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hz 于 2010-10-29 15:59 编辑
太极拳也许是最适合自己的一种运动。首先,太极拳是一种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击术;其次,太极拳兼有击术和养生的功效;再者,太极拳拳架大方舒展、行云流水,练过后,身心舒畅。
学习太极拳是要花一点心思的。
第一个问题是流派。太极拳演化到现在,已经形成陈、杨、吴、孙、武等流派,所以先要确定学哪一个流派。杨式学的人最多,到公园看看,大多数都是杨式。先前对流派问题也没有太多的考虑,既然先学简单的24式,也就入了杨式的门派。后来向Z老师学习太极拳,老师教的是40式,也就跟着学。直到这次才仔细考虑了这件事。于是,有了一点杨式的基础,那就继续学杨式吧。仔细分析,如果要认真学习传统套路,从太极拳发展的源头开始学起,其实还是要学习陈式,杨式源于陈式,正源还是陈式。
第二个问题是传承。就拿杨式来说,杨露禅教授的徒弟很多,到现在,这些徒弟的拳架已经和杨露禅的拳架有很多差异。从发展的眼光看,墨守成规不足取,但是发展也有一个度的考量,如果过于偏差,远远偏离传统,也是不行的。因此,杨露禅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应该是一个标准,传承过程中的发展,不能过于离谱。所以,这也是选择老师的一个基本考虑要素。
第三个问题是选择老师。老师究竟师出何门,体现了传承。初步了解到的很不全面的情况看,杭州杨式太极拳有蒋玉坤一门、丁水德一门,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老师,如傅钟文一门,还不是很清楚。而且这些老师的辈份如何排列也是不清楚的。这也许是武林圈内人士才搞得清楚。但是既然想要认真学习,老师的师徒传承还是要知道的。而且老师教学生和师傅带徒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师门和辈份需要清楚,这是很困扰的一个问题。19楼有网友对杭州武林界的情况很清楚,很想当面讨教一下,但是能不能有这样的机会,也是需要缘分了。
第四个问题是个人偏好。我仔细研究网上太极拳的视频,然后对照杨露禅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视频演练的太极拳很优美、很流畅,但是禁不起推敲,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太极操而已。还有一些称之为“嫡传”的视频,如果与标准对照,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太极拳演练都有一些基本的要求,离开了这些要求,那是不允许的。一些视频还是很中规中矩的,为了避免评论,自然不能评头论足。我自己比较偏好傅清泉的演练,感到在定势动作上与杨露禅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上的照片很接近。其次,在演练过程中很有张力,符合自己对杨式太极拳的理解(当然,理解可能有些偏差),但是也发现一些差异。但是,目前自己是不可能去上海求教于傅清泉先生,条件不具备。很想知道杭州哪里有傅钟文先生一门出来的徒弟,要是有的话,那一定是要去学的。所以,自己个人偏好的思路是:以杨露禅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为标准,以中国武术学会审定的由傅钟文先生演述、顾留馨审的《杨式太极拳》一书为依据,参照傅清泉先生演练的视频,作为学习的依据。当然这样的偏好不是否定其他门派对太极拳的理解和发展,仅仅是自己个人偏好而已。
所以,学习太极拳以前,稍微做了一些思考,而这些思考完全是个人想法,不知道是否可以得到武林人士指点,而以上文字是对这些思考的一个记。
学了近半年的陈氏太极拳,收获很大。一开始纯粹是把它当作广播体操来学,然后再体会松沉柔顺,用腰来带动四肢运动,渐渐地,手上居然也有了一点发麻发胀的气感。在做云手动作时,感觉手臂飘浮起来,随着内气自然地画圆,而不是靠肌肉来挥舞手臂。我对古人的智慧实在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我们的身体中蕴藏了无穷的奥秘,古人创造出来的太极拳是挖掘生命潜能的绝妙方法之一。
相比其他运动,太极拳对场地无特殊要求,室内室外都可以练习,不需要玩伴,随时可以独自练习。一旦学会了太极拳后,就可以自娱自乐,不用花钱。太极拳是老祖宗赠送给我们的无价之宝,但愿越来越多的人能传承这个宝贝,受益终身。
陈氏太极拳要领
(一)心神虚静贯始终
(二)中正不偏一气存
(三)以意行气心为主
(四)松沉入手求柔顺
(五)内外合一上下随
(六)虚实转换全在腰
(七)一松一紧济刚柔
(八)浑身俱是缠丝圈
(九)胸腹折叠运开合
(十)拿住丹田练内功
(十一)静心慢练是活桩
(十二)会练会养能成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