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附呼吸静功要诀
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人心肾相 去八寸四分,此肾是内肾,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脉,以通元息之浮沉,息总百 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脉皆阖,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乎呼吸二字。夫呼吸常 在心肾之间,则气血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百病不治自消矣。《内经》曰∶阴气 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故内养工夫所重,无非一静字也。 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亦可养生,息调则心定,真气往来,自能 夺天地之造化,息息归根,命之蒂也。故迦文垂教,以视鼻端,自数出入息,为止观初 门。王龙溪曰∶古之至人,有息无睡,故曰响晦入晏息。晏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 门,目无见,四体无动,心无思虑,如种火相似,先天元神元气,停育相抱,真意绵 绵,开合自然,与虚空同体,故能与虚空同寿也。世人终日营扰,一点灵光,尽为浊气 所掩,精神困倦,夜间靠此一睡,始彀一日之用。东垣曰∶夜半收心,静坐片时, 此生发周身元气之大要也。 积神生气,积气生精,此自无而之有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此自 有而之无也。 夫数息之法,摄心之意也。摄心在数,则勿散乱。(如心息相根据,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 自然。)每子午卯酉时,或不拘时候,静室中浓褥,铺于榻上,解衣宽带,平直其身,纵 任其体,不倚不曲,盘脚大坐,瞑目视脐,以绵塞耳,心绝念虑,随意呼吸,一来一 往,上下于心肾之间,勿极勿徐,任其自然,坐一柱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不粗,渐渐 和柔。又一柱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似无出入,然后缓缓伸脚,开目去耳塞,下榻行数 步。又偃仰榻上,少睡片时起来,啜淡粥半碗,勿劳恼怒,以损静功。每日专心根据法行 之,两月自见功效。 《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胎息经》云∶气入身来 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者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气行,神往 气往,若欲长生,神气须注。丘长春曰∶息有一毫未定,命非已有。《仙经》曰∶人在 气中,如鱼在水中,鱼一刻无水即死,人一刻无气即亡,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 自定∶又曰∶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东垣曰∶气乃神之祖,神乃气之子,气者,精神 之根蒂也。桑榆子曰∶精化为气,气化而神集焉。元气充满,神必备矣。忧患动中,则 知见因而暂亏,气亦权有不至者,气犹母也,犹子也,以神召气,如有母召子。 《灵枢》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经》所谓,根于中者,命 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有情无情,皆有四者。)故器者,生化之宇, (凡有形者,皆谓之器。)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人之生也有涯,故器散而分则阳气于天, 阴反于地,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小物大物。)期有远近,(大年小年。) 四者之有,升降出入有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后天气与先天气同出而异名,先天氤氲于无形,后天有形可见,其实一而已矣。故 曰∶采先天,练后天,相制化,作神仙。善养气者,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 而直,声欲低而和,使此身常在太和元中,久久自有圣贤气象。息有四相,呼吸有 声者,风也,非息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涩滞者,喘也,非息也,守喘则结,不 声不滞,而往来有迹者,气也,非息也,守气则劳。所谓息者,不声不滞,不出不入, 绵绵蜜蜜,若存若亡,心不着境,无我无人,神气相根据,是息相也。更有何息可调至 此?则神自返,息自定,心息相衣,水火相媾,息息归根,金丹之母。 十六字诀曰∶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不拘行住坐卧,舌搅华 池,抵住上,满口津生,咽下有声,咽下响,百脉自调匀,随于鼻中,吸清 气一口,以意目力,同律送至脐下一寸三分,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将下部,轻轻 如忍便状,以意目力,从尾阎提起,上夹脊双关,直至玉枕,透入泥丸,谓之一呼。周 而复始,咽时有津固妙,无津亦谷谷然咽之,不拘多寡,只要每日无间,久行精神强 旺,百病不生,盖真水灌灵根之法也。 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人能化毒性以救死,养喜神以延生,必去身灾,兼除人患。 发宜常梳,面宜常擦,胸宜常护,目宜 常运,耳宜常凝,口宜常闭,齿宜常叩,气宜常提,津宜常咽,浊宜常呵,背宜常暖, 腹宜常摩,囊宜常裹,肢节宜常运动皮肤宜常浴,大小事宜闭口勿言。男子二八而天癸 至,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交合太早,斫丧天元,乃天之由男子八八而天癸绝,女子 七七而天癸绝,精血不生,入房不禁,是自促其寿算。人生之血,百骸贯通,及欲事 作,撮一身之血,至于命门,化精以泄。夫精者,神之倚,如鱼得水气根据之,如雾覆 渊,不知节啬,则百脉枯槁,交热无度,必损肾元,外虽不泄,精已离宫,定有真精数 点,随阳之痿而溢出,如火之有烟焰,岂能复返于薪哉?!
《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1911年 中医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