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中国山东吴定府海丰县杨家庄,有一位武师杨吉兴,自幼得各派武林高手传艺,内外家武功均有所习,尤以内家阴阳八卦掌和外家铁砂掌最精。经过多年苦心研习,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这便是杨氏武艺原始之雏形。后来,经过世代传习修正,形成杨氏武艺体系,并记录于《诏世拳术训谱》手抄本中,可惜毁于“文革”。其中,谱上关于《杨氏武艺》之八卦掌和铁砂掌的记载列为首卷,文中记有“诏世训,世传之八卦掌,亦唤‘阴阳八卦掌’也。铁砂掌者,出少林,祖吉兴合习。后裔杨景继承祖训,隐传天理教为将,相互授受,交流拳法,各习其所长……”。至于杨吉兴的师承,谱中并无记载。卷中还列有三大绝手、五大解手、七星点手、九龙盘手、十二反手、二十四夺命手等绝技。<br><br>据历史查述,清朝道光年间,在我国北方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天理教农民起义。其中在起义军中有冯克善、杨景、唐有义等领袖人物,他们都是武功高强之人。他们率领天理教农民起义军打下天津时,被重兵包围,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冯克善、杨景等受伤被俘,关押在大狱之中。在他们即将问斩之前,唐有义带领农民起义军余部里应外合,杀死看守数十人,劫冯杨二人越狱逃走。清廷派重兵围捕数月,他们只好化装成云游僧人四处躲藏。后来,冯克善云游到河北饶阳一带,化名赵灿意,杨景则避难于关外……<br><br>民国时期,杨文才大师成为杨氏武艺传播的重要人物。在他的影响下,其子杨生对杨氏武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br><br>杨生1941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青冈县,他是杨氏武艺七世传人。自幼善武技,得六世传人杨文才大师亲传,精通鞭法、腿技和骑术。据《杨氏传谱》记载:“杨生,外号‘杨倔头’。祖籍山东省吴定府海丰县杨家庄,性格倔强,仗义为人。自幼嗜武,尤善骑术。一日村把头冯玉得一烈马,驯之以用,不料脱缰而逃。冯随其后大呼,众人皆呼。当是时,倔头欲起身向毛厕,忽闻众人疾呼,争出院外,远见一烈马飞奔而来,所到之处众人纷纷慑退。说时迟,那时快,烈马已飞驰而至,倔头飞身跃起,纵上马背,手固其颈,脚夹其腹,沉气大呼,烈马伏地。众人围靠,无不骇然。”<br><br>日寇侵华,在关东14年,到处实行法西斯专政,荒淫无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一次,俩鬼子夜入民宅强奸妇女,妇人大呼救命。倔头闻之,翻墙而过,见俩鬼子按妇人于地。倔头大骂一声,遂以虎尾鞭法扫击二贼于血泊之中。次日告别家乡,参加了八路军。后来,因其武功超群,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9军117师警卫连连长兼武术总教头,1952年牺牲在朝鲜战场。<br><br>多年来,随着杨氏武艺的广泛传播与发展,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杨氏武艺中的杨氏八卦掌,能够起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之功效,所以,深受世界各国人们所喜爱。现已打破家族式的传播方式,不仅传遍祖国各地,且已传播至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孟加拉、俄罗斯等国和地区。愿杨氏武艺这一古老而璀璨的民族瑰宝,更好地为世界人民的健康长寿和社会安宁作出更大贡献。<br><br>二、教拳教步 打死师傅<br><br>杨氏八卦掌八个基本步型,不仅打下“进退顾盼定”和“进退连环”的良好基础,而且根据它们的形式特点,极其便于进行变换“进、退、斜、横、盘旋、闪转”,并且极其便于这些变换连贯起来。不仅如此,在这些步型上,随时随地都能够施展各种技法。<br><br>下面就杨氏八卦掌基本步型八法特作叙述:<br>1、坐山步<br>两腿前后开立,两脚间距宽约两肩,身体重心在两脚之间,前脚脚尖内收向斜前方,后脚脚尖外展向斜前方,两膝内扣相距约两掌宽,两腿屈膝下蹲,脚趾与地面紧紧贴合(图1)。<br><br>坐山步不仅对两臂和两腿的动作有帮助,对上体运动,除屈身动作外,亦有帮助。在保持身体稳定的情况下,仅转体90度,左右手即可照顾到360度的范围。这样,上体仅以较小的运动幅度,即可得到顾及较大范围的身手应变能力。<br><br>2、阴阳步<br>在坐山步的基础上前进后退或向反侧转体90度时,采用前脚外展前进,脚尖朝向反侧的斜前方,叫作“阴踏”;继续进步时,后脚前进一步,脚尖内收也向斜前方,与前脚成为又一个坐山步型。这前进的一步叫作阴扣(图2、3)。<br>阴阳步型的两脚都采取脚尖向斜前方的进步方式,为的是便于发出各种腿法;同时,两脚尖斜向的方向,又能使用脚的跟、踝、背三处克制对手的脚步动作。<br><img src='/attachments/month_1005/NS1161201005181127361.jpg'><br>3、阴阳合步<br>两腿开立,两脚尖内收至间距一掌左右,两膝几乎靠拢,两腿下蹲,脚趾与地面紧紧贴合。<br><br>在连续进步中,当前脚为“阴踏”脚时,正好前进一个“阳扣”步;当前脚为“阳扣”脚时,一般将“阳扣”脚前进半步变为“阴踏”脚,再将后腿前进一个“阳扣”步。如在连续进步时需要迅速回身转体,同时要求身体稳定可攻可防,则将连续前进的“阳扣”步的步幅缩小(半步以内)和将“阳扣”脚的内收幅度加大,再向前进时(即回身前进),将原连续前进步已落成的后脚变为回身前进半步的“阴踏”脚,再继续前进后腿。这种连续进步中迅速转体时的“阴踏”“阳扣”步法的变换,称作阴阳合步。<br><br>4、正丁步<br>两腿前后开立,两脚跟间距宽约两肩,前脚脚尖内收向左或向右的一侧,后脚脚尖内收向前,两腿下蹲,两膝几乎靠拢(图4)。<br><br>正丁步是前进步中急速转体运用腿法的步型。如后腿前进将要成为坐山步时,则将脚尖加大内收的幅度,通过腿的旋内动作,将脚横落于后脚尖的正前方,两脚成为一个“丁”字步型。<br><br>正丁步和坐山步的稳定性转体幅度均为90度。如正当前进步时向身后运用腿法,由于前进腿旋内“合裆”,便于向身后发腿。发腿时,身体的稳定性也要大于坐山步。<br><br>5、反丁步<br>反丁步是将正丁步“阳扣”的前脚变为“阴踏”步的前脚,两脚仍成为“丁”字步型。不同的是,前进成为正丁步的腿,是在形成它的支撑腿的后脚处于外展位(“阴踏”脚)时,前进脚旋内的动作,反丁步则是前进脚在支撑脚的后脚处于内收位(“阳扣”脚)时,前进腿旋外的动作(图5)。<br><br>反丁步顺前脚尖的稳定性转体幅度也是90度,它和正丁步的区别,只是左右转体的方向不同。<br><br>6、交叉步<br>两小腿前后交叉重叠,两脚尖均外展也重叠(图6)。<br>叠步是前进“阴踏”步的中间需要急速转移自己的身体,以便向侧方行进的一个步型。<br><br>7、跟步<br>一脚前进“阴扣”步落地时,后脚以“阴踏”步紧跟靠于前脚的内后侧面,同时前脚又前进“阳扣”步,后脚仍继续紧跟(图7)。<br>跟步是当不容许后腿前进步,或仍须前腿前进,以后脚赶作支撑脚而进前步的步型。<br><br>8、转环步<br>转环步是一种介于坐山步、正丁步、反丁步和阴阳合步四种步型,组合在180度半圆弧形路线上左右往复的步型。<br>这个步型对于来自迎面的强大冲击,既可轻巧地转移自己,又可转为夹击、追击的有利攻势。<br><br>上述八个基本步型,步法变化上恒定的东西,在“杨氏八卦掌64式”中将逐次地出现;不过,在以后的动作解说中,仅指出每一个腿法动作落成一个什么样的步型就可以了。至于步法和腿法的变化,由于在这一部分的“步型”中和下面的“腿法”部分中都有说明,因此,在动作说明中也就不再叙述了。<br><img src='/attachments/month_1005/NS1161201005181127362.jpg'><br>一、基本手型 手法<br><br>(一)基本手型<br>1、阴出掌<br>拇指外展,其余四指稍分开,指尖向前,掌心向上,虎口圆撑,五指一起微曲(图1)。<br>阴出掌取名“阴出”的含义,系指掌心向上为“阴”,做掌时,中指伸张(稍微弯曲),带动其他四指一起伸张(稍有弯曲)。此为练习掌的挺进力和托力,并对手持器械的练习奠定基础。<br>阴出掌必须是上臂和前臂旋外才能做成。如此,再加上对整个手臂在动作上的其他要求(后面还要详述),于是,一个掌型就可使手臂部的多数肌腱得到锻练。<br><br>2、阳入掌<br>拇指外展,其余四指稍分开,指尖向上,掌心朝向一侧,虎口圆撑,五指一起微曲(图2)。做掌时,掌指的用力方法与阴出掌相同,只是中指的伸张用力不求托力,而是向前方的冲击用力。<br>“阳入”的含义,是和“阴出”互相联系的。因为阴出掌的手臂部肌腱已有少部分的事先拉伸,由“阴出”变为“阳人”时,前臂和肩部必须由旋外位变换为旋内动作,如此则可以增加此掌的爆发性力量。<br><br>3、卡掌<br>拇指外展微曲,食指和中指稍分开前伸略曲,无名指和小指稍分开曲握,掌心朝向下侧的方向,虎口圆撑向前(图3)。做掌时,拇指、食指和中指在虎口圆撑时略作抓力。<br>卡掌有卡住对手的颈项和上臂的含义。用力时须由肘部的固定用力与之相称,才能恰到好处。<br><br><img src='/attachments/month_1005/NS1161201005181127363.jpg'> <br>4、猴头手<br>屈肘、屈腕,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撮拢,其余二指弯曲内扣,二指的指尖相贴并一起附着于中指和拇指的指尖处,屈腕成钩状手(图4)。<br>猴头手的用力方法,应使五指的掌指在指尖撮拢的同时,略作四面拱形的用力。手型做成时,腕部尚须略作提、顶的用力。<br><br>5、半把<br>拇指弯曲贴靠于食指,其余四指的掌指由指根起挺直,四指的中、末指节弯曲内扣,四指并拢,手掌伸张,掌心可向上向下或向一侧(图5)。<br><br>6、爪<br>五指弯曲分开用力抓(图6)。<br><br>7、猴戳手五指的末节和指尖随五指的弯曲<br>屈肘屈腕,五指分开弯曲向下,拇指末节和其余四指的中、末指节挺伸(图7)。<br>猴戳手用力时,五指应共同向五指原分开的面积中心略加聚拢,同时再略加挺伸的用力。<br><br>8、戳掌<br>拇指微曲贴靠于食指,其余四指伸直并拢(图8)。<br>做掌时,拇指紧靠食指,其余四指挺劲,四指末节略加用力并拢,同时掌根用力相称。<br>(二)基本手法<br>杨氏八卦掌的基本手法(变化的手法不计)是推、托、带、捋、搬、扣、劈、进八法。八种基本手法表现为八种不同的劲力形式,八种不同的劲力形式统一于一身的整体劲力形式之下。<br><br>1、推与托<br>设甲乙双方对抗,甲方拳式为坐山步法,右腿在前,左腿在后,上体前面朝向左斜前方,略前倾,右臂微曲,右掌向前“阳入”推进,掌指高与口齐,左臂屈肘,掌指向上,掌心朝向右肘,如同与右肘共同夹物的姿势(图9)。<br><br>推掌这一手法有两个要点:<br><br>第一,推出掌时肘微曲,肩和肘都可尽量用力帮助腕、掌的用力;如果是直臂前推,尽管是推进得力,但是,对手身体的阻力总是要通过推出的手臂作用到自己的上体的。如果二人对抗时,一方直臂推出对方的身体,而自己的身体同时也向后方或后斜方浮动,就是这个原因。<br><br>第二,屈肘推掌不但缓冲对手的身体抗力,并且在加强肩肘帮助腕掌用力的同时,更可推进自己上体的挺进用力。因此,屈肘推掌表面看来不如直臂挺进有力,实质上屈肘推掌可以发挥身体的挺进用力,这就大大超过了一个局部性的手臂力量了。这是内家拳不“坠肘”的劲力要义。<br><br>托掌是推掌向前上方用力的继续。甲方上体的腰腹部随掌的移动方向也有所移动(图10)。<br><br>2、捋带<br>设甲方正在以坐山步法“阴出”手时,乙方向甲方的胸部一手进入,甲方的“阴出”手即向内翻转以掌缘划切乙方的前臂,同时屈握掌指刁拿乙方前臂或捋带至他的腕部,由此牵引乙方身体从自己上体的右前方后掠过;同时,左手屈肘以掌按住对手的肘部(图11)。<br><br>捋带手法与身法的关系,当抓握对手的前臂加以牵引时,自己的上体要向右转90度左右(田12),如此,牵引力就不仅是一个局部性的肩、臂;掌、指的力量了。<br><img src='/attachments/month_1005/NS1161201005181127364.jpg'><br>3、搬扣<br>设乙方向甲方头部或胸部进手,甲方以右“阴出”手经乙方右臂外侧或腋侧进入乙方的右背侧,甲方可将右“阴出”手翻转,掌心按向乙方的背侧,屈掌指扒他的右肩胛处,五指、掌根和掌的外缘共同扣紧乙方的背部,使其上体向前跌落(图13、14、15)。<br><br>搬扣这一手法,除掌、指、肘、肩、臂等同力外,同时须右转体90度左右,以加大掌指的搬扣力量。<br><br>4、劈进<br>甲方以“阳人”掌经自己的头右侧向乙方的头、胸部由上向下劈落(图16、17)。<br><br>若将劈进手法从动作上分为“起手”和“进手”两个阶段,则“起手”时的手掌需要略作提腕动作(即腕上突,掌指指向前下方,掌心朝向自己的头右侧);“进手”时掌缘在臂下落实领先下落;掌缘和小指在对手的头部或胸部着力。<br><br>劈进的身法在“起手”时,上体前面由原朝左前的方向右转为略向右前的方向;“进手”时上体转回,仍朝左前的方向。转体的幅度在60度左右。如此,劈进的掌力就能与身体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了。<br><img src='/attachments/month_1005/NS1161201005181127365.jpg'> <img src='/attachments/month_1005/NS1161201005181127366.jpg'><br>二、基本腿法<br>杨氏八卦掌共有不同劲力形式的腿法(寸腿、卡腿、截腿、点腿、踹腿、滚腿、钩腿、挂腿、龙形腿、华盖腿、挂印腿、仙罗腿、提挂腿、提裆腿、绞尾腿、踩莲腿等)16种。16种腿法分左右腿运用共32腿;再分左右回身用腿,共计64腿。这64腿在整个拳技的64式上,每一式都含有一腿。这样的腿法运用,配合了技术上的手腿并用。<br><br>在腿法运用的64腿当中,有作为基本训练的根本8腿。即华盖腿、里仙罗腿、外仙罗腿、提裆腿、里踩莲腿、外踩莲腿、里钩腿、外挂腿。下面分别予以介绍。<br><br>1、华盖腿<br>甲方左腿屈膝“阴踏步”站立,右腿屈膝上提经自己胸前向前上方蹬出小腿,同时,钩脚尖外展接近水平,当脚将要触及乙方胸部时,脚掌脚跟同时用力,膝部略曲(图18)。<br><br>华盖腿法又称“胸前挂印”,有两个含义,一是蹬小腿前,腿膝高与自身的胸齐;一是腿的着力处正是对方的前胸(“华盖”)部位。<br><br>这一腿法与身法的关系,是臀前送,上体微曲与展前送的用力相称。上体、臀和提膝蹬小腿的用力相称,才能使这一腿法取得整体性的劲力。<br><br>2、里仙罗腿<br>甲方右腿屈膝“阴踏步”站立,左腿屈膝上提经自己胸前钩脚尖内收,用脚掌横踢乙方腰隙。踢脚时脚的掌指并拢用力,膝部略曲(图19)。<br><br>里仙罗腿在屈膝上提于自己的胸前时,上体同时向右转体45度并向右倾斜,上体的转体侧曲,使踢出的脚取得与上体运动的合力。<br><img src='/attachments/month_1005/NS1161201005181127367.jpg'> <br>3、外仙罗腿<br>甲方左腿屈膝“阴踏步”站立,右腿屈膝提起于自己的胸前(这一阶段的动作与华盖腿同)时,钩脚尖外展,伸小腿,用脚的掌、趾向右踢乙方腰腹部位(图20)。<br><br>外仙罗腿的身法不同于华盖腿,华盖腿上体向前微曲,外仙罗腿则是上体转体和侧曲。<br><br>4、里踩莲腿<br>正当甲方左腿以“阴踏步”站立,乙方用腿向甲方踢来,甲方则提右腿(如华盖腿的提膝起腿阶段)向前下方踩落乙方踢来的腿(图21)。<br><br>里踩莲腿的身法配合起腿屈体,踩腿伸体。上体的一屈一伸,加强了腿的提、踩速度和力量。<br><br>5、外踩莲腿<br>正当甲方欲进右步的时候(即左腿为“阴踏步”,右腿欲进“阳扣步”时)乙方向甲方踢来一腿,这时,甲方则将欲进右步的“阳扣”脚急剧下跺(原脚应进步的路线是前下方,这里跺下的“阳扣”脚是直线下落)(图22)。<br><br>外踩莲起腿时正当上体微曲,踩腿时须挺伸上体以助腿力。<br><br>6、里钩腿<br>乙方向甲方头部进攻时,甲方于反攻时将“阳扣步”的脚尖再加内钩,贴靠于乙方前进腿的脚跟。这样,在甲方向乙方反攻后,乙方撤身后退就要遇到障碍而造成失利(图23)。<br><br>里钩腿的身法须在钩住对手的脚跟时,上体下落(借屈大腿和再屈膝做成)以加强腿、脚钩紧对手的前进腿,使其在撤退时发生困难。当甲方反攻得势后,钩腿稍微抬起,乙方就会整体地跌出去。<br><br>7、外挂腿<br>当甲方正欲起腿发脚时,乙方已经将脚步进入甲方的脚步自由活动范围(俗称“踩进下盘门户”),甲方可将已经提起的腿屈起,内旋大腿,以小腿外侧和脚跟部向右后方击挂乙方进来的腿。这时,如果甲方上部运用手法的话,任何一种向乙方上体和两臂的用力(只要不是甲方向后的用力),都会使乙方的进攻失利(图24)。<br><br>外挂腿的身法须在小腿和脚跟击到对手的腿部时,上体向左前方俯倾以配合腿部外挂力量。<br><br>8、提档腿(也称提挂腿)<br>正当乙方进攻的前腿已经踩进甲方前步的脚内侧时,甲方可迅速向左前方俯倾上体,提右膝朝向乙方的裆部。这样的提膝起腿,既可用膝反攻对方,又可发出上述的许多腿法(图25)。<br><br>提裆腿的身法与外挂腿基本相同。不同点是,外挂腿的上体俯倾,可以稍远离对方的手和上体,提裆腿则是上体的俯倾,愈加靠近对方的身手愈加有利。 <br><br><img src='/attachments/month_1005/NS1161201005181127368.jpg'> <br>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