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hz 于 2011-3-16 19:03 编辑
楼主:您好!
首先感谢您的分享,您把一篇很好的文章分成4个主帖上传,刚传上来时他们是在一起的,但时间稍长,帖子一多,他们就沉下去了,到时就分开了,有需要的拳友想看您的帖子,那就看了1找不到2,再找3......,接下来就得满网站的搜索啦,否则就看不全了。您说这样好吗?,我们上传资料的目的就是为了分享。
我把您的帖子搬到一起了,您看是不是更有利于分享呢。文章太长一个帖子发不完,接下来可以发成回贴,那样他们还是在一起,不会分开。但不要都发成主贴。 当然我的操作不影响您的激情分哦。 —— ghz
余功保先生编著的《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一书即将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对话方式,与十几位太极拳流派的著名专家、高手全面细致地分析、阐释了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本期特选摘与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的对话。
一、形意大上起柔化
余功保:我的感觉吴式太极拳有较浓郁的书卷气,在招势上也比较考究。外形虽温雅,但气机鼓荡,稳定八面,很有张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练习她,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李秉慈:关于吴式太极拳的特点,过去我也总结过。从1988年起国家体委组织四式太极拳的编定工作,1989年全国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进行推广,1990年开台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全国的太极拳名家来规范太极拳名家理论,当时是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四种。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共同努力,把各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我们当时总结的四式太极拳的特点,每家都是个字,四句话。所以,我这里讲的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不是哪一个人的看法,也不是哪一个阶段的结论,她是历史形成的,很多武术家共同认可的。
余功保:当时的这个过程在太极拳发展中是一个突破。把传统的套路规范化后正式引入竞赛体系,我记得也出现了一些争论,有不同的看法,但最终还是取得了一致意见,这也是太极拳界一个团结的例证。
李秉慈:对。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是经得起推敲的。吴式太极拳特点概括的四个字就是轻、静、柔、化,这是写入竞赛规则的。轻就是动作轻灵,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迈步如猫行”的感觉,不是拙笨的。静有两个方面,内在的精神的平和,外在的心静体松。身体外形要放松,这是练太极拳的一个前提。你不静就练不好太极拳。第一句话是“中正安舒”,实际上包含了内、外两个含义;第二句话是“紧凑舒身”,就是动作上既舒展又紧凑。
余功保:这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动作中找平衡,找支撑。
李秉慈:对,向外要放得开,向内要收得回来。舒展是彻底舒展,吞吐幅度大。老先生过去从技击的角度讲就是“大练小用”,放得出去,拿得回。
第三句话是步型上的,叫“川字步型”,一个是动的步法,一个是定型。几家还是有区别的,陈式多斜行步,方向变化大;杨式是弓步,前后的重心是由陈式刚刚变化过来,由马步到弓步;吴式则是大虚大实,实要实到百分之九十左右,虚也要虚得充分。这样加大了难度,一条腿的完全动手要比两条腿的分担要求严格一些。在技击上有比较大的变化幅度,在力学上“合”的成分加大了,在健身上也有好的效果。第四句话是“斜中寓正”,这是身法要求,和上面的步法有关联。某一个动作,你单纯从身型上看是斜的,但结合着步型,从整体来看,有许多“正”的因素。比如说一个式子,“斜”是从头顶的百会穴到脚跟,但有很多“正”。一方面要“三尖相对”,膝盖、脚尖、鼻尖相对,我现在还要求学生,前额也要和这三尖在一条垂直线上。两肩是正的,没有斜,两胯也是正的,这就等于说一个建筑物从地基到横梁,以中间楼层都不能偏。有的人光从一局部看好像就是斜的。
余功保:吴式太极拳是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要“斜中寓正”吗?
李秉慈:是这样的。不管动作中是正弓步还是隅弓步都一样,正的关键是头部和根部的正。主要的一点,在完成姿势的时候,脚底下很稳,没有丝毫动摇。
余功保:应该善于寻找在架式中哪些要素是必须“正”的,以保持处处平衡。最关键的是“意”要正。
李秉慈:“意”很重要,这也是练太极拳的难度所在。这方面我要介绍一下有两位老先生的不同看法。在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武术协会有一个太极拳研究小组,以组长徐致一先生为首,吴图南先生为副组长,成员有杨禹庭、崔毅士、孙剑云等老师。他们在会上一起研究了太极拳的很多问题。其中我的老师杨禹庭提出一个观点叫“意形并重”,而徐致一先生则提出“重意不重形”。怎么看这不同的两种观点?我认为一是因为二位先生在认识上的不同,二是由于他们从事太极拳工作方面的不同。杨老先生从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就研究,为什么太极拳会百人百样?他是一个教拳的拳师,那时候没有规范化的说法,但他要琢磨大家一个共同的东西,要解决学生之间你对我不对的问题。
余功保:要解决一个标准问题。
李秉慈:对。什么是共同的东西,没有形不行,所以强调“意形并重”。而徐老不同,他不是拳师,他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所针对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是针对不同层次的练拳者的要求。你教人练拳,不可能一下子就蹦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必须一步一步来。
余功保:其实二位先生所讲的从全局来看是统一的。
李秉慈:是这样。二位老师在拳架、在理论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基本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