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连肘拳(掼耳)与拳击后摆拳
八极拳有四趟连肘拳,如果你练过第一趟,那么一提“掼耳”两个字,你的脑子里就会出 现鲜活的“掼耳”形象。?
遗憾的是,据说是由吴秀峰创编的连肘拳,天津以外的人会的不多--不多不是没有。从大多数武术杂志上,也没见有谁讲过连肘拳。?
因为大家对“掼耳”眼生,故而只能运用联想了,看到拳击里的后手摆拳了吗?“掼耳”和它差不多。?
第三趟“小架”里也有一个很多人叫它“掼耳”的动作,不过,此“掼耳”属于弧线直击(朝斜上方),发的不是横向掼耳的力,与摆拳有牛马之分。当然,如果你练的第三趟“小架”的“掼耳”与我说的连肘拳里的“掼耳”一样,也没什么,大家都有凭个人兴趣改拳的权利,怎么得劲就怎么练。
这篇文章,目的当然不只在探讨“掼耳”像不像摆拳,它的思路范围更宽些,比如打过几场模拟战或实斗之后,你或许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把“掼耳”使成摆拳--如果你使过“掼耳”的话。假若出现了上述现象,你恐怕就会寻思:这怎么回事?“掼耳”和摆拳难道有实质上的一致?产生了如此疑问之后,倘若你是个敢想敢干、条条框框卡不住的人,就难免做出在庸人眼里十分大胆的设想:“把掼耳练成摆拳怎么样?是不是更能提高命中率?”?
你要这么想了,咱们就走到一条路上了,因为我不但早这样想,也早干起来啦。我现在练的“掼耳”,连摆拳它亲妈也瞧不出它不是摆拳、“掼耳”乔装打扮的。?
爱自尊自大的人,别以为我在贬低八极拳,我这人眼里既没条框也没束缚。如果你非想听我夸八极拳高于拳击且和拳击之间隔着银河系,恐怕你只能失望。?
“掼耳”本来的练法?
说“掼耳”能练成摆拳,其实就表明“掼耳”和摆拳还是有区别、不完全一样,否则,它们俩要是跟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似的,我们也没必要在这儿唠叼练成练不成的问题。?
第一趟连肘拳里的“掼耳”,其实是一组连贯动作(三个手法加一个转身)的最后一下,故以“掼耳”名之。?
“掼耳”与摆拳有两个地方不一样。?
一是外观。虽然“掼耳”和摆拳都是扭腰膀、拳走弧线、横掼对方侧脸,但身形缩张的变化有别。摆拳有个涨身的趋向,即便有时不明显,绝没有缩身打的摆拳。“掼耳”不然,它横掼的同时,身体团缩下沉。?
另一差异是发力,谈东西方拳技总绕不开这个“发力”。摆拳的发力十分单纯,就是扭腰旋脊发出的横掼力。与之比较,“掼耳”的力复杂得多,尽管是以横掼力为主,但杂以刹车力、沉坠劲和双臂合抱的力,前面我说“掼耳”发力时身体团缩下沉,即是由沉坠劲和合抱力造成的。刹车力的存在,乃由于上步前飞,用脚骤然搓地生出来的。?
至此,从文章的内容看,“掼耳”似乎没必要做什么改动,且由于它是多种力的集合,掼到人耳朵上,攻击力肯定大于摆拳。“掼耳”该自傲着才对,即使我们尝试把它向摆拳转变,也不过出于兴趣,探求练“掼耳”的各种可能性,绝没必要非把“掼耳”改成摆拳。但有一个问题,理论上的、单人独掼的“掼耳”用于实斗会不会变样?或者说,它会用成什么样?这个问题不弄清楚不行。?
我这人虽谈不上身经百战,可也打过几十架,我偏爱使“掼耳”。无奈,我从未发出过那种集合力,那怕是一次。也许有人问:“那你把'掼耳'打成什么样子呢?”你听真了,摆拳!
说实话,我不想把“掼耳”使成摆拳,因为我练的本是“掼耳”嘛,又下过苦功夫。?
好在我不存武术高于拳击的偏见,我只是诧异,辛辛苦苦栽下烟台梨,怎么结出一树雪花梨呢?这等怪事总值得人去思索吧?不管它让你失望,抑或欣喜。??
练得熟透的式子无计施放,为什么??
原因不在我身上,我下的功夫够大,也重视实战。?
经过一段时间思索,我的怀疑指向“掼耳”本身(我有一种看法,如果某一拳式、某一功法,甚至某一拳种,绝大多数的人都练不好,可以肯定,原因不在练习者身上,是拳术本身有问题)。我的结论是:“掼耳”的集合力太理想化,一心惦着掼死人,以致发力的酝酿时间过长,把速度这事给忘了。?
如今想来,“掼耳”的慢像秃子脑袋上的苍蝇一样,明摆着的。?
如众所知,八极拳好发个整力,“掼耳”呢?横贯、刹车、沉坠、合抱四力合一,由此看,“掼耳”为了硬上狠打、一招致命,真是调动了能够想到的所有增力因素,尤其没忘位移加速,借助身体前冲飞落造成如虹的气势。? 可以说,前冲飞落是发传统“掼耳”的关键所在,很明显,离开了前冲飞落的加速蓄势,横掼、沉坠、合抱三力立减成色,而刹车力更为无源之水,没了存在的前提--利用自身的筋肉玩刹车,效果在此微乎其微。?
无奈,科学常识在那儿摆着,移步飞落力度大,速度必慢(任何拳技均含步法,可步法的设立却非纯为加速增力)。
如果我们打半身不遂的人,慢一点当然不成问题,可对方要是手脚利索呢?他就是什么都没练过的人,也会在你“酝酿”发力的时候给你一拳,必然让你“掼耳”流产于发出之前。?
也许有人讲,“掼耳”的前冲飞落,本身就是发力的一部分,身躯前撞旋坠如铁球,势不可挡。这样的说法,做为练功找劲的意念还行,落实到人身上,既变不成铁球,也无法修成肉身罗汉。你旋冲力大,可能令人不敢硬碰硬接,但人家要是从侧面打你呢?或者,干脆闪避开--完全来得及,你这滚动的铁球又有什么用??
为解决“掼耳”速度慢的毛病,我尝试过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不前冲或只移动一小步--即放弃刹车力,只保留横掼、沉坠、合抱三力。缺少位移的三力肯定比原先弱得多--即使将位移的任务交给自身拉长的筋肉,不过,对于偏爱“掼耳”的人,除此又有什么好办法??
遗憾,交手的实践证明,这种求其次的“掼耳”,成功率仍低而又低,令人沮丧。
看来,把沉坠、合抱之力融入横掼,还是需要不短的酝酿时间,速度比原先快了,可快得还不够。至此,如果你仍然不愿放弃“掼耳”,办法只有一个,继续删减,把沉坠、合抱从“掼耳”中剔除出去。只剩下横掼的“掼耳”好使吗?好使!假如仍打不着人的话,我也没法往下删了,已没得可删。只留横掼力的“掼耳”仍不如类似截拳道之直拳的“撑捶”快,这受制于“掼耳”的弧线打法。?
此刻也许有读者惊觉:你这删到最后的“掼耳”,不就是摆拳吗?噢!对不起,我忘了提到这一点。?
“掼耳”瞬间变摆拳?
此刻,我把“掼耳”层层删减为摆拳,但如前面所叙,我先是在实斗中不经意把“掼耳”打成摆拳,是现象勾起思索,而删减,不过是对现象思索的过程。?
琢磨拳学,往往伴随形体动作的改变,这种改变一般不是三五个月能完成的,但也有例外,比如把“掼耳”练成摆拳,瞬间即可成功,与“打成”摆拳一样地不费时日,耗时间的是心里反复进行的肯定与否定的较量。?
由“掼耳”瞬间改成的摆拳,不见初学者的僵涩,活跃而顺畅。?
什么拳都没玩过的人当然做不到这一点,即使练过武术,若没“掼耳”之类拳式的底子,也休想不学就即会即熟。?
这个事实—“掼耳”转瞬变成摆拳,表明“掼耳”和摆拳是一个妈生下的亲兄弟。?
亲兄弟当然有不同的生长方式,有的偏爱吃肉,有的小米白菜嚼得多点,有的杂而食之。反正我不同意练“掼耳”只用一种方式。?
我为给简化的“掼耳”增力(主要针对顺步掼耳,连肘拳里的掼耳为拗步,我不清楚八极拳有没有顺步发的掼耳,反正我顺手弄了一个练),采用了我在2001年第9期《精武》上讲过的“转桩”,虽然当初转桩目的在提高新式“撑捶”的打击力,谁料想,“转桩”对练简化。
“掼耳”的效果比“撑捶”还好。?
因为提到了“撑捶”,我顺便插几句前面忘了说的话,即多种力的集合并不必然降低发力速度,比如“撑捶”就是发旋转加放箭式的复合力,速度丝毫未减。所以,我绝非反对所有的多重发力。?
另外,传统“掼耳”中的沉坠劲也可酌情保留,假如你是身高一米八九的大个子,比普通人高半头,沉坠劲就不会影响你的速度,因为你横掼别人时,本身就在下沉,融入沉坠劲正合其势。?
简化武术--回归现实主义?
听了我前面的话,也许有人要给我提一建议:您绕这么大圈子奔到拳击那儿,多费功夫耗脑子呀,干脆去玩拳击得了。?
说这话的先生,您别以为是讽刺,其实,我还真有心依您的建议而行,我之所以至今没专玩拳击,是因为要玩的东西太多,比如我在2001年第9期《精武》上讲过的,我能把“撑捶”练成截拳道、心意拳,和不知何日又要唠叨的把“左右翻”练成泰国拳,这总共加起来就是四大门派,我的精力怎么能够使?即使有这心,也没有这力呀!尤其特叫人担忧的,假如我不经意再练成少林、劈挂、戳脚翻子,我不是更忙不过来?所以,思来想去,还是独守八极拳好。
这好像有点儿吹牛倾向,哈哈。?
各拳种的区别,差异仅在于性情、文化、表象不一,若深入研究,停留在性情上不行。别的不说,我们说八极和少林瞅上去两个味,说实话,这乃指拳姿和训练。一旦实斗交手,它们还有原先那么大的差别吗?肯定大打折扣。?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要求八极跟少林、形意、空手道完全眉眼一样,不,既然吴钟不是少林和尚、李洛能,他们各有各的性格、文化和背景,他们就不可能不在自己的拳上留下个人痕迹,就如同巴西足球有别于德国、意大利足球。我想说的是各拳种的区别绝没有目前这般的天差地远。造成“浪漫主义”大发作的原因,有脱离实斗的乌托邦式的头脑漫游,有缺少外来拳种,如拳击、泰拳的刺激,还有……不一而足。?
笔者个人认为,把“掼耳”练成摆拳,就是对武术的“现实主义”的回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