心意拳論手法,常言有四,即出手、起手、領手、截手。直打無化為出手,如獨立望眉斬;打而兼化為起手。如拳打掌化的橫拳;順化無打為領手;搓化無打為截手。正如拳經所言:“起手橫拳勢難招。展開四平前後梢,望眉斬加反見背,如虎搜山截手炮”。
戴氏四把之斬手則分起落兩勢,起勢者由鷹捉之左弓步上右足稍離地相並于左足,右手外旋裹上以拳至口前,裹化對方之來拳;落勢隨上右足成弓步,右拳弧線前落,弧頂高齊眉,然非終點,故勁稍欠。橫拳,斬手及反背錘皆為打法,需以剪子股勢和膝衷縱力,雷厲迅猛,“俱行如風”。而鷹捉則為大沉勁之采裂法,尤需足下存身之力,如經所言“鷹捉四平,足下存身,進步采打莫容情”。四平即不可前俯,後仰、左歪、右斜。撲打如虎仆,橫拳需四平,采拿如鷹捉也需四平,即常言之“虎拳、,鷹捉需四平”,鷹捉四平最有特點,猛力沉身,如足下踩死毒蟲,謂之“足下存身”。四把為匹手之連環,頭手與末手為環之手尾,然兩者難於順接,故在之間加—環扣而封之,此扣乃由右手沖天炮之回加右振足左揮掌兩合成。四把連環在開練時,在頭手橫拳前常加起勢快三步。此步乃由橫拳之實用而定者,因“起手橫拳勢難招”威力大,為免使對方提前驚退,而當尚未近身、相隔丈八遠時,即突上一步,再飛身接連邁出兩步,忽地落臨,速發橫拳,當者難脫。此飛身快步俗稱“疾步”,疾即快速。
李能然在繼承中,對四把作了某些改動。對鷹捉的改動是:將原兩掌以豎勁沉身下采裂落掌高齊膝,改為兩掌以縱勁前後撕裂,掌落齊心窩。對斬手的改動為:由原拳行線峰點高齊眉的沖捶,改為峰點齊下頜的撞掌,沖錘落點高齊心窩,撞掌落點齊胸膛,而最大改動則為將四把中各把由弓步定勢改為前後膝皆弓屈的靈步定勢。所謂靈步即兩足分前後的馬步,此馬步是將原馬步的一側改為前側,隨而將原馬步的兩足跟為軸,一同向著前側擰轉而成,擰轉度數:前足70至75度,後足為50-60度。若以改後的前後方向來看,則相當於前足內扣15至20度,後足外擺30至40度;足掌向內偏轉為扣,向外偏轉為擺。當初李能然在太谷縣傳于車毅齋及宋世榮的樁步擺扣度數即如此。
戴氏心意拳中的創新拳有閘勢、三拳、五行、增形及兵器刀槍棍等。閘勢全稱為閘勢,是參考山東省螳螂大家金世魁所傳螳螂拳而改編的。此拳共五趟,各趟皆以形似螳螂勾手的閘起閘落動作為主體。閘勢與傳統的心意拳的不同,在於心意傳統者為打中兼化,而閘勢則化中兼打,前者非功大不易見效,閘勢雖功小也難見有失;三拳者,鑽、裹、剪。鑽乃身鑽肩打,手附肩根相佐;裹乃兩手在自己面前裹橫而化;剪則兩掌及腕於額前剪分,兼含肘頂.下發切掌;五行為劈、鑽、崩、炮、橫五拳,對應金水木火土。劈拳近乎四把之斬手,鑽拳即三拳中鑽肩,崩拳形似斜上之射箭,炮拳則先起手分炸再單手落砸。橫拳即四把中由後向前直發之拳。增形乃十形之外的新增之形,今之增形雖已十余,而李能然時,僅有舶、鮀兩增形,為相區分,原十形常稱十大形,增形則稱小形。
除三拳外,李能然對閘勢、五行及兩小形均作了繼承。將兩小形與十大形相合併加以改動而成李氏十二形。將螳螂閘勢改為李氏雜勢捶,對原套路中形似螳螂臂的諸多左右屈肘勾手作了保留,對戴氏五行拳大加改動為李氏五行拳。李氏五行之老劈拳也近乎戴氏劈拳即斬手,而其餘四行則相去甚遠,如戴氏橫拳為自後向前,所發之拳其橫為橫豎之橫(豎為上下,橫為水平,此橫為水平中的前後之橫);李氏橫拳不是前發之橫,而是向左右擋架之拳,此橫為縱橫之橫.不是橫豎之橫,縱為前後,橫為左右。
在李能然繼承中最根本的改進,則位將發勁之步型由原弓步改為自馬步的靈步;這種前後兩膝皆弓屈的靈步不僅保障了發勁之大,更顯著提升了進退之靈,使能飛身進退,而族亦適應如拳經所言’追其形、退其影、縱橫往來、目不及瞬"的上乘搏技,為此,靈步樁之站練是增厚心意拳功之關鍵。
李能然對宋世榮的心意拳之傳,首先即從站練靈步樁開始。此勢以左足在前右足在後的左勢為標準。因就-般而言,右腿之力大於左腿,而發勁之大小取決後腿,故以其勁大的右腿腳為後腿,以求發出較大之力。若以左腿之勁較大,則以站右勢樁為主。此樁以前後直線為樁線。前足內扣約15度.後足外擺約30度,樁線切於前後兩足之最內緣,即切於前足拇趾最內緣與後足跟之最內緣。單練發勁時,前足可稍靠裏,進退實戰時,前足可稍靠外或裏,當年李能然在太谷所傳靈步樁之前後兩足擺扣度數即如此,至今山西依然延續。而身之重心與通常馬步樁一樣,落在前後兩足著力點連線之正中間,有稱雙重,實則這正是進退至靈的最佳身位,太谷宋、車兩門至今持之如故。
樁勢高低與前後兩足間距相關,此距首先能確定身之最高勢位。而勢之高低最終取決於小腿及大腿對豎直線的傾斜角度。樁勢分高低中三者,多以前後兩足之間距為參考。中勢者,前足跟與後足尖間距為兩足長,後腿膕角即大小兩腿之夾角約130度;高勢樁,前後足間距小於一足半長,後腿膕角約150度;實戰中,多站中勢樁。
靈步之靈,在於前後兩膝之皆屈。體之運動及發力,主要由兩膝屈伸轉換所至。靈步兩膝皆屈,身腿反復甚靈;而弓步後膝已直,故而行動遲鈍。靈步之靈也勝過虛步,且重心居中,進退皆靈。膝之由屈而伸之力。主要來自臀後大肌及股前之股四頭肌。靈步樁雙膝之屈,正為此兩肌重負及施力提供了完備態勢。肌力越大.則膝關節及髖關節的屈伸轉換越迅猛,發勁越足,進退越靈。靈步樁之站練.正使組成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等相關肌肉的肌纖維、毛細血管、肌神經及肌紅蛋白、肌糖原等數量增多.質量增蛋,從而使肌肉乃至骨骼更健壯,樁之靜挺力及耐久力均大增。李熊然極重樁功。靈步樁乃武功樁,其兩腿屈立,兩足佈局乃至全身諸節之狀態.皆須合於技擊之理。孿能然言:"站低勢樁尤能練出大功.故著意教宋世榮多站低勢靈步樁。低勢者,後腿膕角約110度;前後兩足之前後空檔大於兩足長,重心落點及兩足擺扣度數仍同中勢樁"。
二、神技縱橫,創著內功經
對李先公之傳,宋世榮潛心習之。一開始先集中時間對靈步桩苦練年餘,精心總結出:桩之上體之則乃”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正頭、起項、壯面神,順肩、活背、勢平正,胸出、身威、有收斂;此式中真竅也”。而下體之則為”足堅而穩,膝屈而伸,襠深而藏,脇開而張;足忌動,膝用力,前陰縮,而脇開”。桩練之程序,分前後兩期。宋公總結言:”氣調而勻,勁鬆而緊;出氣莫令而聞,勁必先鬆而後緊,緩緩行之”。即桩練的前期之勢須放鬆,旨在強身,以為武功打好基礎;後期之勢宜緊而增勁,以益技擊。前後期皆須萬千次的反復實練,緩緩行之。對李能然所傳心意初拳之上述桩功要則,桩練程序,及後之桩步發勁,均由宋世榮載入其《內功四經》。
過去,內功經真本一直秘傳宋門中,散傳於世者多有別字、漏字以及非實之誤猜。諸如原經為”胸出身威,有收斂”。誤為:”胸出身微有收斂”;又如原經針對”足緊而穩”釋文為”足忌動”,卻被人改為”足既動”。追其根,是對經文理解有誤或聞音竄文。一字之差,其義迥然。靈步桩是心意拳中萬般拳勢之根基,不論五行、十二形、雜勢捶,或是李能然由外門引入而加變動的進退連環,其蓄勁與發勁拳勢皆根於靈步,萬勢根自靈步桩。
心意拳及形意拳的精絕處在於內勁。內勁之頂峰為戰勁。心意拳《十法摘要》言:”唯戰勁出沒甚捷,可使日月〈二目〉無光而不見其形,手到勁發;能使天地〈我與敵〉交合〈相搏〉而不費力”。李能然特就心意拳內勁精傳於宋。內勁分三級:一級為根勁,二級為暴勁,三級為戰勁;根勁即根基勁,是按人體肌骨結構所發的規範基礎勁;暴勁是根勁的突然爆發之勁,根勁是爆發勁的基礎;戰勁即戰抖勁,戰是寒戰之戰,戰即抖。戰勁是彈爆之勁,極速回彈的爆發勁,戰勁乃內勁之王。《內功經》所載”功訣”則為根勁及爆發勁織訣要。”按肩以練步、逼臀以練膝”等為上體勁訣;而”提颏以正項,貼背以轉斗”等為下體勁訣。此勁訣正是《內功經》之精華。
內功經之根勁及爆發勁的得真並非易事。首先須得明師真傳。明師真傳即經文之真、經義之真、實練之真。
1. 經文之真:因內功四經長期秘傳,故以耳聞及片段轉抄散傳於世者,多有失真。如由中國武術協會審定出版的形意拳理論專著中,即將”勁訣”之”逼臀以堅膝”載為”逼腎以堅膝”,言逼腎比收臀能更進一步收斂臀部;將勁訣”貼背以轉斗”載為”貼背以轉抖”;言”轉抖”是指尾巴骨。何者為真?筆者以為應以內功經原本為準。其實,在見原本前,宋鐵麟大師已多次談及”逼臀以堅膝”及”貼背以轉斗”,而非”逼腎”及”轉抖”。追尋此誤之根,是出自太原形意名家穆修易〈1874-1954年〉之《拳道集錄》。
穆修易是形意大師王福元〈1848-1913年〉的弟子,且與其師叔宋鐵麟關係甚密。昔日,宋每去太原皆由穆接去家中小住,穆之《拳道集錄》中有關內功經之搜集,即來自宋之所傳。然宋先師不曾言”逼腎”,故知道逼腎之載必因腎、臀兩字之形相近而混淆所致。
2. 經義之真:當確知經文無誤後,尚須準確地辨別各地對經義的不同說法,棄誤存真,方為可用。如”逼臀”究為何義?有說是”用力將臀部向上提起”。實則”逼臀”是收縮膝胯後之臀大肌,使之縮短增力,拉動胯膝兩關節由屈趨直,膝部堅挺而促發力,即所謂”逼臀堅膝”。在勁訣”貼背以轉斗”中,斗字為何義?武界已猜了數十年,有說為尺骨之前端或說為尾骨,全未猜對。實則斗字之義竟與指紋相關。民間素將指紋分為”斗”與” 簸萁”兩類,由內環至外環封閉者為斗,圈圈開口者為簸萁。內功經即借斗字表指端,此義若不是宋鐵麟大師說破,至今也難以知真。
3. 實練之真:明師親傳,更為關鍵。宋鐵麟大師九十餘歲時,其傳拳仍以親自演示為主,尚與弟子對練”挨身炮”,倍使晚輩深得精功。
得內勁之真的第二個要緊處是刻苦精練。既要刻苦,又要深研。仍以”逼臀以堅膝”而言:此訣實為靈步桩蹬腿發勁之訣要。細觀蹬腿發勁時,身則上舉,然此上舉並非主動之為,而是被動所致。發勁前射時,非旦不需此舉,反要專有向下之沖力,而使腿腳之蹬勁及手向前所發之勁皆大增。此向下之沖勁即為”沉身勁”,須以勁訣”按肩以練步”而施之。
根勁與爆發勁通過勁訣而聯繫極密。根勁以勁訣規範後,就入了直通爆發勁之鑰。由根勁沿此鑰而苦練精練一個過程,使肌骨更緊實,神經更靈通,相關肌群鬆緊更協調,發勁能驟然宏大,則使根勁達到剛中寓柔的極剛程度,即成爆發勁。練得爆發勁後,再專練純柔的一個過程,即達柔中寓剛的極柔,既極剛又極柔即得戰勁,即疾彈爆發勁。其中由根勁至爆發勁的關鍵在於發勁之大。為此,在苦練的同時,須大增負重。
宋世榮不僅刻苦實練,還在家中特製了一杆翼德大槍,一把重百餘斤的青龍偃月大刀以及百公斤重的大吊袋四個,以配合大功之成,終於練得拳打三節不見形的抖絕巨力,成為李能然最得心之高足。宋從李能然習十年,技大成:桩功如山靜,拳功似蛟龍,五行十二形,爐火見純青。1875年,李能然告老還鄉;行前曾嘆言:”最得吾藝者,世榮也。”返鄉後,又授同邑深縣弟子郭雲深、劉奇蘭等。使其晉冀高足共達十二名。
在李能然的十餘名高足中,宋世榮以文武俱精的甚高素質、共勉共進的寬闊胸懷以及對心意拳真功的無盡追求和熱愛,而成為相互間誠摯聯繫的核心。他與李師之開門弟子車毅斋是結拜兄弟。李能然的晚期山西弟子賀永恒〈1853-1922年〉、李廣亨〈1859-1933年〉均是由宋介紹入門。宋世榮不僅與山西同門聯繫密切,而且同河北同門也格外親近。郭雲深及劉奇蘭之弟子李存義等,來太谷時必先去宋家或就住在宋家。
一年春,外地鏢師柳某特來太谷,住在城東門外官道街旅店,因鏢業爭執聲言專尋車毅斋”算總帳”。時值車因事外出,宋出面前往力勸,然柳出言狂傲並要與宋動手,柳出左拳,宋起右手輕劈,將柳翻于丈外,柳縱身而起猛發右拳以擊面,宋則左手領化,右掌重劈,使柳當即倒地。宋鐵麟大師對此曾言:”柔劈翻丈餘,重劈倒就地,彈崩則透里” 。柳起身後,復求明晨比大槍,宋應允,然次日晨,柳卻未到場。事後方知柳拳敗回到旅店,問起宋之槍功,店主言:”太谷翼德大槍,遠近聞名,此槍即由大宋爺宋世榮所創!”柳聽罷,當夜匆匆離開。
這年夏日的一個傍晚,宋世榮行經官道街口,身後忽跟一人,肩扛大棍,近身時突掄粗棍,朝宋腿部斜劈。宋聞聲隨轉,起腿一彈,棍折兩段。宋怒視那漢,追問其故。那人詭稱久聞先生武功絕倫,今試之果然如此,願求允列門墻,事後查知此人之舉乃與鏢事有關。此後,宋家人外出,皆嚴防身後有陌生人跟近。
宋先公精於鐘錶修製。一年秋,應邀去徐溝縣,為天祿堂之王老財家修錶。時有當地武士楊某,聞宋公善武,多次登門欲試,先公無奈,只得奉陪。試前,宋公有言:”任爾猛打,吾只招架”。楊聽罷大怒,扑向先公遍身重打,拳腳所向連連作響,但過了一會兒,楊即齝牙蛚嘴地停下,宋公則奉然以待。原來,楊某拳腳並未打在宋公身上,那啪啪作響的動靜全是先公手臂擋架之聲。次日,楊已疼臥難起,兩腿雙臂處處斑青。待十餘日後,宋公修完鐘錶,找到楊某告別時,仍見臂斑、青紫俱現。楊道:”先生說只架不打,然此架比打還厲害得多!”
宋公生于“國勢不振,佗族馮陵”之時,“懷絕技”而不遇,遂使“非常之士”,隱於世間。但宋公並不因此無所作為,而能以其所長另闢蹊徑,志以興武報國為其責。對能然先師之傳加以深刻精研,結合原有的周天氣公及淵博的經書古文化,于1884年農曆5月25日正式創著《內功經》、《納卦經》、《神運經》及《地龍經》共四經,此即武界尊崇的《內功四經》。
因內功核心即內勁;故四經中,以全面深述內勁的《內功經》為主,它由周天氣功、武勢桩功、定步勁功三者組成。周天氣功即真氣循行任督二脉的氣功,屬道家養生功。宋世榮極精道家周天功,並將其深妙入微地融於桩功及勁功中。真氣原本即產生內勁之能源,在神經統領下,向肌纖維供輸真氣,使肌肉收縮連同附骨一起運動,此即內勁之生成。肌內勁線與真氣供輸之線合而于一,《內功經》即揭示了肌之內勁與真氣的這種緊密聯繫。《納卦經》是對《內功經》的補充。此經納入了“八卦”的卦性、卦象及陰陽爭衡之理,以引發“天人合一”的心胸,並充實《內功經》中內勁運作之功。《神運經》闡明“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入”的隔空索膽之神威,此神之根在人品高尚之心,須將此心“剛大之氣養之于素”,需時即出;拳中特有飛自進退蹬足堂步,也在此經予以披露。內功四經作為一部高深的武功經典。對中華武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来自群组: 劍膽琴心及談詩論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