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不仅是海内外佛子心目中的禅宗祖庭,长期以来也是中华武术爱好者心目中的武林圣地。有句武术谚语叫“天下功夫出少林”,足以证明少林寺及少林功夫在武术界的崇高地位。
相传,禅宗的初期、印度高僧达摩在嵩山一带坐禅传法时,由于终日面壁静坐,不免筋骨困倦,加上在深山老林,又会不断遇到野兽的侵扰。为了驱逐困倦和野兽,达摩就把古印度的瑜珈和自己游化四方所见到的防身术结合起来,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创造了少林拳的雏形—罗汉十八手,以及《易经》《洗髓》二经,成为少林功夫的源头。后来,少林寺就有了练习武功的传统。经历历代僧人的演练、补充、提高,少林功夫体系逐步趋于完善。
据《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记载,唐高宗武德四年﹙621年﹚,少林寺上座僧善护、寺主志操、都维那僧惠玚等十三位会武功的僧人,助唐军夺取了久攻不下的辕州城,生擒守将忘仁则。李世民派人给少林寺送来了慰问信,还赐给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以示嘉奖。昙宗和尚还以僧人身份被封为“大将军”。这段历史后来演译成“十三棍僧救唐主”故事,也成了电影《少林寺》的主要故事情节。从唐太宗李世民嘉奖少林寺后,少林寺开始大规模地训练僧兵,少林功夫也由此扬名天下。因此,明代登封知县傅梅在游览少林寺后曾在诗中写到:“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
隋唐以后,少林寺的武僧们更加注重武功的修炼、研究以及和民间武术的交流。
据《少林寺志》记载,五代时,少林高僧福居曾三次邀请全国十八家武功高手到少林寺进行武功技法交流,并将十八家武艺结合寺僧习武的经验,汇编、整理成《少林拳谱》四十八卷;金、元之间,少林寺和尚和白玉峰、李叟父子四人回到嵩山少林寺。四人在寺里交流所学,切磋印证。觉元和尚白玉峰一道对少林寺所演练的数百个拳械套路进行了系统整理。觉元和尚把少林寺流传的罗汉十八手由原来的十八手发展到七十二手,再增加到一百七十三手,这才有了后来名动天下的少林寺十八路罗汉拳。白玉峰则在觉元和尚的协助下,结合自己的习武心得,撰写了《五拳精要》一书,创立了龙、虎、豹、蛇、鹤五拳。白玉峰后来皈依少林寺为僧,法号秋月。少林寺后世僧人为纪念觉元和秋月中兴少林武技的功劳,分别尊称为“觉元上人”“秋月禅师”。
元朝末年,少林寺曾于红巾军对抗,后来演化成“紧那罗王御红巾”的传说。据说,红巾军攻打少林寺时,烧火僧人紧那罗手持烧火棍而出,变形十丈,脚立两座山峰之上,大叫“吾紧那罗王也”吓退了红巾军。后来,少林寺武僧把紧那罗王尊为“二辈师爷﹙头辈师爷是唐代的昙宗大将军﹚”,说他是棍术大师,并把他作少林寺的护法神。今天少林寺僧人习练的棍法中还有一路“烧火棍法”,据说就是紧那罗王传下的。少林寺大雄宝殿的东面,还建有面向西的紧那罗殿,内塑三尊4米高的持棍护法、妙法、持法紧那罗像供后人祭祀。
明代是少林武功空前繁荣的时期。
明代的许多典籍中都有少林武功的记述。著名的抗倭猷在《诗送少林寺僧宗擎序》中写道:“余昔河南少林寺,有神传击剑之技,后云中回,取道至寺。僧自负精其技者千余人,咸出见呈之。”曾任河南巡抚的程绍,在他的《少林观武》中,对少林僧人习武叫做“定乱策勋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
从留下来的记述看,明代演练少林武功的僧俗人数很多,尤其是少林寺僧兵,队伍庞大,武功高强。先后有一百多武僧赴江浙沿海抗倭。其中史料中记载有名号的有月空、自然、边澄、广顺、普使等。
明代,少林武功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体系也日趋完备。由于僧兵参与朝廷的军事行动,少林武功得以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如著名的
少林武僧和僧兵将领三奇周友,就有僧俗弟子一千多人,分布四省几十个州县。明代的少林棍法还从战场上汲取了实战经验。小山和尚曾派宗擎、普从跟随抗倭名将俞大猷到抗倭前线学习棍术,后来,俞打猷又将自己所著的专讲棍法的著作《剑经》交给宗擎带回少林寺。少林武功中其它兵器以及拳法,功法在明代都得到了发展。明代是少林寺武功宗派的形成时期。明代,还出现一本我们今天仍能见到的有关少林武功的专著----《少林棍法阐宗》。这本书有少林武僧洪转(三奇周友的法侄、武功弟子)的俗家弟子、潮州人程宗猷著述,共三卷,万历四十二年刊印。程宗猷曾在少林寺十余年,先后跟随洪纪、洪转、广按等武僧学习少林棍法。后来,他把“口授心识”的少林棍法整理成书。
少林武功,在元代时由曾在少林师修禅习武的日籍僧人大智传回日本。明末,杭州人陈元赟在二十七岁时曾入少林寺从师习武达一年之久,后于1638年东渡日本,寓居于江户(今东京)国正寺,收了一批日本弟子,传授少林擒拿跌扑之法。后来,其中的福野正胜、三浦义辰、矶贝次郎各形成流派,成了日本柔道的前身。陈元赟也因此被日本人奉为柔道鼻祖。
到了清代,经历了明末战乱的少林寺由盛变衰。尤其是雍正时,清廷明令禁止民间习武,但少林寺僧坚持“昼习经典,夜演武略”。今,我们在千佛殿的地面上还可以看到48个深深的脚坑,据说是寺僧晚上练习少林寺的密传绝技心意把时留下的。从脚坑可以看出,清代的少林功夫已经把技击和内功的修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少林武功注重实战和“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也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清代的少林功夫在社会上的传播和影响远远超过明代,成为社会上流传最广的武术流派。清康熙是褚人矱的《坚瓠集》中说:“今人谈武艺,辄曰从少林寺出来。”可见,当时的练武之人大都以少林功夫为正宗,以至于有些人以攀附少林寺为荣了。
民国时期,少林寺僧人仍保持习武的传统。虽然由于战乱和灾荒不断,僧人人数不多了,但仍出现了恒林和妙兴两位颇具影响力的少林功夫大师。
恒林精通少林各种功夫。在任少林寺主持时,他训练僧兵,维护当地治安,令土匪闻风丧胆,环寺数十村得以安居乐业。河洛道道尹阎论如也送了“少林活佛”的匾额,表彰恒林巢匪之功。
妙兴是恒林的徒弟,恒林将少林嫡传镇山棍、罗汉拳、浑圆一气功、七十二艺练功法等绝技传授给妙兴、民国十二年,妙兴继恒林之后任少林寺当家和尚。妙兴打破少林寺清代以来武功秘技不外传的规定,将少林嫡传传武功传授给很多俗家弟子。妙兴还著有《少林拳解》、
《少林棍解》、《达摩五拳经》、《禅杖图解》等书,对少林武功进行了整理和发挥。
妙兴对习练武功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练武首先必须养气,气充沛了,会导致精神旺盛,进而力量充足,身体舒展,筋骨强健和心明性巧。怎样养气?即通过禅定明晓生死,洞察虚幻,悟彻真假,澄洁心志,远离思虑,断绝情欲,摒除嗜好,力戒暴怒。这样,六欲就无从而入,三毒也无由而生,神清心静,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妙兴还对自己习练少林寺镇山之宝罗汉拳的心得进了总结,其秘诀曰:“破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空,练自化,熟极神通”。
妙兴的这些真知灼见表现出一种大智慧,今天仍闪耀着光芒,对今天的习武者认识少林武功“禅拳合一”的特点想必会大有启发。
民国年间的少林弟子中还出了许世友和钱钧两位中华人民的将军。许世友和钱钧都是在少林寺当杂役时学到少林武功,参与革命后,他们用学得少林功夫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立下赫赫战功。1955许世友和钱钧分别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中将军衔,中华武林传为佳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少林功夫这一民族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支持少林僧人演练和发扬少林功夫。从1986年以来,少林寺先后成立了“少林拳法研究会”、“少林武术工作室”,对少林功夫进行挖掘、整理;组建了武僧团,在国内外进行交流表演,传授少林功夫。2003年4月9-10日,少林寺还组织了“少林功夫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少林功夫名家与会,对少林功夫的源流、现状及前景进行了研讨。少林师方丈释永信在会上发言说,少林功夫所具有的宗教功能是基本的,第一位的;少林功夫作为武术,只是技术层面,只是佛教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第二位;少林功夫在功能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宗教性质,是其他武术不具备的:这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武术的本质区别。
2004年,少林寺还出版了由释永信方丈主编的《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宗医宗秘籍》,展示了少林寺20年来对少林功夫挖掘、整理的成果。
少林功夫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盛况。据不完全统计,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成立有传授少林功夫的组织,海外少林弟子的人数有将近200万之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