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hz 于 2010-9-3 18:48 编辑
太极拳内劲入门之我见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武术文化瑰宝之一,常练太极拳既能强身健体、袪病延年,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历来深受人们喜爱,故习者如云,流传广泛,但要步入太极殿堂却并非是件易事.
粗略地说太极拳运动是由肢体的外在动作带动内气运行,进而通过神意气的有机结合,转化为内气催动肢体外型动作的修炼过程。这可分成二个层面来看,一是由肢体的外在动作带动内气运行的初级阶段,也可看成是太极拳内劲的入门阶段,二是内气运行与神、意、气的有机结合催动肢体外型动作的中、高级修炼阶段 .本文仅如何由外在运动去带动内气运行谈一点粗浅看法.
内气贯穿于太极拳运动的全过程,是区别于其它外家拳术或拳操的标志。
首先,获得内气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传统套路的练习,按照特定的肢体要求和运动路线循序渐进,经过一段时间的不间断努力产生气感,继而在意念的支配下完成套路动作,达到固本培元之功效。俗话说练拳不炼功到老一场空,打太极拳没有内气就不能称之为太极.传统的太极拳套路都强调拳功双修,即拳中寓功,功中有拳.一套拳可以受用一生,但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就较难理会和掌握,特别现在是快节奏时代,学练者大多只注重于套路外形演练,而忽视内在的修练。在缺少正确指导的单一套路练习的方法下,使许多人打了几年甚至十多年也没有感悟出内劲来,挫伤了学拳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采用合理的组合套路练习方式可以使初学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将太极文八仙拳、太极十三势和杨式传统套路进行配套教学,交叉演练,拳功互补,较快地促进内气的形成,学员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多位刚刚学打太极拳才一年的新手,在今年本市太极拳比赛中争金夺取得了好成绩 。
其次,所有肢体外在运动必须在意识的指挥下动作。走架时要强调人的意识锻炼,即意念集中、驱除杂念、全身放松、中正合规。把意识集中到练拳上来,集中到每一个动作的运动上来,把思维定位在如何循规蹈矩地把拳打好上,并且根据拳理拳法反复对照修正所做的每一个动作,力求符合规范要求,这样才能慢慢地达到外形带动内气目的。那种光看光盘录像或只跟着别人的外形去模仿的练习方式是很难带出内气来的。
再是,套路演练要配合细、长、匀、深的腹式逆呼吸进行,通过呼吸来调节人体固有的上重下轻的自然生理现象,稳固下盘,使人体整个椎体、肌肉、内脏得到全面锻练。动作由实变虚时吸气,小腹收敛、横膈上升、胸腔扩大、胸肋开张。动作由虚变实时呼气,小腹外突、气沉丹田、横膈下降、胸部内含。在意念的支配下,通过腹式逆呼吸来带动内气,使意气形三者融贯,真正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细致练法,促进内气形成。杨式太极拳有“十要”,“气沉丹田”就要其中一要。这是针对人们练拳时,气容易上提,产生憋气和上重下轻、重心不稳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丹田在脐下三寸,气沉丹田,就是要求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后天之气宜顺就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腹稳,呼吸自然就顺,下盘就能稳固。这与意守丹田是有区别的。意守丹田是指将意念集中于丹田(小腹),全副精神贯注于丹田,锁心猿,拴意马,做到眼不乱看,心不乱想。在练习套路时,要求耳聪目明,左顾右盼,随时要测对方。如果意守丹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难以表现武术的气质,失去太极拳的攻防含义。这就是“气沉”与“意守”之间的区别。
太极拳的练习是“由招熟渐悟懂劲”的过程,并且是由一个个的小顿悟连接起来的大的渐悟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当你一旦进入了渐悟懂劲的阶段,就会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太极拳将会伴随你的一生,让你终身受用。
太极拳也只有在懂劲后,才能进入内气催动外形的练习,实现向中、高级阶段的过渡。这时对套路的练习表于形更要重于意,心存一念,每招每式的各个动作都充分体现出太极内劲的走向。
太极内劲走向劲落于脚根,起于脚根,变化在两腿,主宰在腰胯,运动在两肩,含蓄在胸间,行之于双手。
脚是下肢中最灵巧,变化较多的部位,练拳时前进、后退、左右转换、四面八方的运行都要依赖脚的多变性来实现。脚的大拇趾起着领航方向的作用,劲落与脚跟,起于脚跟,不是落于和起于脚掌或脚趾,更利于大拇趾导航的正确,更利于脚尖的外展和内扣,更利于配合膝、胯关节的旋动。劲力只有落于实脚的脚根,才能立身中正。只有落于脚跟,支撑点才能有力量,也就是劲才能接的更准,来劲才能更有效的传导到脚下。只有落与脚跟,起于脚跟劲力在身上走的路线最短,增加劲的爆发力。
变化在两腿,腿是分清虚实、避免双重的关键,由实变虚或者有由虚变实全在双腿的变化,当然一处又有一处的虚实,局部的变化是又一个层次的变化。但劲力的变化主要在两腿的变化。灵活不灵活关键在腿,常用“腿脚灵活”来代表人的活力。拳架中正隅变化的关键也在腿。
主宰在腰胯,因为人的腰胯部位是人的核心部位。太极拳前辈说: “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太极拳的八劲和八法的施用,均要依靠腰胯劲的适当配合,才能出劲有效。脚上的劲能否有效的传导到上肢,中间的转关部位即是腰胯,或丹田部位。再者劲力的分配是通过腰来完成的,劲力到了腰部通过腰的分配到上肢多少,到下肢多少,是通过腰和丹田的共同作用达到的。所以,腰在身上的部位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处于核心的地位。身上其他地方所有的动作都必须在腰的带动下完成,否则就是妄动,会使劲力散乱。
为何运动在两肩,沉肩坠肘是太极拳的重要法则之一,肩关节松开下沉有助于含胸拨背气沉丹田的实现,两肩是承接来力的第一根节,也可称第一道防线。在发力时有时接力到肩后,可直接通过肩的运动把力发出去,是更加快速灵活的动作。而且比肘的力量更大,多用于柔化来力,和发挒劲时的配合动作。而且在自己处于背势时,在步伐不动的情况下,通过腰肩的配合旋转变背为顺。在打靠劲时主要用的就是肩的力量。许多劲力传导到肩后,通过肩的运动把劲力分开,上到肘手,下到腿脚。起到落地为实的效果,保证重心的稳定。
总之,学练太极拳学时要认真、练时要细致,沿着拳理正确方向持练不辍,终得正果。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因为这不单单是拳术,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它需要不断的体会、总结、发掘和光大,这样自身造诣才会不断提高,也才能够将这门和谐文化传播的更远、更宽、更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