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hz 于 2010-7-23 15:37 编辑
同一篇文章,不要发成两个主贴,为了方便浏览我把他搬在一个主贴下了。
——ghz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就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下面,对《太极拳论》逐句逐段试作解释。
(1)、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徵著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和方法。
太极拳创造於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3)、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
(4)、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於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於对力的形势。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於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於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於是粘的用途日广。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方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5)、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於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6)、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