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其它武术] 太极与瑜伽 -- 来自瑜伽杂志

  [复制链接]
yaokai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0-31 20:40:56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极与瑜伽,分别是中国与印度传统的修身炼心之法。

印度文化是求解脱的文化,擅长的是“清心释累之训,出离生死之教”(唐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

至于中国,其文化虽以儒家为宗,崇尚“君臣上下之礼,宪章文轨之仪”(《大唐西域记》),但自有记载始,庄子所谓的“吹冷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即代所不穷。其修炼方法以阴阳为本,偏于道家。太极拳术虽最终成形于明末清初,但其“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的理论在中国文化中早有积淀。其根本目标,乃是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虚至虚灵”的次第修行臻于先天混元。


在瑜伽习练当中,不难看到许多习练者极为注重体式训练,这是现今许多瑜伽者的一个误区,以瑜伽体式(asana)为瑜伽之全部。所谓yoga(瑜伽),原意牛轭,引申为控制,《瑜伽经》的首句写道:“瑜伽是控制意识的波动”。在瑜伽八支分法中,体式练习仅仅属于第三支的“调身”部分,而瑜伽的目标,据Patanjali的《瑜伽经》,乃是通过八支的次第修行达到Samadhi(三摩地)的解脱境界。“调身”、“调息”、“调心”仅为修行的前期或准备阶段。瑜伽的根本内容博大精深,远非现今的习练者所能尽知。

然而,另一个误区,是轻视体式的练习,以为不过是活动四肢的杂技,四肢发达,头脑必定简单。然而,从印度传统的修行方法来看,体式练习是众多派系所倚赖的入门基础或必经之途,也是入道的方便途径。同时,随着修行的进展,体式练习也并未被完全抛弃,身体或肉身成为了更深层次修行的工具。


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的太极拳拳理似乎对瑜伽的体式练习不无借鉴。

太极功夫包括“知已”、“知彼”两大内容。

“知已”中包括拳、功二者,而又强调拳功一体。功即包括放松功、混元功、缠丝功等功法,拳即指以拳架为主体的各种套路和器械练习。在太极体系中,太极拳架练习与瑜伽体式练习一样,都是“炼形”,是通向最终精神家园的初阶。通过太极拳架练习本身,就可能达到如《授秘歌》中所说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忘物自然,西山悬磬”的境界。也就是说,太极修炼在一开始的“炼形”阶段即被赋予终极意义,在拳架练习中提出了一些贯穿修炼始终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在瑜伽的体式练习中尽管许多未被明确提出,事实上也是一直存在的。太极拳架中的练习原则,颇代表初阶练习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可供不同流派瑜伽体式练习的借鉴。


太极拳架的练习原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身形姿式的原则,主静,二是身体运动的原则,主动。然而,二者又相互融合,动中要保持静中的要求,静中暗含动中的原则。


一、身形姿式原则


身形姿式的最高原则乃是“中正”。其本质在佛教修炼中称为“身直则脉直,脉直则心直”。对于瑜伽练习来说,要保持左中右三条人体主脉道的畅通和气机的流畅,以唤醒和导引昆达里尼,在体式中保持身形中正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保持中正?

在古拳谱中,对于身法的要求十分概要,如“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等,散见于《十三式行功要解》、武汝清《太极拳论》等。由于太极的真技多由师傅亲自口传身授,少有文字记载。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太极拳的普及,其身形要求才逐渐于文字上细化、明晰。论述详细者,包括陈鑫、杨澄甫、顾留馨等人,而冯志强先生在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中提出的几条具体原则可供借鉴。

(一)“头正项竖,虚领顶劲”

中医认为,“头为至高清虚之地”,头是百脉的总汇聚地,五脏的所有精华之气,六腑的清阳之气,都汇聚于此。脑在头中,为“元神之府”,“神者生命之制也”,所以头是生命的主宰,五脏六腑都受到脑的调节,脑是生命的最高中枢,各种生理功能皆受脑的调节。因此,练功时注意头部姿势的正确,不仅是周身中正的关键,而且是诱导气血上升以养脑荣神,使神主宰全部生命活动的机能加强的重要方法。对于调理身形来说,头部姿势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头正,指头部自然垂直,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项竖,则脑后二大筋自然竖直,脑后二大筋是中气上下流通之路,若颈项不直,则经络气血运行会受阻,影响全身运动。

“虚领顶劲”,又称“顶头悬”。虚领是指保持凌空向上之势,顶劲是指头顶百会穴要有轻轻上提之意,仿佛头顶百会穴上有一绳线相连,将头部悬于空中。

百会穴是督脉之穴,是阳气的汇集地,瑜伽中所说的脉轮(chakra)之顶轮所在。百会穴上提有利于阳气沿着督脉上行至脑中,从而“神气贯顶”,也有利于天、人之气相交换。

瑜伽体式练习过程中若头倾失悬则精神易萎靡不振,身体难以达到平衡。《内经》说:“头倾视深,精神夺矣”。练习中出现身体前倾后仰或左右歪斜的平衡失调现象时,即可通过悬顶来纠正。如树式,如果平衡不好掌握,除了将视线集中在一个固定点上之外,还可以用意念感觉头顶正上方向上延伸。但要注意,虚者,虚虚领起,惟意到而已,不可用力太过,用力则项强,气血亦不能流通。

瑜伽经典《白骡奥义》中对“头正”也有相似论述:“三体安正直,躯干定然兀”(2.8-15)。这里的“三体”分别指头、喉、胸。

瑜伽的经典体式站立山式(Tadasana),做为所有站立体式的基础,也提出同样要求:Tada是山,sama意为垂直不动,顾名思义,即指站立要像山一样地矗立,上下贯穿,屹立不动。

在呼吸控制法中,也有类似的要求,面朝前方,后背立直。许多人在习练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弓背,殊不知这样影响了气脉的流通。就连控制左右鼻道的右手,最好也只是手指交替动作,而不要动肘和肩。


(二)“胸空腹实,上虚下实”

胸空包括“含胸”与“开胸”两个要求。含胸指胸骨与乳头间的三角地带稍事内含,而不是两肩内扣,更不是凹胸驼背。

含胸的正确做法,是将胸部放松,使前述三角地带呈现自然的内含状态。

开胸指胸部向两侧处放松展开,但不是用力向外扩开。开胸与含胸相辅而成胸空。

中医认为,心肺并居胸中,心主血,是一身气血运行的动力,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而胸部又为阴经交汇之所,其膻中也是人体大穴,也有称上丹田的,瑜伽中为心轮所在。胸空可以使五脏阴经气血交换顺畅,即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情况下加强呼吸的强度,以减除运动中的气喘现象。

太极拳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是凹胸,而瑜伽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是挺胸。挺胸时,由于胸部紧张,将阻碍呼吸的自然深长,是不利于腹式深呼吸运动的。

以山式站立为例,直立并非像舞蹈演员那样挺胸收腹撅臀,而是要保持身体在一条线上。胸腔要扩展,但并非肋骨完全外翻,肩的肌肉要向后并向下沉。在肩关节放松的配合下,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升降舒展,不仅使重心下降,身形更加稳定,而且减少了心脏的压力,并按摩锻炼了腹腔。

胸空自然腹实,再借助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可促进丹田之气内敛,加强腹内压,在动作中完成不仅是筋、骨、肉的锻炼,更按摩运动了脾、胃、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


(三)“塌腰敛臀,脊柱竖直”

这里的“塌腰”不是平日里所说的腰部塌陷,而是指松腰,即拉长下背部。

太极练习中特别讲求腰的锻炼,故有“太极腰”之称。腰是一身运动的主宰,上下体的枢纽。腰要松而后能塌。松腰是指腰椎及其韧带和腰部两侧肌肉都放松,从而改变其自然弯曲状态。松之后,自然能有沉之感,有上顶和拔长之意。伸直不是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如浮图般轻轻重叠在一起,“形如九曲珠”。

塌腰要配合以敛臀。臀部的生理构造是微向外后突起,但过于外突,必有弯腰、低头之病。敛臀要求练习中,注意臀部的向内吸进。其目的,一是使气更沉于丹田,二是使脊柱竖直,保持躯干的中正安舒。敛臀要配合以提会阴。即于海底轮下会阴处,虚虚上提。会阴部是任、督、冲脉的起始部位,提会阴可防前后二阴漏气。

由于太极拳运动多在屈膝坐胯的基础上进行,其“塌腰敛臀”的要求是与这一步法相对应的。对于瑜伽练习而言,也是如此。在直立体式中,要注意脊柱竖直,不可过分凸臀挺胸,否则气逆行而上,不能归于丹田,站立不稳,容易倾倒。而且胸腹之气不能交汇,心肾不交、神气不合。阴阳不合则万法不至。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体式中,经常强调“尾闾向下沉,向内收”,这样,腰椎被拉长,腰椎的压力被分散、减轻,下背部的肌肉也不会变得僵硬,对于腰肌劳损有着积极意义,对于孕妇更是需要注意。

以上三点皆为中正之法。然而,考虑到太极与瑜伽练习的不同要求,在瑜伽体式练习中尤须强调中正的更深含义。中正不偏其实并非完全指身体板直、僵直,其内涵,还包括斜中寓正和神气中正。所谓中正,全在“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然中正之气以宰之”,因此,其“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在太极诸形中,如“击地锤”等,即是如此。在瑜伽体式中,如三角伸展等式中,也要保持神气之中正不偏。


二、身体运动原则


(一)三节运动原则

三节运动是太极所独有的理论。其认为,人体全身有梢、中、根的三节之分。就一身而言,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

而三节中又各有三节,臂中: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中: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胯为根节。腿中: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明三节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劲力的推进和运用。其要诀为“梢领中随根节催”。运动时,梢为领,而力量源泉在根节。

以大家熟知的“拜日式”起首动作为例。“山式站立,双手合十于胸前。”这一站立,本身应当包括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脊柱竖直、尾闾内收的诸要点在内。“吸气时,手臂向上。”手臂向上的动作怎么做?结合三节劲法,则应当知道,手为梢节,引领手臂向上,但动力源于肩,意念于肩,即可知肩部对于手臂向上这一动作的意义。

但这还不够,还要注意,臂为梢节,手臂向上的力量是源于腿,经过身体通达手臂的。即在手臂用意之前,先有一个力量的传导过程,这一力量是由腿流出来的。

再练习下去,感觉敏锐之后,即可知手臂向上这一动作,与太极的任何动作一样,都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二)胸腹折叠原则

瑜伽体式练习以脊柱运动为主轴。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脊柱的弯曲伸展,并配合以适当呼吸,以外带内,促进中脉及左右脉道的畅通。这一点在太极中主要体现为胸腹折叠。

太极理论认为,胸为乾,腹为坤,胸腹开合折叠即为阴阳开合。同时,通过胸腹折叠,可令前任后督两脉得以沟通而升降循环。胸腹开时,腰以上,气下行,通达两臂肩、肘、手;腰以下,气下行,贯达两腿胯、膝、脚。胸腹合时,四梢之气复归丹田而一气相合。

胸腹折叠在许多瑜伽体式中都有体现。比较典型的包括猫伸展式及诸变形。做猫伸展式时,乃是以腰部为轴,做胸腹的折叠开合运动。吸气时,胸腹对拉撑开,意念由丹田散至四肢。呼气时,胸腹内合,意念由四梢聚拢归丹田。开合以呼吸为导引,自然顺遂。

胸腹折叠还可以运用在体式的安排上。如眼镜蛇式是单纯的“开”,那么,“开”之后必定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合”来维持平衡,于是,婴儿式则用来放松刚才伸展过的身体前侧肌肉和脊椎。


(三)对称平衡原则

对称平衡其实是辩证法,是老子所谓“高下相形,长短相生”。太极古谱上说:“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十三总势说略》)。

在瑜伽体式中也是如此。简单来说,体式完成了左侧,一定要接着做右侧,达到左右平衡。但这只是外在的平衡。还有更深层次的平衡,如上文所述站姿,欲要顶头悬,必然气沉丹田收尾闾,由此才可能形成对拉的平衡劲力。否则仅顶劲,则气上冲,头重踋轻;仅实腹无顶劲,则为懈劲,无掤劲。二者皆为不对称不平衡。再如三角侧伸展,其力量分布也是平衡的。即以丹田为中心,力量向四周扩散。具体而言,如左臂向下伸展,则右臂必然有一力量向上伸展。同时,上身左倾,头部作意延伸时,右腿整体力量向右向下,直贯入地下,以此达到左右平衡和保持中正不偏。

许多习练者站立不稳的原因,都在于仅注意到一侧的用力,而未注意至另一侧的平衡作用。因此,要知道的是,体式当中的的力量走向是,有一股力量,必有另外一股与之相对或相反的力量。


(四)无过无不及原则

无过无不及源于《中庸》,其实是一项运动的普遍原则。其广而言之,可谓练习适当,不温不火。就身体保护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瑜伽体式练习要求,动作要做到位,但又不可太过,太过则与不足相同,都非正确。

什么叫“到位”?每个人因先天条件、习练时间不同,“到位”的内涵也不同。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练习,如早晨、晚间,又如冬、夏季,也都不尽相同。因此,不能强求一致。就具体体式而言,太极拳架练习的一些原则,如在弓步站立时,要求裆部臀部不低于膝部,膝尖不过脚尖等等,也是普遍适用的。

其实,换而言之,瑜伽体式要达到极限而不要超越极限。


(五)运动的韵律

任何运动,如能掌握其内在韵律,则离其神髓不远。太极的拳架练习是极富韵律的,主要体现为心神意念的松紧相间。心神意念一松则是气敛骨髓,气归丹田;心神意念一紧则气出丹田,充于肌肤。此即拳经所谓“一气运弛张,摩荡柔与刚”。这一韵律与潮水涨落相仿佛。气运十分似潮涨,此时为紧;气归丹田似潮落,此时为松。潮水拍岸自回头,一涨一落势回环。

在瑜伽体式练习时,尤其是个人练习时,也要留意这一内在韵律。其实,瑜伽练习是有其一定的内在节奏的,这一节奏的主导就是呼吸。

任何体式的起始都以呼吸作序,呼吸是均匀、缓慢、绵绵不断的。在习练当中,呼吸的节奏不应被打乱,要时刻对呼吸保持觉知,如果呼吸突然急促,则表明体式程度过深,超过极限,应及时调整。


以上略述部分太极拳架练习原理与瑜伽习练的相通之处。

正如《太极拳经》中首句所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也就是说,任何动作都以心意为主宰,练体式其实就是炼心。

精彩评论1

太极妞妞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8-22 10:23:53
哈哈哈哈难怪早就听说太极是中国式的瑜伽呢哈哈哈看来真的是有渊源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纳速健身网成立于2006年8月,是国内优秀健身运动网站,现拥浏览人数超30万。网站是集养生、武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多种健身项目于一体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平台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视频、伴奏音乐(太极拳晨练音乐,广场舞音乐,健身气功音乐)、图文教程、运动科普和经验分享,为健身爱好者提供完善的运动指导平台。
  • 纳速QQ群乙:151815303
  • 纳速QQ群丙:79104490
  • 微信交流群:微信好友搜索【nasuwang】加小纳微信进群交流健身知识,备注【纳速】
  •                     或者扫描页面底部右侧二维码添加小纳微信>>>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群客服交流

  • Copyright © 2006-2021, 纳速健身网. | | 辽ICP备13002388号-1 辽公安网备21050202000005号公安网备号 纳速武术-乙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