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按语:此文非常有代表性,两种对太极拳的说法都表述得比较客观,值得仔细研究。文中徐老的观点比较鲜明,不躲不闪,反观沈老倒好像在强辩。这里,确实鲜明地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太极拳理论观点,如果有谁还不知道太极拳确实有两种的话,看看这篇文章并仔细体会一下就基本能得到答案了。
沈家桢:评《徐致一对于拙作八个特点总的批评》
编者:本文原附于1961年12月18日沈家桢致顾留馨的信中.现摘出另发,题目是编者加的。了解此文背景请参照沈、顾有关来往信函。文中宋体字部分,为沈家桢先生对徐致一先生批评的点评:楷体字部分,为徐先生批评的原文。
第一特点:意气运动
批评原文:第一特点,既称意气运动,说简单些,只要在“用意不用力”这一特点,作些说明就够了.原稿在内容上力求丰富,反而使人捉摸不到特点所在了。
点评:徐老是不同意太极拳也是一种气功说法的,所以主张拙作只要在“重意不重力”这一特点上作些说明就够了,这是多人认识的不同,不可能有同等看法。
又说原稿内容力求丰富,反而使人捉摸不到特点所在,这一特点内容是“意神气灵劲”五项的统一,主要在意气,贯通了神灵,归纳到劲上去,稿件压缩时要特别指出主从关系,使不辜负提意见人一番美意。
第二特点:弹性运动
徐老批评原文:第二特点,弹性运动,太极拳的打法,先柔后刚而且是脚、腿、腰、手的整体动作.所以有弹性。原稿说成肌肉收缩.身肢拔长所致,可能是陈式的练法。
点评:这是根据拳论在姿势方面的规定而提出的,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为身的拔长,沉肩坠肘,作臂的拔长,含胸拔背是背脊上部的拔长,如此等等。合成身手的拔长,由拔长产生弹性,由弹性成为拥劲,棚劲为太极拳八劲的基础,也就是吴鉴泉先生常说的身手放长的意思。徐老说,太极拳先柔后刚的打法,与整体动作,就有弹性。这与练习弹性成为掤劲的质量不同,因为身手不放长,是不能产生弹性的。
第三特点:螺旋运动
徐老批评原文:第三特点:螺旋运动,是陈式的特点。
点评:凡在一动全动之下,使掌心由内翻外及由外转内的收放旋转,皆是抽丝劲,也就是缠丝劲!合成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为形成双鱼的太极图,这种劲就是太极劲,此劲是阴阳合成的,没有此劲就不成为太极拳。
劲的表现在手臂上是旋膀转腕(徐老的说法)表现在下肢上是旋腿转踝,表现在身躯上是旋腰转脊,各式太极拳没有一式离开翻转掌心的,也没有一式不旋膀转腕的。所以这种螺旋运动,各式太极拳都是有的,所不同者,只不过注重程度上有些差别而已。
太极拳五式是一脉相传,因此不会此有彼无,如杨澄甫老师、吴鉴泉先生,都是具备这种螺旋作用并作化劲的核心,猜想徐老亦不能例外,因此与其说陈式的特点,不如说五式太极拳的特点。
第四特点:贯串运动
徐老批评原文:第四特点贯串运动,腰脊是贯串运动的组成部分,不过它有稳定重心和增强力量的主要作用,所以叫做主宰于腰,原文把主宰说成源动,不尽相符,在拳论中明明是说其根在脚,发于腿.全身各有所思,合起来成为一个整劲,而且贯串的,原意是说各部分要相互调协不要牵制的意思,如是源动于腰脊,那么腰脊一动,全部都动,就无所谓要调协,不要牵制了。
点评:节节贯串运动,就是其根在脚……形于手指,再由手指回归脚根,就这样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经过几个主要运动关节,节节贯串起来成为一个整劲,这条整劲的长线上需要一个主宰来带头发动,这就是腰脊,因为它们位置在身躯中部,所以拳论中说腰脊是第一主宰。徐老所提增加力量,稳定重心等等说法,这是属于贯串时要求的功能,拳论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就是说这一条运动长线,是以腰为主宰来带头发动的,这里或许是徐老的主宰二字当作贯串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仅是一种猜测,可能把原意误会了,假使真有误会,亦请原谅。
第五特点:一气呵成运动
徐老批评原文:第五特点,一气呵成运动,不要断劲要绵劲,是太极拳的特点,在绵劲之下一气呵成是符合要求的,在断劲之下一气呵成,除运用缠丝劲之外,别种武术也要求这样练的,不能称为特点。
点评:徐老认为他的拳是有绵劲的,而陈式拳则没有这种绵劲,所以说在绵劲之下一气呵成是符合要求的。又说在断劲之下一气呵成,除运用缠丝劲外,底下就没有再加说明,因此很难看懂,徐老的原意,一气呵成都没有断劲,若有断劲,就不成为一气呵成(发劲有断有接除外)。
徐老硬性断定,陈式除了缠丝劲处,内中没有绵绵不断的劲,又说一气呵成不能称为特点,这是误解的,但实际上徐老在他自己著作中(第15页)把一气呵成的连贯,称为动作方面重要特点,因此第五特点仍可成立,并与徐老过去论点是一致的。
第六特点:调整虚实运动
徐老批评原文:第六特点,动作要有虚实,也不是太极拳所独有,太极拳的特点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可缠误。
点评:在这一特点内,拙作是从双脚虚实,双手虚实,说到上下相随变换一手一足的虚实,并且解释了拳论内“轻重浮沉”的尖点虚实,拳论说“不知轻重浮沉的虚实,有类掘井不及泉之叹”。徐老对于这一系列的种种虚实未加可否,却提出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作为太极拳的特点,认为这才可以称为特点。其实王宗岳先生在那篇轻重浮沉的论文中早已有详尽的分析,从理论上说,比虚中有实更上几层楼了,所好也认为须有虚实,因此应该说,第六特点也是成立的。
缠误二字,想系徐老讽刺陈式太极拳重视缠丝劲作用的缠误,这是当年陈长兴先生所不及料的。
第七特点:刚柔相济运动
徐老批评原文:第七特点,刚柔相济,太极拳的特点在以柔制刚以静待动,要求越柔越好,刚柔相济别种武术也是同样讲究的,不过柔多刚多上的一些区别而已。
在吴式里刚柔相济至多是懂劲阶段,不是神明阶段。
点评:徐老说太极拳是以柔制刚,以静待动为特点,这是一个方面,同时认为刚柔相济在别种武术也有,不能称为特点。事实上太极拳以柔制刚的(走)同时也是以刚制柔的(粘),这就是徐老认为在推手中得到统一的说法。
徐老的著作中有“和谐”这一重要特点,并且说“绝大多数武术项目,都是讲究和谐的”,绝大多数内容所有的,还可称为重要特点,则太极拳刚柔相济与其它武术不同,当然可能称为特点了。
徐老在这项附注内说,在吴式刚柔相济,至多是懂劲阶段,不是神明阶段,既然徐老在此因忘了刚柔相济,前此分项内也认为阴阳相济内是包括刚柔相济的,则前面反对刚柔相济的论点是可以不谈了。
第八特点:快慢相间运动
徐老批评原文:第八特点,快慢期间运动,是陈式所独有,吴式是快慢随心所欲,并不一定相间。
点评:徐老说快慢相间运动是陈式所独有,吴式的快慢是随心所欲,并不一定相间,同时有分项内却说了可以快慢相间的,在此补充的是随心所欲的快慢,(正是吴鉴泉先生在推手时常谈的,要有快慢的功能)。
但是拙作所说的快慢是转关慢,就是劲由内换期间要慢(指盘架子),过了内换之后,就要由慢加快,在这“加速力”内将太极拳应有八门劲表现出来(尤其是四正手),表现后,又是转关又转慢了,就这样慢慢快快的期间,到此可以说,对于快慢的观点,已经接近统一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