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即调心(神)、调息(气)、调形(身)。源自道家养生术之内功修炼。随者医、道、儒、释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三调就成了医、道、儒、释各家内功用以自我修练,自我完善,激发自身潜能的修炼手段和方法;现代气功视其为气功修炼的三大要素。在道家养身术的修炼中,调心就是“至虚极,守静笃”地调整自我心理功能与精神状态;调息就是“专气致柔”地培元内气;调形就是“熊经鸟伸”地引动形体作松柔的运动。三者必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的修炼,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得道家思想在自我修练过程的体现。现代气功从心理学和运动学的角度出发,把调心视为大脑思维意识的心理功能运动;调息是吐故纳新的腹式逆呼吸运动;调形是人体呈现出的各种复杂的形体运动。从养生术的理念出发,“三调”是心、气、形之间相互生化完成凝神炼气,炼气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不二法门;小哦能够现代气功理论讲,“三调”是心理功能反复影响生理功能。逐渐形成良性条件反射的手段和方法。
太极拳的论编者及其巧妙的把祖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学、养生术、气化理论、经络学等与传统武学揉合于一体。从而使太极拳有了内可以养生益智、外可以强身健体的独特风格与特点,并通过“三调”把这种特点升华到心、气、形内外完整合一的高度。因而,人们才把太极拳看成传统文化的载体。“三调”在太极拳的运用,使我们在潜心修炼太极拳化打合一的技击功能的同时,也修炼了它的养生健体功能,同时也展示了他的观赏功能。但是,如果只追求太极拳的养生健体功能和观赏功能去习练太极拳,未必能修炼出它的技击功能。然而,随者太极拳作为全民健身运动而被“普及推广”,似乎它逐渐成了中老年人的专利,以致一说练太极拳,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一伙中老年人在那里“摸鱼”。只要我们留心观看这几年兴起的百人、千人太极拳表演队伍,就不难发现这样的队伍大多由中老年人组成,而且女性居多。正是以上原因造成现在习练太极拳者大多只重视太极拳的肢体运动,而对它的心理运动、呼吸运动日渐淡薄,使原本属于武术范畴的太极拳日趋“太极操”的方向发展。如此下去,真不知“太极拳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将从何谈起。从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讲,这应该是引以武术界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斗胆拟文,就“三调”与太极拳的修炼谈一己之浅见拙识,窍为抛砖引玉,求智者斧正。
太极拳的“调形”是太极拳的筑基功夫,是指在心意作用下的形体园转螺旋运动,也是心、气、形内外完整合一的外在表现。太极拳的调形以周身松柔轻灵、一任自然为要旨,以让心意与肢体运动直接的、自觉的结合起来为目的。为此目的,太极拳对人体的“九节八段”提出了诸如:竖项贯顶,舒腕展指、松肩垂肘、松腰落胯、屈膝园裆、十趾抓地等用以规范型(手型、步型、身型等)体的要领,对由型体园转螺旋运转产生的运动态势——法(手法、身法、步法、腿法、着法等)制定了手似螺纹、腿似钻、腰为主宰、足随手运、上下相随、节节贯串、进退须有转换、往复须有折迭,处处触圆等变化规矩;对体势完成时的形态要必须遵循顶劲上领、裆劲下沉、神气贯足、支撑八面、对拉拨长、稳定重心等法则。究其原委,这些要领、规矩、法则无非是要求习练者在周身放松的运动中,务必要做到型要规范、法要顺遂,势要合度,让全身的肌肉、关节都参加到松柔圆缓的运动中来并得到锻炼,增强肌肉的弹性、拉开关节的缝隙。增进韧带的柔韧性,增加关节的旋转幅度和灵活性,呈现太极拳迈步似猫引,运劲如抽丝之韵味。就形体运动而言,太极拳修炼的是底桩沉稳、腰身活泼、上肢轻灵。而底桩沉稳是松腰开胯、屈膝园裆、虚实转换有序的结果;腰身活泼是腹肌带动下的腰挎联合运动的反映;上肢轻灵是舒腕展指、松肩垂肘的表现。由此可以感悟到调形的诸多要领、规矩、法则中松腰、松胯、松肩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只有首先把腰、胯、肩松开练活,其他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松腰也称直腰、垂腰、坐腰,是要求用顶劲上领、裆劲下沉产生的对拉拨长力减小腰部的自然生理弯曲,使整个脊柱形成一条直线。松胯也称开胯,是指髋骨臼与股骨上端的骨连接尽量拉开间隙,当下肢沿矢状轴(前后方向)运转或定势时,股骨上端要尽量前送或回收下落;当下肢沿冠状轴(左右方向)运动时,髋骨要尽量的里合或外开,以增加胯部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松肩也称开肩、活肩,是指胸锁关节和肩肱关节拉开间隙,以增强上肢运动的幅度和灵活性。有人把松肩误认为是肩部用力下垂成溜肩的形态,这是对松肩的曲解,还是陈鑫公讲的明白“松肩不是亸(duo)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把腰、胯、肩练得松活自如,才能实现腰为主宰的整体运动,呈现出“肘旋膝动、肩开胯随、手出足移”上下相随的节节贯串园运动。然而,要想真正地松开腰胯、肩,单凭意念的作用或只盘拳架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在武术腰、胯、肩的基本功上下一番功夫方可凑效。现在有不少人误以为练习太极拳无须基本功训练,一出手就学习太极拳套路;殊不知,即武术的基本功而言,太极拳与长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重视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必须要在溜腿、压腿、涮腰、开胯、振臂开肩等基本功上下一番苦功。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功”。
“调形”不仅练得形体松柔、中正、轻灵,也为“形神兼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形体运动知识太极拳心、气、形完整合一的外在表现,太极拳更注重内在的心、气修炼,先贤们更强调“心静神聚”的心意引拳,并把无形的心、气与有形的形体之间的从属关系归纳为“意气君(均)来骨肉臣(沉)”。因而,修炼太极拳还要在“调神(心)”上下功夫。
太极拳的“调神”是太极拳的主导功夫,是心意驾驭形体功能的修炼,是自我调整大脑思维意识功能,达到全神贯注地“以意引拳”。“意”在太极拳修炼中有统领全局的主导地位;那么,欲谈“调神”,就应该先对“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版)对意的注释是:“意识”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思维是人类特有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而我国的古人把心理功能归属于心的范畴,并将脑的心理过程作了详尽的区分。《灵柩.本神篇》云:“所以任物者,谓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就明示了脑的功能包括了记忆、意志、思考、追求、分析、判断、智慧以及发明创造等心理过程。因此,“调心”在太极拳修炼的不同阶段,所要调整的心理活动的重点应有不同的侧重。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一文中把太极拳的功夫分成“着熟”、“懂劲”“神明”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所对应得修炼过程应该是问道——悟道——得道三个阶段或是三个过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