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是从陈式太极拳发展变化而来,而杨式小架太极拳代表了杨式太极拳早期的风格,从其特点上还可以看出其脱胎于陈式太极拳的印记。此拳演练中螺旋缠绕、势势相连、绵绵不断,进退转换、往复折叠、缠丝圈一圈接一圈,圈圈相连、环环相扣。杨式小架太极拳继承了陈式太极拳的精华——螺旋缠丝运动。但是,杨式小架太极拳在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陈式太极拳大开大合以及发劲似螺旋那么明显不同,杨式小架太极拳身法中正﹑姿势紧凑﹑刚柔内含﹑动作更细腻﹑缠丝圈更小,发劲方面已改为隐于内的发劲,在速度上陈式太极拳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杨式小架太极拳速度已趋于均匀柔缓,但其间仍然有或快或慢的变化,呼吸与陈式太极拳一样采用“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的方法。值得提出的是与陈式太极拳相比,杨式小架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突出和加强了对于内缠丝圈的锻炼,将加强内缠丝圈的锻炼作为增进意与气锻炼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要求在行工走架中要时时处处注意走好内缠丝圈,以此来引导意与气的锻炼以及推动外部缠丝圈的运行。那么,什么是内缠丝圈呢?内缠丝圈---顾名思义就是在拳架的练习当中身体内部所走的缠丝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太极拳的缠丝圈历来就有内圈与外圈之别,也即内缠丝圈与外缠丝圈的分别。缠丝圈的锻炼也有由大到小、由外到内逐步过渡的练习方法。只是许多人对于内缠丝圈不熟悉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练习。下面我们就以杨式小架太极拳为例将内缠丝圈的练习方法做一介绍。
杨式小架太极拳内缠丝圈是怎么走的呢?杨式小架太极拳在走内缠丝圈时,要求我们要想像着把穿过我们身体重心的垂直线(相当于将百会穴﹑下丹田﹑会阴穴上下连起来的一条线),当做悬垂于地面的一杆笔,让这杆笔在胯、膝、踝关节的带动下,在身体内部旋转划圆,使其围绕着“∞”字形路线缠绕运动。这个由一个顺时针圆和一个逆时针圆首尾相连组成的“∞”字形圈,就是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内缠丝圈。而与此同时身体随同这杆笔的旋转转动,带动肩、肘、手也在外部划圆,肩、肘、手在外部所划出的圆即为外缠丝圈。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在拳架的练习中,每当肩、肘、手在外部划出一个360度的圆时(外缠丝圈),而与此同时身体内部这杆笔就会划出方向相反的两个360度的小圆(内缠丝圈)。并且,不论肩、肘、手在外部如何划圆,向上或者向下、向左或者向右、向上或者向下划圆,也不论划的是平圆、斜圆、还是立圆,身体内部这杆笔始终都是绕“∞”字形划圆。也就是说在拳架的练习中,外缠丝圈走圆形,内缠丝圈走“∞”字形这是它们的基本运动规律。令人感到非常惊奇和巧合的是,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内缠丝圈和外缠丝圈它们两个的运动轨迹加以叠加后,所合成的图象竟然就是一个太极图。所以,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一书中就指出:“妙手一运一太极”确实如此。在太极拳运动中势势走螺旋,无处不太极。螺旋即太极,太极即螺旋。这就是太极拳与其他拳术的不同和奥妙之处。那么,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到底应该怎样进行缠丝圈的锻炼。对于这个问题太极拳先辈们早就告诫我们说:“莫叹难,莫叹难,劝尔从里往外练,不在外边在里边,里面通一身轻,玄妙天机自然生。” 怎样从里往外练,那就是首先要注意练好身体内部的缠丝圈即走好“∞”字形圆圈,用身体内部的缠丝圈带动身体外部缠丝圈的运行。杨式小架太极拳认为在拳架的练习中,内外缠丝圈的锻炼要遵循拳论所要求的那样“无使有断续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缺陷处。”,做到圈圈相连﹑环环相扣,绵绵不断。内外缠丝圈的衔接要做到没有缝隙,而且内外缠丝圈的运行要谐调一致。如果你在拳架的练习中真正做到了上面的这些要求,你的拳就有了韵味,你的中气就容易贯通,中气贯通了内劲也就贯通了,你的身心就会进入到一种极佳的状态,无限的妙趣就会自然产生。那么,你在健身和技击方面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上面谈到杨式小架太极拳非常重视内缠丝圈的锻炼,要求在功法和拳架练习中时时处处注意走好内缠丝圈,其实这正体现了杨式小架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体现了杨式太极拳发展的趋势,即向着注重内部意与气锻炼的方向发展。可是,杨式小架太极拳内缠丝圈为什么沿着“∞”字形路线运动?这是为什么呢? 可以说这是因为杨式小架太极拳在锻炼中很好的遵循了人体自然运动的规律,内缠丝圈沿着“∞”字形路线运行这是由人体生理结构所决定,生理机制使然,非常符合人体力学原理。让我们从人体的生理结构方面来进行分析。从人体生理结构方面来看,我们人体主要由头、身躯、两条腿和两只脚以及两条胳膊和两只手所组成,各部分依靠关节进行连接,也都围绕着关节进行旋转运动,有公转与自转。人体在运动时,比如跑步﹑拳术的练习等等运动,我们的身体随着运动的进行总是在一左一右或者一右一左的旋转运动。因此,可以看出旋转是人体进行运动的最重要形式。太极拳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太极拳的创造者们---我们的太极拳先贤们,在对各种拳术研究的基础上,又对人体这一运动形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掌握了其中公转与自转的内在规律及其在保持人体平衡以及用于技击方面所能发挥的巧妙作用,将其与传统文化中自然辨证法的思想和健身理念相融合,由此而发明了以螺旋缠丝运动为主的拳术---太极拳。这是我们先贤们的一大发明。可以说在把握人体旋转运动的规律和把握人体旋转运动的力学原理方面,以及将其科学的运用于技击理论与实践方面,太极拳是中国所有拳术中最突出最典型的一个。太极拳是体现我们东方哲学自然辨证法所追求的自然﹑平衡与和谐最具代表性的拳种。而太极拳螺旋缠丝运动的内在规律,人体内部螺旋缠丝的运动路线,就是沿着“∞”字形路线旋转运动,走“∞”字形缠丝圈,这样做最符合人体内部螺旋缠丝运动的规律,最符合人体力学原理。这就是杨式小架太极拳内缠丝圈沿着“∞”字形路线运动的原因。
另外,有些人把外形拳式不同和锻炼的侧重面不同当做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的区别,从而断定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两者是属于截然不同的武术体系,这种说法过于武断也与实际不相符合。因为,从技术和理论上来分析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两者都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的理论捧为圭臬, 当做指导实践的指南,把螺旋缠丝﹑非圆即弧当做主要运动形式。不但如此在外形的姿势要求方面,两者都要求要有利于身体的平衡和有利于中气的上下贯通。陈鑫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此乃道出了太极拳锻炼的真谛。螺旋缠丝运动是太极拳内功与外功锻炼的基础,离开了螺旋缠丝运动的拳术才不应该被称为太极拳,没有螺旋缠丝运动的拳术才真正和太极拳属于不同的武术体系。从上面所进行的技术和理论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显然是属于同一个武术体系。早期的杨式太极拳即杨式小架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更加亲近,虽然晚期的杨式大架太极拳已有比较大的改革和创新,但是毕竟杨式太极拳的根在陈式太极拳,非圆即弧的螺旋缠丝运动仍然是其精髓所在。我们应该看到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两者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或者说是“一物两体”。因此,我们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看待。我相信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以及其他太极拳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必然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