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坐法中坐法之种类繁多,道佛(包括禅密与瑜伽)各宗派,
其大要者可得百数十种,其中以枷跌坐为最殊胜。枷跌坐,普通系
指全枷跌坐(双盘)而言。不能者可用半枷跃坐(单盘),此法如右脚
盘于左脚上,又称金刚坐;左脚盘于右脚上,又称如意坐。臀部用软
垫或软枕垫高约一至二寸。若单盘亦不能者,则可用方便坐。其余
则不尽述矣。此可收调身定身,气沉丹田,心易静止之效。
二、两手结定印,置于丹田前位,轻放盘脚上。结印之法亦多,
有太极印,有三味印,有日月印,有拜神印及其他诸印,一般用前二
者为多。太极印系两手互抱成一圆相,如太极形,右手四指握左手
四指于外,大拇指轻接之,扣右手中指;左手四指微屈于内,左手大
拇指与右手大拇指相接,并扣左手之食指,使如太极形。三昧印’,系
两手掌伸直平仰,左掌仰置右掌之上,两大拇指微接(左置右上者,
取善压恶之意也)。此二印,均可使左右气血起交流作用,而收互畅
舒裕之效。
三、头正、颈竖、后脑微收,下颗微压。头宜正,切忌向前俯或后
仰,可使脑易舒宁。颈宜竖(不可用劲),切忌偏斜,可使颈神经丛畅
适。后脑为司思虑记忆之枢纽,微向后敛,下颗向下略压左右二动
脉,可减少血液上冲,并使脑皮质神经得到宁静,而减思虑妄想之
起。总在使整个脑部中枢神经,能轻松空灵,此为最要。
四、口宜闭,齿宜接(微叩),面宜微带笑容,舌须抵上愕,即轻接
上门牙唾腺中,以生津液而接神水。迫满口津生,即吞之,以意送入
丹田,作一次或作三次吞均可。得静定极境,津液便觉香甜,且如源
头有活水如泉涌,不但可助消化,且具延命之神效。
五、两目垂帘,露一线微光,凝视一点,不可移动。全开则神易
散弛,全闭则神易昏沉,故一般多用“垂帘凝视法”。若用“内视法”,
则可用全闭法。收视向中间鼻梁一觑;有顷,后视注泥丸;稍注片
晌,下引注守下田;借凝神人气穴。以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而得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效。待真阳生,活子时至,则可用采取法,继
而可行周天搬运之诀。目为心之机,内视寂照,守于一点,亦即“系
心一处”法门,小可止散乱驰思,妄念纷驰之效,大则难尽言矣。
六、两耳反听,以收耳韵。耳不听外声,可内听心声,内闻自性。
此亦凝神以得静定之要法也。故古真以“收视反听”为一重要修持
功夫。耳听于外而动于声,与目视于外而动于色,其有害于静定之
得,心性之虚明,及精气神之颐养,一也。故古真有“闭耳目口之外
三宝,以养精气神之内三宝”。其旨意即在此也。·
七、背脊宜竖直,如壁立万初然,无论惊风骇浪撼之,均不为动
分毫也。在坐中最忌脊节弯缩卷曲,宜向上伸(拉)直,如悬一串铜
钱。如此坐法,较缩曲者,约可高二三寸,不仅可使背不凸驼,且可
使内在之真气一直贯顶,脊髓舒畅,而后三关亦易通也。此为督脉
路线,切不可忽。其次,吾人须知:体内脏腑,均各附挂于背脊,脊梁
不直,脏腑亦受压缩,其气血之流行亦不舒畅。小则在生理上可为
害致病于无形,大则有碍于大小周天之运行。
八、两肩宜平正,不可左右斜弹,或前后偏歪。胸宜扩展,平挺
开张(不可用劲),切忌向后凹入。同时,肋骨宜根根拉开伸张,使内
脏各得正位。肋骨不开,肺即受压缩,而不能扩张,有碍肺量与呼吸
不小。此与第七节同功同效之益,而又为任脉路线,前三关均在于
此,胸一凹缩,腰亦难期中正,中田与下田均受影响,对周天之运行
上,通前三关、通任督脉,均有碍也。
九、胃不可下垂,而宜略事压提,腹部尤宜向后收缩,使向背贴
近(切忌用劲),尤切忌高腹凸肚,此对一切肠胃病,均有大益也。谷
道及阴跻宜微微夹提,不可任其松弛。若再加下修元功,则对凡百
肾病,尤其遗精早泄阳萎之类病疾,尤具卓效。
十、坐中呼吸,宜气息绵绵,若存若亡。初步以“细、长、深、匀”
四字诀为入手法门。细者,以自耳不闻息出息人之声为初度,以置
鹅纯毛于鼻端而无动相为中度。长者,以一息(吸、住、呼)较常人能
长至二至五倍为初限,五至十倍为中限;唯切忌存意强勉闭息。深
者,以能至息息归田为初功,能至息息归踵为中功。匀者,以使每一
息与息间,俱能均匀和融为初境,复使上一息之出、住、人,与下一息
之出、住、人,以及息与息间,始终人于如音乐之节奏然,音符之长短
间隔,均能合拍,且能出诸自然,毫无意念存乎其间为中境。而以渐
由心息相依,至心息相住!以及无心无息、无修无为为极胜境。
十一、当坐时,全身神经不可紧张,肌肉亦宜放松,使能收到完
全轻松休息之效。同时,气脉务求其通畅,心神务求其恬适,情绪务
求其愉快,并能身心俱能得大喜乐大安适为最要。初打坐者,下坐
脚常易生麻痹现象,此乃气脉未修至通畅无碍之境所至。宜再加功
持久,能坐半日一夜,均无麻痹现象发生,即为得功。
十二、心宜内守,神宜内照,系心于玄窍,凝神入气穴,此为不可
片时或忽之诀法。切忌向外攀缘,或事冥想,或事妄念,均有碍人
道。大抵系心之所,即予凝神寂照,不移不动;久久纯熟,自可无思
无虑,无意无念,身心两忘,物我俱泯,而得大静定胜境矣。得大静
定胜境者,如熊龟之人冬眠状态,一切“生命能”毫无消耗,故外无饥
渴之需,而内无欲念之起。能入大定者,不但一多,即十年数十年,
出定后,仍与未入定前无以异,故得长保青春与延长生命也。
十三、打坐前后,均有助道余功。此助道余功,亦如道门修丹诀
法然,因师承之传授而各不同。大抵不外于静功外,酌加若干之动
功,如按摩、导引、俯仰、屈伸、揉打、弹拍、叩齿、鸣鼓、吞津、服液、舒
筋、活脉、开关、松节……之类。虽均大有益于却病强身,养生益寿,
然总属于道品,而非静坐正法,故不赘及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