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文摘] 中国武术的形成和萌芽

[复制链接]
按照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7-22 23:24:43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常青树

    笔者原本无意于中国武术史的研究,但综观中国武术史学研究仍然停留在唐豪、顾留馨研究的基础上。然唐顾之研究,颇多谬误,既冤枉古人,又蒙蔽今人,且贻误后人。笔者思之,此中之乐趣,岂非唐、顾所独占乎?而我辈有志者缘何不能为之?感慨之余,于十年前撰写了此文。曾经在有关武术研讨会上公诸于世,并获奖,且发表于《体育文史》和《武当》杂志上。今无意中翻出,别有一番感触。略作修改,今献给广大网友,权且作为抛砖引玉,望大家不吝赐教:

    从宏观上看,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起源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整体的起源和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武术的历史十分悠久,若从其萌芽时算起,则完全可以和文字的起源相提并论。武术是随着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政治、哲学、军事、以及整个文化体系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演变而演变的。它不同程度地渗透、反映在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因而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在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就留下了踪迹。这就为我们今天研究它的历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有些学者认为,武术是从军事武艺中分化出来的,这显然是指它的后期,即后一历史阶段。中国武术的历史,从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武术的萌芽和形成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末期;第二个历史阶段是武术大规模发展的阶段,大约是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晚期,历时一千八百多年;第三个历史阶段是武术发展的极盛阶段,从明初到清末民初。在这一历史阶段中 武术从军事武艺中相对分离,并且形成传统文化体系中一个较为独立的子系统。

    在武术的前两个历史阶段中,武术总是和军事武艺融为一体。作为一种以搏击、格杀为主要效能的技艺,在前两个历史阶段中,它始终贯、渗透在军事武艺中。因而在前两个历史阶段中,武术与军事武艺是不可截然分割的一个整体。所以研究武术的起源,就是研究军事武艺的起源。而军事武艺的起源,则可以上朔到原始社会的末期,即大规模战争与军队产生的时期。

    某些中外学者把武术套路形成的时间估计得过晚甚至认为在明代才形成了武术套路(尤其指拳法)。事实上,这是对历史的阉割,无视武术客观存在的前两个历史阶段。这种认识的产生原因是,武术的历史缺乏文字记载。(事实上,文字记载并不缺乏),拙文拟专题讨论中国武术的萌芽和形成,敬候高明者不吝赐教。

精彩评论5

按照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7-22 23:25:10
    一、中国武术的萌芽时期

    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存在着求生存、求繁衍的自然竞争。人类在其生存和繁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狩猎和相互争斗的行为,这是经历了漫长历史的、武术借之以孕育和萌芽的基础。在人与兽斗、人与人斗的漫长历程中,人的本身得到了逐步的进化。人的大脑渐渐发达起来,这使人能够积累经验,创造工具。比如石器时代的石制刮削器,就可以用来刮木削竹,制作武器,以便在狩猎和争斗中用于击刺,从而萌生了原始兵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一方面自然界中的凶禽猛兽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经不足以构成威胁了。而另一方面,人类氏族之间求生存求发展的竞争却加剧了。从小规模争夺地盘的氏族冲突逐步发展演变成大规模的部落之间、部落联盟之间进行屠杀和奴役的战争。在原始社会末期,战争频频发生。战争工具——军队也就应运而生了。军队由持有兵器的士卒组成,兵器的产生受到生产力的影响和制约,在“未有蚩尤以前,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见《商君书.画策》)。人类掌握铜的冶炼技术以前,用于战争的兵器大都为竹木所制。比如古籍中记载的木制兵器“殳”,就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人们开始掌握了铜的冶炼技术。《管子.地数篇》记载:“昔葛天炉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之,以为剑铠”。这里所说的剑铠,是对兵器的统称。原始社会末期还不可能有剑一类短兵器,因为当时铜的冶炼技术还很原始,当时只能够冶炼“赤铜”(即纯铜),而赤铜的硬度有限,还不足以制作剑一类兵器。但是,冶炼赤铜技术的掌握,对于原始的文明来说,无疑是一次飞跃。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用于战争的原始兵器得到极大的改善和丰富。如《世书》上所说:“蚩尤作五兵,戈、殳、戟、酉矛、夷矛也。”另外,原来用于狩猎的弓箭,也在军队中广泛应用了,其箭头改为铜制。铜制兵器的发展,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然而当时的铜制兵器硬度很差,使用寿命十分有限。所以,士卒们在使用铜制兵器时作战时,不能一味用蛮力,而需要有一定的技巧,这就使原始武术开始萌芽。

    笔者以为,原始武术的萌芽和形成,是借助于兵器的产生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争的演进和加剧,人们制造兵器的构思逐渐丰富,从而使兵器的性能和种类得到发展。而不同种类的兵器的应用,则体现和丰富了使用的技巧。但是这些技巧在当时还远未达到系列化、规范化,只是体现在个人运用兵器的熟练程度上。正是由于不具备某种程度的规范,所以难以进行传授和训练,以至这些体现了武术萌芽的技巧,尚处在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中。这一论断的依据是,当时兵器的使用程度还很有限,使用方法还比较简单。比如“戈”这种兵器,只能用于横击和勾击,不能直刺。当时的兵器主要借助于长,放长击远,如“酉矛”、“夷矛”;借助于重,以重击轻,以弥补铜制兵器不够锋利的缺陷,加强打击、杀伤的力量,如斧、钺、戚一类兵器。武术在这一时期,尚处在原始的朦胧状态中。士卒交战,主要依靠勇猛和力量,技巧只是起辅助作用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的初期。
按照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7-22 23:26:33
    二、中国武术的形成时期

    在人类社会进入到奴隶制国家时,社会生产和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并普及了青铜的冶炼和青铜的制作技术,史学上称为“青铜器时代”。青铜技术的普及直接促进了兵器的改革和发展。首先,兵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比如“戈”、“矛”、“斧”、“钺”,它们的有效部位发生了变化,由赤铜制改为青铜制,而青铜是铜与锡按照一定比例熔炼的合金,其硬度比赤铜高得多,可以使兵器的刃部变得坚硬锋利,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兵器的杀伤力,而且使兵器的重量减轻,既便于携带,使用起来也较轻便、灵活。这就必然使兵器的运用技巧相应提高,另外,兵器的种类也必然随之发展。从重到轻,从简单到复杂。比如“戟”,它是由“戈”和“矛”两种兵器合成的产物,兼有戈和矛的性能和特点,既可用于直刺,又可用于横击和勾击。使用功能得到提高,这就必然要求使用技巧得到丰富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兵器,使用范围局限于军队,而这一时期的军队,已经在进行军事训练了,这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十分有效的手段。当时的军事训练,其内容不外于阵法的演练、队形的演练以及士卒们运用各种兵器的训练。“训兵利卒”(《左传.文公七年》)以提高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而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是由士卒的个体作战能力所构成,所以必须提高士卒的个体作战能力。而提高士卒的个体作战能力的手段,就是对士卒使用各种兵器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必须具有一定的章法,否则难以在士卒众多的军队中实施。这就是按照不同的种类和性能的兵器所编排的各种攻防动作,这些动作经历了从最初的单一、简单化到复杂化、连续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过程。由于这种训练是具有实战性的,所以,它的内容还不仅仅局限于几个连续动作的训练。还应具备一定的对抗性训练。这种训练实际上不仅是具备了武术套路的最初形式,而且也具备了武术对抗的最初形式。这两方面内容的产生,依赖于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是基础。

    原始武术的形成,还不能说武术已经形成,因为它还不完备,还没有形成体系。武术的形成是在原始武术的基础上演进的结果。武术形成的时间约在商末到周初这一时期。武术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各种短兵器的产生和应用。因为短兵器对运用技巧的要求比长兵器高得多。短兵器短兵器易于携带,也易于在民间流行。根据《荀子.议兵》的记载:“古之兵,弓、矛、戈、矢而已矣”。这说明,大约在商代的前期或夏代还处在普遍使用长兵器的时代。

    短兵器的产生主要借助与两方面的发展,一是长兵器运用技巧的演进和发展需要有短而轻便、更易于变化的兵器来弥补;二是冶金、合金技术的发展为短兵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刀、剑一类短兵器对材料的硬度要求要比长兵器高,铜、锡合金的比例不同,硬度就不同,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制造短兵器的理想配方,从而制造出各种短而轻便、锋利而坚硬的兵器,时间约在商末至周初。

   刀的产生是武术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青铜器时代以前的刀,如石刀、蚌刀、铜刀等大都是用于切、割、刮、削的工具。而作为兵器使用的刀,大约在商末才出现,我们今天从汉字“刀”的象形特征上可以看出它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是刀作为兵器普遍使用的客观反映。刀的种类后来发展的很多,有长短、大小之分,有双手、单手使用的区别。比如,虽经演变而流传至今的“春秋大刀”就是一种古老的实战兵器。

    刀——以其刃口锋利,锐不可当而受到欢迎,广泛地应用在古代军事上。刀在使用上可以有很多变化尤其是单手使用的刀,它的产生和应用,提高了对技巧的要求。从而使刀法萌生。比如古代士卒一手执刀,一手执盾,这本身就攻防皆备,再经过某种程度的训练,应用与实战,则必然萌生出刀法的雏形,经过发展和和丰富,就产生了刀法。刀法的形成丰富了兵器的使用技巧标志着武术已经初步形成。

    剑术的形成是武术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

    剑的产生和应用必然晚于刀。《周礼.考工记》记载:“桃氏为剑”。剑是在刀的基础上吸取和发展了刀的长处,保留和丰富了刀的特点,而加以改革制成的。剑两面开刃,中间有脊,自脊至刃称“锷”,刃以下与柄分隔处称“首”,首以下称“茎”(参《周礼.考工记》)。既可上下左右地斫砍,,又可以直刺,其有效部位所占比例大于任何冷兵器。在使用上它的运行空间充分拓展,其效能大大优于刀。而且,创造剑的构思本身就体现了武术思想。从刀到剑,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突破性飞跃。剑的产生和应用可以说是武术已经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剑的最初创造是在周初或稍前。

    剑这种当时极为先进的兵器它的应用实践是在刀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它的使用技术,逐渐产生了剑术,剑术的形成是武术已经形成的重要标志。在周代,武术已经形成,这是保守的估计。《周礼.夏官》记载:“‘虎贲氏下属有虎士八百人’。汉郑玄注:‘不言徒,曰虎士,则虎士之选有勇力者’。”虎贲氏即掌王之出入仪卫之事的官职。其下属虎士八百人都是经过挑选的擅长武术的人,即所谓“有勇力者”。当时尚无武术一词。称“武”、“武勇”、“勇力”、“武力”或“拳勇”、“技击”,总之,若干不同的称谓都已经有了“武术”的涵义了。周代的武术以剑术为代表,以各种兵器的应用技术为骨干全面形成,并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而得到充实和完善,这一时期,剑术的地位极其特殊,剑术得到了优先发展。

    到了春秋时代,剑的制作日趋精巧,出现了不同的种类和名目,剑术逐渐兴起。这一时期,剑的使用技术已完全演变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规范的剑术(剑法)。剑术在当时流传很广,已经脱离军队在社会的各个层次广为流传,它虽然从军队中萌芽,却在民间形成,并不断地返回军队,这样经过由军队而民间,由民间重返军队的循环,使其发展很快,水平很高。仅举一例,即可证明当时的剑术水平之高,而足以令今人感到震惊。据《吴越春秋》记载:“范蠡曰:‘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今闻越有处女,处于南林,国人称善,原王请之。’越王乃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处女见越王,越王问:‘夫剑之道则如之何?’女曰:‘妾生于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颂之不休。妾非授于人,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越王即加女号,号曰:‘越女’。”

    从上文可以看出当时一位生于深林间,长于无人之野的民间女子,竟然有“一人当百的高超剑术!由此可见,当时的剑术水平之高。其言:“非授于人,而忽自有之”,似不足信。因为剑术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一个民间女子能闭门造车似的造出如此高超的剑法来吗?其必有所承,因为越女“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所以她的“忽自有之”就是在习练前人剑术的基础上顿有所悟,从而创造出自己的剑术来。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完全可信的。越女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这和我们今天对武术的理解很相似,而“内实精神,外示安仪”则和沿袭至今的内家武术的练习要领完全一致!这难道是偶然的吗?我们今天的武术是哪里来的?当然是从古代武术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中所保留的,不仅仅是古代武术的痕迹,而是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古代武术的具体内容,而且是多方面的。

    从越女所言“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经摆脱了原始武术的蒙昧状态,而且已经产生了武术理论。所谓“门户”、“开门闭户”就是指攻防而言的,所谓“阴阳 ”、“阴衰阳兴”就是指“刚”与“柔”,攻则刚,防则柔而言的。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经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了。而且,当时的武术已经升华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的高度了。

    越王勾践与越女的问答,可谓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当时剑术的精妙所在,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武术的发达程度。当时的武术不仅已经形成了套路,更具备了实战性的训练内容。“越王试之,其验即见”,说明越女剑法是经得起考验的实战性剑法。总之,越王勾践请越女到军中传授剑术,是当时的一次剑术大普及。

    春秋时代的武术,以剑术最为普及,甚至连一些文人士大夫也练习剑术。如《家语》所记载:“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这说明孔子的学生子路也是擅长剑术的,他拔剑而舞之,不能是不懂剑术而瞎舞一气,否则就弄巧成拙了,因为不懂剑术的人舞剑是很难看的,绝无美感可言。至于当时一些诸侯士大夫以带剑作为一种时尚,更是举不胜举。春秋时代,剑术在民间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并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

    到了战国时代,以剑术为代表的武术已十分普及,据《庄子.说剑》记载:“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死伤者,岁百余人。”这时武术的发展可谓盛况空前。尽管上述情况近乎残酷,却也客观地反映了当时剑术的普及情况。如“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这三千余剑士,大都来自民间,而民间则不乏剑术高手,赵文王门下的三千余名剑士,可以说大都是民间高手,平庸之辈是不敢到赵文王门下“夹门而客”的因为赵文王门下“日夜相击,死伤者,岁百余人”,谁又敢拿自己的性命去滥竽充数呢?

上述情况已经充分地证明了当时剑术在民间的普及程度,据《庄子.说剑》记载:“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是庄子对剑术的精辟论述,寥寥数语,道出了剑术的真谛所在,证明庄子也是精通剑术的,不懂剑术的人岂能说出如此深奥的理论?

    《史记.八六.荆柯传》记载:“已闻荆柯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刺剑之术也’,”如果荆柯是一位剑术高手的话,历史留给我们的,可能就是另一种模样了。这说明,不懂剑术的人即使有剑也难于发挥剑的威力的。《史记.日者传》记载:“齐张仲、曲成侯以善击剑,学用剑立名天下”,这说明当时的剑术已经开始注重师传了,所以出现了名家高手。

    由于剑术的盛行,在当时已经出现了许多仗剑行侠的侠客、游侠、剑侠,尽管“侠”一词在当时的汉语中还有其它的涵义,但已经有了现代汉语中“武侠”的涵义了。《韩非子》所言:“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说明了在当时社会中已经有了带剑行侠的人了。以至于这些所谓的“侠”们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犯禁”。

    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已不是只停留在长短兵器的使用技术上了。武术的另一部分重要内容——拳术已经在萌芽和形成。不过当时还没有“拳术”、“拳法”这类称谓,而称“拳勇”、“技击”等,这是古今汉语演变的差异。《管子.小匡》说:“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文选.左太冲.吴都赋》记载:“览将帅之拳勇,与士卒之抑扬。”其中提到了“拳勇”。
按照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7-22 23:26:52
    笔者以为,拳术的萌芽与短兵器的运用技术之发达密切相关。因为短兵器的运用必须要求身形步法的充分协调和灵活,而这些正为拳术的萌芽提供了条件,打下了基础。而且,在变化莫测的交战中,参战一方一旦失落了手中的兵器,就意味着丧失生命,所以拳法就成了保存自己的有效手段。擅长拳法者甚至可以空手抢夺敌人的兵器。此外拳法的练习可以对兵器的运用产生很大的裨益,拳法与兵器的运用技术可以相辅相成。所以在短兵器已很盛行的春秋战国时代,武术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拳术就应运而生了。特别是到了战国时代,拳术已经初步形成,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有了一定的规范。如《荀子.议兵》所记载:“‘齐人隆技击’注:‘技,材力也,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其中技击就包含了拳法。又如《汉书.刑法志》记载:“‘齐民以技击疆(强)’注:‘孟康曰:兵家之技巧,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这里很清楚地说明,所谓“技击”、“技巧”,就是习手足,便器械,合而言之,所谓“击刺之术”,这和我们今天武术训练中约定俗成的“先练拳脚,后练器械”的训练程序及其相似。据此,我们可以断定,不仅兵器的运用技术已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规范,而且拳法也已经形成。只是拳法在当时武术中的地位是从属于兵器的运用技术的。练习拳法是练习兵器的补充,或者说是为练习兵器服务的。由于当时武术还没有从军事武艺中分离出来,而军事武艺的主要内容是兵器的运用技术,拳术只是处于次要地位。所以,拳法的流传和发展,尚不及兵器的运用技术那样发达,单纯的拳法在古籍文史中的记载也比较少见。然而,拳法在当时的社会中已经形成的基本事实是不能据此来否定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武术,以兵器的使用技术为主体,全面形成和发展。《荀子.议兵》说:“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之所以勇冠六国,除了秦国经过变法,率先进入封建社会,从而使国力昌盛,军事强大的因素外,恐怕和秦之锐士先进的军事武术训练是分不开的。秦之锐士之所以比齐之技击、魏氏之武卒还要厉害,则说明秦之锐士的军事武术训练水平更高。在当时,青铜的冶炼和制造技术大大发展,青铜器的制作已相当精美,用青铜制作的刀剑坚硬且锋利。据《拾遗记.十.昆吾山》所说:“越王勾践使二人--- ---捡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 ---以切金断玉,如削土木矣”。剑的制作在当时已出现了不同的名目。而且极有可能已出现了铁制的刀剑。《国语.齐语》中说:“美金(铜)以铸剑,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 ---试诸壤土”。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春秋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铁的冶炼和制造技术。铁的熔点高于铜,冶炼及锻造比铜的难度大。因而铁器时代必然晚于青铜器时代。但由于铁矿石的资源远比铜矿石丰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战争的频繁发生,人类对兵器的需求急剧增加。而铜制兵器的数量和质量已越来越满足不了战争的需求,这就必然导致铁制兵器的产生。《江淹铜剑赞、序》说:“古异同为兵,至于秦时攻征纷乱,兵革互兴。铜既不可给,故以铁足之”。如以铁器的最初出现来看,当早于上述说法。

    《战国策》记载:“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匝”。这种吴干之剑显然就是铁制的宝剑,它既能够“金试则截盘匝   ”,显然是用铁锻造的,并经过某种热处理技术加工而成的。铁的冶炼锻造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极为先进技术,它的普及过程必然需要很长时间。现代的考古学已经证明,到了汉代才完成了铁器普及的整个过程。但铁器及铁制兵器的最初出现,对于武术的发展来说,无疑是起了促进作用的。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政治、军事以及整个文化体系都在社会制度的变革中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从属于军事文化的武术文化也必然随之形成和发展,这是中华文化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战国时期的武术以兵器的使用为主体,以剑术为先导,以拳术和其它内容为血肉,在全面形成着,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为论。
江南雨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7-24 18:13:46
是啊,发展到现在何去何从呢,要是永远停留在老祖宗留下宝贝上,那岂不就要进博物馆咯。
京城胖肚皮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8-6 09:15:20
写的非常好,对于武术有见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纳速健身网成立于2006年8月,是国内优秀健身运动网站,现拥浏览人数超30万。网站是集养生、武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多种健身项目于一体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平台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视频、伴奏音乐(太极拳晨练音乐,广场舞音乐,健身气功音乐)、图文教程、运动科普和经验分享,为健身爱好者提供完善的运动指导平台。
  • 纳速QQ群乙:151815303
  • 纳速QQ群丙:79104490
  • 微信交流群:微信好友搜索【nasuwang】加小纳微信进群交流健身知识,备注【纳速】
  •                     或者扫描页面底部右侧二维码添加小纳微信>>>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群客服交流

  • Copyright © 2006-2021, 纳速健身网. | | 辽ICP备13002388号-1 辽公安网备21050202000005号公安网备号 纳速武术-乙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