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杨式太极拳] 对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的理解(三)

[复制链接]
zhang58565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5-23 10:00:42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于沉肩坠肘,杨澄甫解释说,“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又说,“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这就是说,要“坠肘”,首先要“沉肩”,要“沉肩”,首先要松肩,“沉”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之上的。能松,然后能沉;能沉,然后能坠,然后有力。能松、能沉、能坠,则力能贯之。不能松沉肩肘,最重要的弊端是手臂的力与身体僵持,其劲浮而迟,连带脚下无根,不仅不能发人,反而容易被人所制。能“沉肩”“坠肘”,接人劲时则能将对方来力引落在腰腿间,如水澎舟;能“沉肩”“坠肘”,发人时则能将手臂的力与腰腿连成整体,形成整劲发出,如在箭。
  习拳者最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是:肩肘松了,反觉手软身无力,哪来的劲?其实,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气血劲力贯注于周身四肢,使两腿足有活根,两臂手有绵劲。这里有个“引”字需要细细体味,比如,在两肩松的同时,两肘尖同时向下“引”,从而产生肩“沉”肘“坠”的感觉,接着再将两掌心微张,五指骨间微开,将肘尖沉劲“引”向五指,这时就有劲贯指梢的感觉。这个过程叫做“换劲”,反之就是“泄劲”。这个“换劲”的过程久久练之,则自能存身,形成“内劲”,达到用时则有,去时则无,纯以意行,就叫“活劲”。王宗岳在解读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中“顺项贯顶两膀松”一句时写道:“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膀松,然后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这里要注意“窒”的含义,它不是将劲或气憋起来窒息、僵滞的意思,而是它的另一层含义——抑制住,使其不发泄,即蓄势待发。这个“窒”,上承“顺项贯顶”的“贯劲”,与下句“束肋下气把裆撑”的‘“束”、“撑”是一种递进关系。另外,“坠肘”的关键是不翻肘,或叫不亮肘。亮肘容易引起抬肩。比如做“起势”,两手下落后,肘尖要不过背,过背就叫亮肘。又如做“白鹤亮翅”,右手上举时容易翻肘,翻肘容易连带肩起,使肋部、背膀部肌肉上提,力就易上浮。要避免这个问题,在右手上举时就要同时收住肩窝,特别是身体右边,肋部肌肉放松,将腰胯收住沉坐,根于足下,此时右手与右足下这条线犹如放起风筝一样的感觉,上有拔劲,下有牵劲,中间有衬劲,这样才做到了“坠肘”。
  那么,怎样检验自己是否做到“沉肩”“坠肘”呢?有四种方法:一是反证法,二是照镜子,三是别人看,四是试劲。第一、二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用,就是通过照镜子,运用反证法来自查,自己对着镜子,下意识地将肩端起再下落,这样来对比“起’”和“落”的状态与感觉,从而体会到正确的“沉肩”“坠肘”方法。比如起势,两手平举时容易起肩,可先将肩端起再下落(实际上正确的做法是在举手时两肩同时要下意识地沉住,此处用错误动作进行反证),下落时要感觉到胸背部、两肋下的肌肉群也在下落,气也随着落于丹田,腹部感到松实圆满,两腿足下也感到稳固有力,从而节节贯穿。第三种别人帮着看的效果也比较好,练拳架时只要肩一起,观者就可以敲打一下,这样感觉比较快。第四种试劲,可以通过两人相互托肘的方法来试劲找感觉。托的人将两手托住被托人的两肘尖,随意抚动,被托人将两肘贴于对方手心,感应对方的劲而向下“沉肩”“坠肘”,并随对方的抚动而化解。若被托人的肩肘稍浮,则会感到根不稳而势背。化解对方来劲的关键在于:以两肩作为活的支点,两肘尖找腰眼走圈,两腰眼配合两肘开合抽换,使两肘两肩没有死点僵劲,即可检验是否做到了“沉肩”“坠肘”。     
  所谓“用意不用力”,是指用心意去指挥周身内外上下的运动,不要用拙力。拙力的表现是筋骨不放松或身体某些部位凹凸不顺,使劲力变换僵持、滞浮,而为人所制。
  太极拳并非不用力,其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用时则缓应急随,忽隐忽现。比如出拳的动作,拳在腰间未出之前要虚握,及至伸出虚抵接触点时,瞬间握实而产生松弹劲。其意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拳发力时无论是寸劲还是长劲,都要有穿透之意,犹隔山打牛状;二是拳力随伸就屈,无过不及,方能招法连成,变化得灵。
  但我们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就是过于用意,刻意为之。物极必反,这反而会产生拙力僵劲。我在教学中始终强调一点,就是行拳走架时,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人逞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首先做到放松,这就能将拳架动作和技击内涵自然地融为一体,而不要刻意为之。      
  “上下相随”的概念就是节节贯串,强调在动作中要上下呼应、左右顾盼、前后照应,突出手、眼、身、步的整体协调运动,一处动处处都动,一处静处处都静。这里有几个细节需留意:
  一是贯串与整体的关系:如“十要”所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比如后坐向前按推,习练者容易机械地一节一节向前伸展,这反而失之贯穿,失之劲整。应在脚来发力之前,掌上着力点已暗人对方之骨,一经身形动展,对方已被发出。张三丰的《太极拳经》“莫教断续一气研”之句,即指此意。
  二是势与劲的关系:仍举上例,由后坐向前弓步,后腿膝关节部应主动向后绷起而产生向前之蹬力,称之为“蹬之于足,行之与腿,纵之于膝”。若无此动作,腿部就无力,只是形似地向前位移;同理,前进之中,若肘关节不同时沉展,腰部不同时后顶,仍然达不到姿势与劲力的统一贯穿,放人不远不脆,这叫虚架子。
  三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行拳走架时,一处动,周身骨节处处俱动,特别应注意脚部与手部。比如手掌,前推时手心要微开,·五指要微扬,掌骨要微张,如呼出之状,使气贯五指,劲满掌缘;反之,虚守时则掌心微吸,手掌微合。无论是开是合,均以自然为度。脚下也如此,弓步时后腿脚下掌与跟要互碾,虚步时前脚跟或脚掌总要落实入地三分。如此脚手配合,才能较好地达到上下相随、劲势匹配、通身贯穿的协调一体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纳速健身网成立于2006年8月,是国内优秀健身运动网站,现拥浏览人数超30万。网站是集养生、武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多种健身项目于一体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平台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视频、伴奏音乐(太极拳晨练音乐,广场舞音乐,健身气功音乐)、图文教程、运动科普和经验分享,为健身爱好者提供完善的运动指导平台。
  • 纳速QQ群乙:151815303
  • 纳速QQ群丙:79104490
  • 微信交流群:微信好友搜索【nasuwang】加小纳微信进群交流健身知识,备注【纳速】
  •                     或者扫描页面底部右侧二维码添加小纳微信>>>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群客服交流

  • Copyright © 2006-2021, 纳速健身网. | | 辽ICP备13002388号-1 辽公安网备21050202000005号公安网备号 纳速武术-乙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