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工作很忙,所以没有及时续帖,请大家原谅!这是与初级帖“太极拳教学专帖(传统杨式)第一式太极拳起势” (以套路为主)并行的中级帖(以拳法、养生等内在的东西为主不再重复套路)。限于篇幅及文字表述的苍白,对于拳内在的东西只能是简单的讲述。有兴趣的拳友欢迎更进一步交流。QQ:343968059.帖中有关穴位经胳请参阅有关资料和初级帖中绵里藏针版主的图片。
中级帖暂分三大部分:一是拳理拳法概说,前辈的拳论不在这里敬录了,大家手里都有。二是侧重养生修身。三是侧重拳之用法。
这里都是小子我从师学习的东西和心得,一方面对初学者可能有所帮助,一方面想请各位老师、兄长给予指正。
(大家向别处转贴本帖请注明转自“中国太极拳网论坛”谢谢)
作为初学者,在学习套路的同时,一定要研读张三丰的《太极拳论》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等经典拳论。这是经过几百年检验的各家各派公认的东西。各派要精读各派的经典拳论。杨氏主要有《班侯九诀》和《太极拳术十要》,另外如果大家有能力,杨家的老谱《32目》(实际是37目)也可仔细研读。而今人的文章基本没有能超越前人的,因为理论来自于实践,那时武术是保身立命的,经典理论都是血肉性命铸出来的。现在很少人靠打为职业,法制社会,也没有让你打打杀杀的环境。没有实践自然没有理论。所以现在的拳论大都无病呻吟,或是抄自气功,或是适合自己的经验,而缺少普遍意义,请各位鉴别的看(包括小子我的这些东西,可能不会适合所有的人)
杨氏太极拳身法初步。(请以杨公澄甫《太极拳术十要》为总纲)下面是我初学一段时间后,意念实际操作的顺序。
(一)身体直立,两脚约等肩宽,脚尖冲前或微微里扣,下颌微收,百会虚领,沉肩坠肘,舒指展腕,含胸拔背,手臂微旋,虚腋松肋,松腰落胯,尾闾微送,如坐高凳,舒膝展踝,十趾铺地,脚趾微扣,足弓虚撑。稍停,全身虚松。 (二)眼睛平视远方,似见不见,面部肌肉放松,似笑不笑,牙轻叩,舌轻卷,放松背部和胸腹部肌肉,圆裆裹肫,双膝微曲非直,松踝,重心缓移至涌泉偏后一点点儿 。通天接地,胸怀宇宙。 (三)整体放松,心平气和,呼吸悠长,气沉丹田,神意上领,肉沉骨松,神轻意灵,如佛如道,拈指微笑,普渡众生。
上述是我初学一段时间后的身法心得(现在此基础上,有文武之分)。身法的纲为《太极拳术十要》,各位老师所讲大同小异,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略有增减,
健身养生部
起式是杨氏太极拳非常重要的部分。古时先辈对起势都极为重视,要用很长时间来入门。一个起势要半年以上。起势有基础了,别的式子则会得心应手。起势是从无极而太极,太极而阴阳,阴阳而四象的过程。用现在语言说简单了就是由静止到半静半动,到动,再回到静的一个圆的过程。
在静止时,就是无极桩、养生桩,按照上边三部曲,依次做来,循环一到三遍,再行拳。也可单独练习,可以很快入静入松,神清气爽,意识轻灵。
李雅轩大师讲过,太极拳是拳也是气功。所以行拳的同时,如能有意识的行气则事半功倍。
这里什么气沉丹田、气意鼓荡大家可参看拳论。只讲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做完上述三部曲后,由起势起。
1、腰微松、膝微曲、踝微展,脚底感觉有两股温暖的清泉由地底柱状涌出,用前脚掌(涌泉穴)踩住(用意不用力),细品这股柱状温泉冲击脚掌的感觉,放松膝腿,这股温暖柔缓的力量作用到命门。
2、命门(腰部前虚后实)带动臂微内旋,掌心向后。松腰落胯,以劳宫为核心,掌心接领地气,继而手三阴(请自行参阅有关资料)部接领地气,手三阳部承接阳光,以通天接地的督脉为根轴,命门为基点,(下面分两种练法)气催动,光线引领为顺练,牵引地气,挤压光线为逆练。行至天地相接之混元空间(手与肩平)
3、转换阴阳虚实(督脉由实转虚,任脉由虚转实,起为开,落为合,起为阳,落为阴)。以任脉根轴,丹田为基点,(同样有顺逆)阳光照射,地气柔落为顺练,按压地气,牵引光线为逆练。手臂落至腹前。劳宫回照丹田,把牵引的混元气收归丹田,把全身鼓荡起的气息引归丹田,全身空松虚无,五心归海,无气无意无力无执无着,松静自然,元气归真。
(待续)
当然也可以没上边这样繁琐。只要意识里知道,起手为扌朋挤,落手为捋按。扌朋在两耾,注意点在手臂能被阳光照到的一面(阳面),捋在掌中,注意点在手掌至手臂内侧,阳光照不到的一面(阴面),督为阳,任为阴,阳开、阴合。
手扌朋和背弓为外圆,掌按和腹合为内圆。
内收外撑是一种练法,外收内撑是一种练法。其结果是身体任何一点都有阴阳两种意,两种劲,两种力,但是方向则是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不动则没有方向,一受外力则应感而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