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连云港第二届全国太极拳械暨武术与健身学术论坛交流大会于11月8日落下帷幕,在我们参赛队打完传统杨式太极拳后,前辈赵子华老师走到我们跟前说:“你们是上海队吗?”(意思是我们打的是宗师付钟文的杨式太极拳)我说:“我们是无锡永年拳的,我们学的是付公钟文的拳,打的有点象吗?”赵老师说:“不是说一点象,而是打得非常好!”我说:“谢谢赵老师的鼓励!”短短几句话,充分说明了前辈对我们的期望,也是这几句话,勾起了我一段难忘的记忆……
我确实是上海人,太极拳也是在上海学的。68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下放到上海长兴岛前卫农场务农了,婚后夫妻分居,加上当时身体有病,体质较弱,在孩子断奶后,就将孩子送往无锡由丈夫照料,76年开始学习太极拳,从此我走上了习武之路。
我的启蒙老师原来在上海跟付公钟文学拳的,在农场工会的支持下,成立了一支太极拳队,因为我们学习十分认真,启蒙老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拳艺,特地将付公钟文和他的几个弟子请到我们农场,为我们亲自授拳。当时,农场的条件很差,交通也不方便,付公钟文已是七十岁开外的人了,但他为了传播杨家太极拳,不顾个人的一切,走南闯北义务授拳。他高尚的武德精湛的拳艺,使我非常感动,敬佩。我万分珍惜那几天短暂的学拳生活。
因为我是半家户,有一间单独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间,付公钟文当时就是和我们挤在简陋的小屋说拳,聊天。告诉我们练拳的目的,益处,如何遵循武德,坚持不懈才能学好杨式太极拳的道理。付公钟文和他的弟子对我期望很高,认为我拳架好,坚持下去一定能练好太极拳。闻知我夫妻分居,还亲切的告诉我,我们我有许多弟子,学生,请他们想想办法,让我夫妻早日团聚。父辈般的关怀,和蔼的笑容,亲切的期望付公钟文让我留下了终身不忘的形象,我决心学好杨式太极拳,不辜负付来的谆谆教诲。
当时付公钟文及他的弟子给我留下了地址,但由于我夫妻分居,农场没有探亲假,我只能每月积累星期天回无锡探亲。我无法拜访他老人家,85年我调回无锡工作,搬家时不慎把地址遗失了,那时还没有电话,和付公钟文联系过,这是我最大的遗憾。但我按付公钟文的话做了,做到坚持不懈苦练太极拳。
1992年付公钟文应邀到无锡授拳,我闻讯和万分激动,连忙赶到场地。但由于种种原因,见到付公钟文的身影,但未有机会和付公钟文讲上一句话,但付公钟文在上海和我的谈话是我习武的精神支柱,也没有辜负付公钟文对我的期望,并将这难忘的记忆永远藏在心里。
30的年来,我习武一直没有“归宿”,后经介绍拜在付公钟文的弟子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徐州王庆玉老师的门下,从此有了名师的指点,找到了“归宿”。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弟子,能为杨式太极拳的传承尽微薄之力。在09年第四期《太极》杂志上报道我第一次收徒仪式上的一段话,概括了我对的一片崇敬之情。王庆玉老师自幼习武,内外拳兼修,有扎实的武艺功底,一生扑在武坛上,他继承付老的遗愿,为杨家拳鞠躬尽瘁,由于长期的劳累,心脏到了手术,但他象付公钟文一样,还是不停地义务教拳,要我们对得起杨家拳,对得起宗师付公钟文。我在师傅身上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我深深感到,学拳先学德,成能练到杨家拳。
上海奚桂忠老师也给我除了拳艺的指导,过重要的是武德上的帮助。他说:“君子爱名,取之有道,但不要沽名钓誉,盗名期世”。学好太极拳是没有捷径可走,一定要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名师无私传,弟子刻苦练,潜心揣摩,体悟,才能将中华瑰宝太极拳发扬光大,让它造福全人类。
这次比赛,我们无锡永年杨式太极拳社的参赛人员十分认真,努力,荣获46块金牌,17块银牌的较好的成绩。这也是我们小字辈对在天之灵的付公钟文的一次汇报及呈上,我们终身练好杨式太极拳的赤心吧!
附:(拜托1978年左右和付公钟文一起来上海长兴岛前卫农场授拳的老师及老师们亲属,朋友如见到本人的劣作,速与我联系。)
联系方法:宅电:0510-82109157
手机:13057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