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七太极拳简介(山中札记 )
清末民初太极拳大家----许禹生、吴鉴泉的老师之一宋书铭所传太极拳名三世七,该拳共有三十七个姿势,因此也称三十七势。亦称宋(书铭)式太极拳。所以称三世七,是取「人有三世」(即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即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之意。宋拳即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关于宋式太极拳及宋书铭情况,刘习文先生曾有文章发表在武魂、武当杂志上,例如《谈谈宋书铭》、《关于宋拳的思考》等。
三世七太极拳源流 据《徽州志》记载,在一千多年以前的盛世唐朝,有一位隐居于翠微山中的修道之人,名为许宣平。许宣平曾题诗于传舍(客店)壁上,诗曰:「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间朝饮碧泉。樵人歌陇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见到此诗,以为是仙,访之而未遇,复题诗于许宣平寓舍壁上,诗曰:「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岑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柱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
据传说,许宣平是安徽歙县人。隐居于城阳山中(即是今时的翠微山)。他长发披肩,行走如飞,有一身超常的本领,因此人们都叫他「许仙人」。关于许宣平,在许多书中都有记载,多描述为:「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如奔马。」当时,许宣平的故事被「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知道了。于是,李白就途经九华山、黄山、齐云山,最后准备到翠微山里寻访许宣平。李白来到山脚下,只见林海茫茫、小路崎岖,一时不知所往,于是就漫步走到江边,想找人问问路。正巧看到野渡之上泊有一条小船,他连忙跑到近前朗声问道:「船家,可知许宣平、许仙人住在哪里?」闻声,船篷内走出一人,斗笠遮面,长发披肩,手拄一枝竹篙,歌曰:「山中轻雾绕,迷蒙石径遥;欲问许仙人,门前仅一篙。」李白听后答谢一声即匆匆离去,他沿着石径在山中仔细地寻找。江南的山里到处都生长着竹子,更有好多门前有竹子的人家,然而仅有一棵竹子的却始终没有见到。看看天色将晚,李白只好无可奈何的返回江边,寻到一间酒楼休息。有了酒,这位诗仙灵感就来了。他猛然想起在江边问路的船上,在舱外不就立着一枝篙吗?那位船家一定就是许宣平啦!他急忙又跑回江边,只见暮霭沉沉,烟波浩渺,江面上哪里还有什么船啊!李白心里感到十分懊悔和怅惘,后悔当时没有悟出船家诗歌中的意思,与许宣平失之交臂。他踱回酒楼挥毫写下了《徽州志》中的那首诗。后人为了纪念许宣平与李白,把这座酒楼改名为「太白楼」,把桥名更名为「望仙桥」。 许宣平所传太极功拳,名为三世七。在宋谱中明代宋远桥在记载家学太极功的承传过程时写道:「自予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受业于唐于欢子许宣平也,至予十四代也……」清末《端芳王府太极拳秘诀抄本·张三丰祖师承留后世论》中也记有「……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合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自着宣平许……」由此可见三丰祖师所传的太极功法中很大一部分是师承于许宣平。
太极拳功曾有多个名字,南北朝时期程灵洗上承韩拱月,传「小九天法」,其中有「小九天法式」「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讲究练拳结合易经,「太极者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也」。唐许宣平所传的太极功名为「三世七」。唐朝又有李道子,所传太极拳功,名为「先天拳」,留有「先天拳」歌诀,即「授秘歌」。扬州胡境子传宋仲殊再传殷离亭一脉的太极拳功,名为「后天法」,宋仲殊曾游姑苏台,在柱上倒书一首诗:「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直至张三丰代李道子所传的太极拳功,名为「十三势」。虽然太极拳功分成多种名目,但核心只为太极。 太极拳功传至张三丰祖师的「十三势」已经臻于大成,而随后的传承却由于偏于武用而使太极拳功失却了不少虚灵之气,后来再改编普及,又使本来「先天逆运随机变」的修道太极拳,渐渐流传成了民间体操。现代三世七太极拳的传人(白云道长、王知刚等)还原太极拳功的本来面貌,修养精神,陶冶性情,使学者领悟天人合一之道。 元末明初张三丰,隐于武当山,师承道家,集太极拳之大成,为武当派之始祖,观察天地自然之理,博采少林及众家拳术所长,融会贯通,创编太极十三势。
清朝末年袁世凯执政的时候,幕宾中有一个叫宋书铭的人,时年七十岁,精通易理、善长太极拳,自言为明代武术家宋远桥十七世孙,其所练太极拳称作「三世七」 (按:「三世七」取「人有三世,判拳分七品」之意为拳名。「人有三世」为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为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共有三十七个拳势,又名长拳。与太极十三式拳势名目大同小异,但趋重单势练习,推手方法则相同。当时纪子修,以及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诸前辈,在北京(平)提倡练太极拳,他们都是名重于世的太极拳专家,听说宋书铭也精通太极拳,凡便一起去拜访请教。他们与宋书铭推手时,皆随着宋手所指方向而跌倒,奔腾旋转在宋的手腕下,一点办法也没有,最使人感到奇妙的是宋一举手,总是顺着宋的手腕、肩背被掷至寻丈以外。于是纪、吴、刘诸师皆叩首拜宋书铭为师,从学于宋。当时纪子修年近古稀,年龄和宋书铭相近,也愿意成为宋的弟子。宋与纪子修定约「拳为祖传之密,学后不能传人」。纪子修说:「我学拳技,就是为了传人,如果学会不能传人,我就不学了」。由此可见宋书铭的拳技高精妙深,和纪子修年近70依然好学、心胸坦率。宋书铭所传拳谱,刀名《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为宋远桥手记。《宋谱》论太极拳原理精辟详细,并且可以印证太极十三式确为张三丰所传,为太极拳之一种。《宋谱》家传本,于民国初年宣露于世,前辈们多有抄传、珍藏,王新午于民国七年(1918)才得到它。今天学太极拳的人,守一师之传自以为是,却不知道还有个宋书铭,总是自我标榜,全盘否定少见的门派及其武技。宋书铭先生在清季为词林巨子,所著《内功原道明理》诸篇,已流行于世,被称为杰作,可惜晚年困病在家,以练拳填词自娱,写出书稿装满了箱子。许禹生数次聘邀他到「体育研究社」执教,皆坚辞不受,继而又以重金收购他写的书稿,也不应允。仅仅在向他学拳时,承其心传口授得到一鳞半爪。后来,宋书铭隐居保定一直到死,其遗著也不知流落到何处,实在令人遗憾。
太极拳史研究者颜紫元否定元末张三丰前的四支----南北朝韩拱月传程灵洗程家的「小九天」;唐代于欢子、许宣平传宋远桥先祖宋家的「三世七」;唐代李道子传俞莲舟先祖俞清慧、俞一诚的俞式先天拳;唐代胡镜子传宋仲殊,宋仲殊又传殷利亨先祖的殷式后天法。(但他并没有提出确实的证据,只是没有见过有关资料。) 他认为回归简朴的历史,那就是:明初宋远桥得武当山张三丰弟子麸子李传「太极功」等技法,是张三丰太极拳的别支,另一支「十三式拳、剑」,则由张三丰祖师传到了云南,明中后叶,由云南云游道人父女传到山西,再从山西传到河南。 颜紫元庆幸吴鉴泉前辈将宋书铭的「太极功」、「推手手法」、「十个口诀」在吴门中全面继承并传留了下来,实属太极拳界的一桩极幸之事。最低限度,他承认有宋书铭太极拳这个支派。 当今时代,修炼精神远胜于武用,所以新编三世七太极拳,意在挖掘「十三势」之前的太极精髓,由拳悟道。 《太极拳总纲目》是署名宋远桥绪记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作《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内容说及太极拳的起源、传承、名目、拳论,以及十不传、四大忌,三小忌等等。 据王知刚《中国唐代三世七太极拳与剑术》,三世七太极拳分五段,共37式,招式名称如下:
第一段包括6个式子:
1推碾式, 2凤凰展翅, 3簸箕式,4十字手, 5双鞭, 6琵琶式(手挥琵琶);
推碾式
凤凰展翅
簸箕式
十字手
双鞭
琵琶式(手挥琵琶)
第二段包括5个式子:
7高探马, 8提手上势, 9海底珍珠,
10肘底捶, 11下势金鸡独立;
右高探马
左高探马
提手上势(右左)
海底珍珠(右左)
肘底捶(右左)
肘底捶(侧面)
下势金鸡独立
第三段包括2个式子:
12云手(反云手), 13倒撵猴;
云手(反云手)
倒撵猴
第四段包括14个式子:
14揽雀尾,15单鞭,16提膝拗步,17斜飞式,18玉女穿梭,19指裆捶,20野马分鬃,21上步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弯弓射虎,24上步栽捶,25抱虎归山,26扇通背,27白蛇吐信;
揽雀尾(1)
揽雀尾(2)
揽雀尾(3)
单鞭(1)(2)
搂膝拗步(1)(2)
斜飞式
玉女穿梭(1)(2)
指裆捶
野马分鬃
上步搬拦捶
如封似闭
弯弓射虎(1)(2)
上步栽捶(1)(2)
抱虎归山(1)(2)
扇通背
白蛇吐信
第五段包括10个式子:
28分脚式,29转身蹬脚,30挂树踢脚,31单摆莲,32双摆莲,33十字摆莲,34下势上步七星,35退步跨虎,36扫膛腿,37白鹤亮翅。分脚式(右)
分脚式(左)
转身蹬脚挂树踢脚(右)
挂树踢脚(左)
单摆莲(左)
双摆莲(右)
下势上步七星(1)
下势上步七星(2)
退步跨虎
扫膛腿
白鹤亮翅
(完)
鐵冰心註:
林山中伯伯可能因著書出版、所以把圖刪去了、此篇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