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的“逆思维”格斗训练(续六)
“天下武术一大抄”
老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我把这话套用到武术上,曰:“天下武术一大抄”。
天下的武术大体相似,譬如经常有练形意、大成、八卦、弹腿、轨迹、散打等等的朋友来我这里和我的学生玩对抗,他们动手的情形,就应了上面那句“天下武术一大抄”。
形意、大成、八卦、弹腿、轨迹等都有很多拳法、技法,问题是一旦投入对抗,什么劈崩钻炮横、龙虎熊豹形,什么三角步、弧形步、这步那步,全不见踪影。有踪影能看到的,是拳头的直捣横抡,抬脚的扫踢侧踹,跟散打差不多,也跟拳击大同小异(指手上动作)。
这些练着不同拳种的人,练的时间都不短了,少则一、两年,多则十几年。无奈一打起来,都打成了一种拳,使不出平时练的东西。
也许有人说:高手才会打出拳术风格。
真是这样吗?我先不论“拳术是专供高手练的、还是该为大多数爱好者服务”,我就专论高手。进入武林二十五年来,我见识过很多能打的人,练八极、形意、少林的都有,不过动起手来,这些高手与高手之间,也跟非高手之间的打斗一样,表现出大体相似的姿态和劲力。远不象大家在练套路和单操时那么姿态各异、风格独特,大家即使尚未打成“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也有些亲哥俩的意思,区别多一点的也疑似堂兄弟、姑表亲,眉眼依稀相象。
为什么练着不同拳术的高手们会打出相似的动作?原因在,能打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不管哪一家拳术,能使的就那几下子。这“几下子”不但任何一家拳术里都有,而且姿态大体近似。
这几下姿态相近的动作,以拳的动作为例,不外水平直击、斜线钻打、弧线横抡和挥臂立劈等。水平直击型拳法在传统武术中就是八极拳的撑捶、形意的崩拳、大成的崩拳和炮拳,同时它又是拳击、散打、泰拳和截拳道里的直拳;斜线钻打型拳法也如此,在八极拳里它叫通天炮,形意、大成管它叫钻拳,拳击谓之勾拳。弧线横抡和立劈也如此,不一一赘述了。
尽管各家各派有着繁复多姿令人眼花缭乱的拳式,但一般不会少了直、勾、摆和立劈这几个普通至简的动作。对格斗有心得的人,恰恰多爱选择这几个动作,大家在长年的对抗体验中终于省悟:平平常常才是真,简单的就是最好的。而多姿多彩的似锦繁花,是银样蜡枪头,好看不中用。从选择拳术姿态的角度说,练武术格斗又是一个洗尽铅华、回归质朴的过程。
当你质朴了,你打出的八极拳跟形意、跟少林、大成还有散打、截拳道,也就姿态难分了(不计个性风格)。当你贴身打出八极拳的拗步撑捶,别人会以为你是练形意、大成(像崩拳)的,而当你在中距离发这一拳,又会给人以你是练少林或截拳道的感觉(类似直冲拳、直拳)。
玩形意的姜容樵前辈就说:八极拳和形意拳“尤为相似”。这话没错,用到实斗中的八极拳和形意拳,绝没有八极“小架”和形意“五行拳”那么大的区别,而是眉眼“尤为相似”。
因为各家拳术大体相似,所以我经常跟一些小青年说:“别管是什么拳,你只要练出来了(指擅长格斗了),别的拳你也就明白了,一通百通。”我还爱说的另一句话是:“你把一家拳术练明白了,很能打了,练别的拳,一年就能练成这一门的高手。”
令人遗憾的是,人们的视线总爱盯在各家拳术的不同上——这话题不是不能谈,问题是,人们的切入点往往选在拳术的“演练形态”上,而不是从“格斗形态”进入话题。无意中忽略了“演练的”武术和“打斗的”武术之间的区别。
“拳法标准”—— 在格斗、不在演练
很多爱好者由于把拳术的“演练形态”当作某种拳术的风格,于是出现如下的困惑,譬如一些小青年在看了我的学生和人对抗后,面露疑惑地问我:“你教的这是八极拳吗?”
我明白他们的意思,因为我学生发出的撑捶和存在于八极“小架”、“金刚八式”中的撑捶不一样,具体说来,(1)演练中的撑捶发整力,打完胳膊伸直不动、不缩回来,定格在马步上;我学生用在格斗中的撑捶,不发整力(指第一拳),胳膊打出去又缩回来,步型也不是马步,是四六步或三七步,最主要的是不定格。(2)演练中的撑捶,后脚上“一步半”,用所谓的“闯步”,把后脚“闯”成前脚发拳;我学生的格斗撑捶不然,用滑呲步(也称陆地行舟)发前手撑捶,这一拳一般为刺拳,然后快速接后手的拗步撑捶(类似崩拳或截拳道的后手直拳)——接前手刺拳的第二下撑捶,也可以把后脚窜到前面发拳,但使用的不是“闯步”,而是“三角步”,并且辅以身形和步法的闪滑。(3)演练中的撑捶,是打一拳一停顿,即一步拳;我学生的格斗撑捶,永远处于与其它拳式、腿法的衔接中,除非某些特殊情形,一步拳在我眼里视为“战术上的弱智”。(4)演练中的撑捶讲究摆拳架,它打完撑捶后,不但不连接二次打击,而且毫无警戒意识,伸胳膊蹲马步定在那,摆出拳架玩造型,好象在等人给他拍照;格斗中的撑捶,不摆造型似的拳架,不摆造型不等于不重视拳架,因为要想连接二次打击,必须有一个平衡性和协调性都非常好的身架,即便无法接续第二下,身架也不能丢掉防御状态(包括防御意识)。
很明显,这两种撑捶——格斗中的撑捶与演练中的撑捶,比狼狗和京巴狗之间的区别都要大,它们除了都是直击型拳法这一共同点之外,其它没有一处相同。
我想问的是,这两种撑捶,哪一种才算八极拳的撑捶?或者说,八极拳的撑捶,是格斗形态说了算、还是由演练形态来拍板?
这个问题我不想含糊,我相信大家也想问出个子卯来。
如果有人认为,八极拳的撑捶应该以演练形态为标尺,凡跟“演练撑捶”有一点走板的都算错,那好,你把“上一步半、只发猛力一拳然后定格在马步”的撑捶给我使一回,我说的是实战或戴拳套的对抗,拆招说手不算。你要是能打了人——还别说那人身手凌厉,就是我手下练了两年的学生吧,你若是一撑捶能把人撂那,我率众给你磕头拜师。
还有一种更科学的检测法,找一百个练了几年八极拳的爱好者,挨个拿对抗测试他们,看他们在对抗中能打人的撑捶,有几个是跟“演练撑捶”一样的。虽然科学地讲,有50%以上的人能有效对抗才可给“演练撑捶”打60分。但我们把及格线降低,降到1%,即一百个人里能出一位能打人的就算及格——怎么样?标准定得够低,不刁难人吧?
让我来预测,这一百个人里,一个能用“演练撑捶”打人的人都不会有——假若我的预测不幸成真,希望大家不要过于悲哀,能有正视事实的心态就好。
其实,不需要测试我们也一样能否定拳法的“演练形态”,因为不光八极拳、所有的门派不都名之曰:“我们的拳是打人拳”吗?既然武术是用来格斗的,那么武术中的拳法标准,当然要定在拳法的格斗形态上——除非你认为武术不是用来格斗的。
因此说,不光撑捶,不光八极拳,所有的门派,拳法练得对不对,标准握在实战手里,实战中的崩拳形态,就是形意、大成的崩拳样板。训练中的演练形态什么时候与实战形态同一了,它什么时候算练对了——也就是我以前唠叨过的话:训练围着实战转。如果有人搞不清什么叫训练形态与实战形态的同一,你就看拳击,拳击手在比赛中打出的直、勾、摆,跟平时练时的形态一个样。当然,即使练、打同一了,单人独练时由于没有干扰,做得还是比实战运用更顺畅、合理。
以“格斗形态”来为拳术分派
很多人所以不自觉地由拳术的演练形态来评判拳术风格,是因为大家已看不到对抗,身为武术第一重要的训练——“对抗”,已经从大多数的传统武术中消失不见了。天长日久,再加上拳术文字的泛滥,人们便误以为:“文字描述 + 演练形态”的武术 =“技击的”武术。
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后果是可怕的,当人们沉溺于文字的美妙和演练的良好感觉时,就会漠视“技术的打斗训练”(即对抗),以为在拳论指导下的纠正演练细节就是练武术技击,结果走向实战中的不堪一击。
此外,忽视武术的“格斗形态”,也给高唱“拳分内、外家”的人以瞒天过海的空子,为什么这么说?比如形意、大成、八卦、太极这些所谓的内家拳,在单人独练的演练形态中,确实可以表现出理论上的内家味道。无奈,此演练的内家大餐,一旦投入打斗便走味,不但内家神韵全无,跟八极、少林、散打、拳击这些所谓的外家也差不到哪去——八极拳的肘特殊一点,不过,假如形意、大成也使肘,相信它们的肘也会跟八极肘走到近若血亲的程度。
如果有谁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也好办,去实斗一下子,事实会告诉你,文字拳和演练拳一旦投入实战,其美妙和神秘立刻会像泡沫一般灰飞烟灭。你最好放下杂志就去试,看我是否糊弄了你。
倘若大家还承认武术该是格斗拳,不该走向文字拳和演练拳,那么我们就理应由实战状态给拳术分门分派。
姜容樵的师弟赵道新也是这个意思,他说:“拳术类型的分割应该是‘打’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或‘编’出来的。”
拳术的分类一旦交由格斗来划分,各家在文字和演练中的所谓风格,很快会像我前面说的那样灰飞烟灭、踪影皆无。这一现象,在早期的散打比赛中尤其明显,四十岁以上的人恐怕还记得,二十几年前,刚兴起散打时,最初的本意是为了恢复传统的武术散手(也就是传统武术技击),当时参赛的拳手,也多来自传统武术门里(只有极少的人是练拳击或摔跤的),拳手们练的拳也都五花八门,不过上场一打起来却打出来另一番光景,什么八极、少林、形意、戳脚、通备、八卦,手上动作都快打成了拳击,而且精通拳击的人更容易取胜。既然传统武术一打就打成拳击,既然拳击更适合散打,于是很自然地,大家纷纷转向拳击学习手上技术。
散打的这种手上动作趋向同一的现象,说明在相同的规则下不会产生太多的门派,一些风格独特但实用效果不好的动作,会逐渐被人放弃,因为没有人愿意挨打失败。由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做一假设——假设有一种武术比赛,不戴拳套,允许使用任何技击动作攻击任何部位(包括戳眼打裆),我认为,打不了几年,拳手们使用的拳法照样会像散打那样,逐渐集中到几个最具实效的动作上,从而将天下武术打成一种拳。
我们的武术所以有无数门派、无数风格独特的动作,究其原因,一是不去格斗,二是格斗多发生在正当防卫、街头打架和非高水平的比武试技中,因为对方能力差,一些跟高手对抗无效的动作,也会因对方不知如何防御而得手。
现在武林有不少人热衷研究拳击散打,经常跟练拳击散打的人搞对抗,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它能帮助我们认识演练拳法的不切实际,把所谓拳术风格的虚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逼着我们从格斗状态来重新给拳术定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