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须心静用意
王锡纯
练太极拳有许多原则要遵循,而最重要的原则则是“心境有用”,并要贯穿在练拳的全过程中。太极宗师李亦畲在太极拳“五字诀”中把“心静”列为首诀,并且指出“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传统的太极拳理论也说“意气君来骨肉臣”。这都说明“心静用意”的重要性,以及“心静”与“用意”的关系。只有“心静”,全神贯注,专心练拳,以一念代百念,才能以意念不断地引导动作,才能使每一个动作都在太极拳规范内进行,都有一定的指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内外兼练,从肌肤到筋骨 以至内脏,特别是神经系统得到锻炼,起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同时在拳术技艺上逐步登堂入室,进入高层次的境界。
怎样做到心静用意呢?我认为,“心静”是前提,“用意”是核心,只要能以意导动,心自然会静。可是这个“意”是有特定内容的,这就是要处处符合太极拳的规范。太极拳是一种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内外兼练的运动,练太极拳就必须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体能在这种规范下进行活动。
练拳开始,在预备式时就得把心静下来,如太极宗师陈鑫在太极拳论中所说“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意想我练拳了,意想预备式的各项要领,虚灵顶劲,全身放松,心平气和,待身体各部分都符合要求,而后以意念引导动作。切不要还没有心静就匆匆练拳。这很重要,对整个套路的习练大有影响,不可忽视。其次,就要全神贯注,不断地以意念引导每个动作,直到收势。
我在练拳和教拳中有这样的体会,开始学练某一套路,由于动作不熟,要想要记,倒是专心致志的(当然这够不上太极拳的用意,只是心比较专一)。可是当套路比较熟悉不必用心去想时,便很容易“走神”——即工作、生活中的杂念会冒出来,排除了这个,那个又来了。这个阶段如何心静用意呢?我的体会是,在练拳过程中按照太极拳的规范动作,结合太极拳的动作做某种想象,利用心理作用来影响机体的活动,问题就会逐步解决,同时练拳质量就会随之提高,练拳兴趣就会更加浓厚。(有些人开始练拳还有兴趣,以后反觉索然无味,其缘由即在于此)。现在就几个主要方面来谈谈。
弧形与螺旋缠绕
太极拳讲究圆活,动作走弧形,而且螺旋形地缠绕绞转,这是太极拳练法特点的精华所在。练拳时必须用意指导,使一举手一投足处处都自然成圈;达到《太极拳论》所指出的“务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勿使有缺陷处”,而且手臂又不断的内旋外旋形成螺丝缠绕的动作即使是小细微的或者看似直线的动作,也必须直中求曲,不直来直去。比如“搂膝拗步”,弓步同时手掌前推,也应呈下弧形,手掌内旋,虎口经耳边弧形向前下推,而后再弧形向前稍上推,到定式的瞬间,坐腕展掌舒指,意劲贯注指端先小指,依次至拇指,这样处处用意引导,就不至于直线前推了。久练之,内劲运转,能产生一种螺旋劲,或称为缠丝劲。这是在人们最宝贵的时间上最为经济而又有好效果的锻炼方法。
开合虚实要分清
拳论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在太极拳的锻炼原则中,开合虚实居首要地位。练拳时,必须时时留意一招一式的阴阳开合虚实的变化。我们知道开合是姿势(由内动而形于外)上屈伸、进退、俯仰、起落等现象,虚实是内劲的轻沉、蓄发、收放等表现。开合虚实总是贯穿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之中,随着动作的变化,总是一开一合,一虚一实;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地交替变换。如在意念连续集中于一或者两手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下,那么虚实的变化要随着动作的开合去变换,也就是开时为实,合时为虚。但是开实中也当有是有序比如“野马分鬃”(右式),随着右弓步重心前移,同时劲起足跟,节节贯穿到脊背肩催肘,肘催手地右掌随转体以拇指一侧向右前上方弧形挒出,劲点在尺骨处,为实;而桡侧为虚。此为实中有虚,是为了把力量集中于一点,贯彻处处用力经济的原则。同时左掌注意掌跟和手指向左弧形下採,落于左髋旁,含掤劲。此外虚中有实,目的是平衡重心,并使前手发劲更足。在这时时都存在开合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出处全神用意贯注,否则开合虚实不清,一举手投足,前后左右则无定向,收效必甚微了。
特殊的呼吸要求
太极拳是意识、动作、呼吸紧密配合的拳术。练拳时应依据合吸开呼、蓄吸发呼,以及深细匀长的规律和要求,有意识的使呼吸与运动相配合,逐步达到“气沉丹田”、“气意鼓荡”。在呼吸的练习中,要从自然呼吸开始,逐步达到腹式呼吸,从腹式顺呼吸再过渡到腹式逆呼吸(因为胸式呼吸不是太极拳所要求的,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全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所以一定要用腹式呼吸,才能做到开时呼气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合时吸气,小腹内收,“气意鼓荡”。)比如“野马分鬃”,在收腿双手抱球过程中,要有意缓缓吸气,小腹内收,上腹鼓起;当弓步分手挒採时,则缓缓呼气,小腹逐渐外突,膈肌自然下降(气沉丹田)。当转换下一式时,再缓缓吸气。尽管拳式动作的一开一合和一虚一实编排得正确,合乎一呼一吸的原则,但是在锻炼时仍应强调动作与呼吸的自然结合,不应拘泥执着,切切不能憋气,才符合“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要求。
也要有节奏感
太极拳动作松柔、圆活、连贯,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但是在节节贯穿的过程中,每到“定式”的瞬间,要用意引导头部虚领上顶;落胯、塌腰、合裆,下部稳固;中间腹部松静又充实,胸部宽舒;双手展掌舒指,劲贯指端;目光前平视,延伸及远,全神贯注;有一种沉稳之感。这既是常说的“节奏感”。有不少人练拳,到定式时一滑而过,有的动作还未到位,分不出式子间的阶段和衔接,那就体现不出过度动作的轻灵和完成姿势的沉稳。连贯和节奏是矛盾的统一。我们在练拳过程中,要用意念把它们处理好。
于无人处若有人
太极拳不但可以健身,而且用于制敌。练拳时可以意想“无人若有人”,好像有对手在身旁,结合动作的技击含义进行攻防想象。比如,我教“单鞭”一式,回身腰左转,左手左腿一上一下同时向左侧水平划弧,左小臂含掤劲运转。学拳的多把左小臂横着,手臂未到位及过早内旋前推;手腿也不能上下相随地配合好向左运转。我告诉他们技击含义:假定对方从左后方来拳击我上部,我实腿支撑体重立即转腰胯以左臂桡骨处作刀背横击来拳小臂,使之疼痛,同时左腿发足踢对方臁骨,上下一起俱到,随即左足他对方脚面,左掌前翻,掌缘向前,掌跟着力,击其胸部。他们明白以后,动作很快就准确了。在练拳中,意想拳式的技击作用,容易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姿势正确,达到形神兼备,而且有助于提高练拳兴趣(还应指出,攻防之术,千变万化,不可拘泥)。
心静用意,“意”的内容还有很许多。比如内外放松,对称协调……以及“迈步如猫行”、眼神的随视与凝视……还有较高层次的内劲、内气、内动,等等,无有不要用意引导的。当然,由于个人对太极拳技术掌握程度有不同,因而用“意”的内容和效果也会各不一样。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可以先单一用意,而后综合用意。比如,只着意分清虚实,待比较熟练,甚至形成条件反射,再着意呼吸与动作的开合相配合而后再着意于其它。这样,“意”的内容不断丰富,练拳质量自可随之提高。
在练拳过程中,我们要始终贯穿“心静用意”的原则,全神贯注地用意念来引导每一个动作,是每个动作都要求“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逐渐做到一动内外俱动,“形神合一”。这样,健身的功效自会随之增强,拳术技艺也就会进入新的境界。
摘自《武林》1988.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