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疑云:“卧薪尝胆”
中国有一个古老的成语叫“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历经艰辛、中兴复国的故事。
公元前492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入吴做了三年的牛马,被吴王(夫差)放还后立志报仇雪耻,为了激励斗志,放着高床大铺不睡,偏要躺在柴草上过夜,并在起居的地方挂着苦胆,吃饭都要尝一尝苦胆的“味道”,以示不忘奴役之苦和庶几亡国之痛,经过了二十二年的惨淡经营,终于灭吴,成就了一代霸业。
《左传》《国语》关于此事的记录阙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所述也只寥寥数语:“吴既败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倒是后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对此有较详尽的描述,在《勾践归国外传》一章中如是写道:“……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上引二则史料,对勾践的“卧薪”只字未提,终不知出于何典,“尝胆”当是事实。
二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把“卧薪尝胆”作为在逆境中刻苦自励最终获得成功的范例,即便是今天我们也不时用此典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最终才能玉汝于成。但我们错了,错得一塌糊涂,不仅二千五百年前越国的臣民们被勾践愚弄了,就连我们也中了他的圈套。
勾践是不是真的睡过草铺,没有人知道,或者是好事者流偏爱勾践而杜撰这一事实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此事与本文主旨无关,自当别论。我要探讨的是勾践的“尝胆”一事,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让我困惑,勾践尝的是什么动物的胆?是猪胆?是熊胆?是人胆抑或是其他动物的胆?史料中没有明言,不过“尝”什么“胆”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尝的这个所谓的“胆”是不是真的很苦?当然,如果不苦,尝了就没有意义。而我们也相信勾践是在“尝苦胆”,直到今天也没有人怀疑他的所作所为是在弄虚作假。
人世间最苦的东西莫过于“苦胆”,一说到勾践“尝胆”,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是在自找“苦”吃,而且长年累月地尝下去,实在太不容易了,他的英雄壮举常令我们生出莫名的仰慕之情,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贵为一国之君的勾践竟然偷换了概念,用假象迷惑了所有人——他所谓的“胆”是指“胆囊”并非苦涩不堪入口的“胆汁”。只要我们略加留意,就会从史书的字里行间发现端倪:“悬胆于户” ;“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勾践所尝之胆是挂在门头上的,是放在座位旁的,是悬在屋梁上的。也就是说勾践所尝之胆是“胆囊”而非“胆汁”,胆汁是不能挂起来的,是不能放在座位旁的。胆囊苦吗?毫无疑问:不苦!这是个常识性的问题,除非胆囊破裂。所以勾践的“尝胆”充其量只能算是“舔胆囊”,何“苦”之有?
那么后人为什么会执迷不悟地相信了他呢?那是因为人们一听说“胆”,第一想到的便是“苦”,虽然并不知道“苦胆”究竟是个什么滋味,但因为“苦”,即便把胆囊放在面前,谁又愿意去亲口尝一尝?我想,因为怕“苦”,当年越国的臣民们也绝对没人尝过吧,除了勾践斯人。
如此说来,勾践是在沽名钓誉,是在用自虐的假相收买人心以实现他报吴的夙愿,实在是用心良苦。
勾践这么装模作样地来糊弄他的臣民们,居然蒙混过关,就连范蠡、文种这样高智商的谋臣都未能识破他的奸计,反让他与他的“卧薪尝胆”流芳百世,千百年来不知误了多少好人家的子弟!
后记:近读《吴越春秋》至勾践“悬胆”一节,忽发奇想,遂于郑关西处索得猪胆(囊)一枚,尝之再四,绝无一丝苦味。
http://blog.cctv.com/html/91/717791-698046.html
鐵冰心註:
『越王明日謂太宰嚭曰:「囚臣欲一見問疾。」太宰嚭即入言於吳王,王召而見之。適遇吳王之便,太宰嚭奉溲惡以出,逢戶中。越王因拜:「請嘗大王之溲,以決吉凶。」即以手取其便與惡而嘗之。因入曰:「下囚臣勾踐賀於大王,王之疾至己巳日有瘳,至三月壬申病愈。」吳王曰:「何以知之?」越王曰:「下臣嘗事師,聞糞者順榖味,逆時氣者死,順時氣者生。今者臣竊嘗大王之糞,其惡味苦且楚酸。是味也,應春夏之氣。臣以是知之。」吳王大悅,曰:「仁人也。」乃赦越王得離其石室,去就其宮室,執牧養之事如故。越王從嘗糞惡之後,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亂其氣。
越王念復吳讎非一旦也,苦身勞心,夜以接日。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夏還握火。愁心苦志,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不絕於口。』
有空再續...
来自群组: 劍膽琴心及談詩論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