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体育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要用气力,其实,传统时代的武术对于劲力的训练,决不亚于今天的现代体育,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武术的力量性训练大多是负重练习,如举石担子,相当于现代体育的举重;舞石锁,又很像现代的壶铃;把玩的太极球,就像现代的实心球。此外,还有耍“样刀”,样刀者,并不是战场上实用的兵器,而是训练气力的器材,轻者几十斤,重者百数斤,甚至数百斤。 热兵器在战争中普遍使用后,冷兵器除了表演性的艺术价值外,就不再具备实战中的应用性价值了。然而冷兵器在各门拳术中,还扮演着负重练习的角色。近几十年来,由于单一地强调套路性,器械也就完全蜕变为仅有表演的作用了。表演时如果器械太重,就会影响身段的灵活。这样,枪、棍细得像钓鱼竿,九节鞭像一根小铁链,刀、剑、大刀则薄如纸张,舞动起来虽哗哗作响,实则华而不实,不能说明功夫如何,于技击没有太多意义。 太极拳是技击的,技击当然离不开力气,在这方面,太极拳和其它功夫并没有区别。以八卦掌的器械来说,单剑可达三四斤,单刀可达七八斤。梁式八卦掌传人李子鸣的弟子张全亮先生在《八卦掌精要》一书中,也谈到过八卦掌的负重行走练习,譬如腿上绑沙袋、穿铁鞋等,这是下肢的负重练习;上肢负重练习也有办法,就是先用粘土和泥做成土坯,在土坯未干时先以指插孔,泥块由小到大,晒干后以掌指挑着走转,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些都是土办法。
八卦掌、形意拳如此,太极拳也是如此,武术的各门派都有类似的练法。从技击的角度来看,负重练习对于有志于太极拳技击者是必要的,器械练习都可以作为负重性练习,像舞大刀、抖大枪等。赵堡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都和别家功夫一样以器械作为负重练习。据说,陈照奎先生并不重视陈氏太极拳中的器械练习,他甚至很晚才学习陈氏太极剑,但家中却备有石担子、实心球、缠丝杠等,此,还传有拧转水缸、拧太极尺等功法。可见,太极拳功夫的负重练习也是“法无定法”,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只要在练习中围绕着太极拳的技术要求,是可以相机行事的。以上所说的都是传统的练习方法,也是很有效的。然而对于一般练习者,并不容易弄到一杆大枪,有重量的大刀亦不可得,也不可能找一个水缸转来转去,即使能够土造一个,也不甚雅观。现代健身器械却可以垂手而得,适于太极拳负重练习的哑铃花样品种就很多,既有固定重量的,也有从2公斤递增到15公斤的。太极拳功夫的负重练习当然不是健美的练法,也不是在复杂的套路中负重,而是在简单的练习中进行负重。这样的练习,器材虽是现代的,双手练习也能够取得均衡效果,内容却依然要依据传统的需要。至于负重训练所采取的动作,在陈小旺先生著《世传陈氏太极拳》和冯志强先生著《陈氏太级拳精选》,有许多关于徒手双臂缠丝劲的基本练习,这些练法对于套路中的缠丝劲表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可以用来进行负重练习。所谓顺逆缠丝,不外乎是单臂或双臂在沉肩坠肘之下向各个方向的绕环,负重情况下的顺逆缠丝动作越简练越好。当练习者徒手拳架有了较扎实的功夫后,就可以负重训练这些缠丝劲基本功,甚至可以把套路中的单式动作,例如云手等,抽出来进行负重单独练习。以这样的方法,即使是没有大枪、大刀,或太极的其它负重器械,对于提高技击和运动水,同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健美运动的训练方法是单一的某一块肌肉练习,练出来的肌肉虽然很发达,但对于太极拳技击来说,是没有多 大意义的。健美训练单一训练某块肌肉,负荷也比较小,太极的负重练习不追求某块肌肉的发达,是肌肉群的综合性训练,负荷就比健美训练大一些。至于负荷的重量到底以多大为宜,可以参考健美运动的一般规定,就是一个动作如果不能反复完成6次,那就是太重了;如果超过了15次,那就是太轻了。动作的式样不宜多,大概有几种即可。每一个动作一组做10次以上,两组之间休息一下,连续做3至5组之后,再做下一个动作。在负重练习中,运动中呼吸与蓄发开合尤其重要,只有做到气与力合,才能够内外协调。这样的练习如果能够每天坚持,增长力量很快,可以弥补单练套路的不足。这样的练习对于一般中老年健身者有没有意义呢?回答也是肯定的。北京电视台曾介绍一位从60岁开始练习健美的人,十多年后的70多岁,健美练习使老人的肌肉非常发达健硕。既然老人可以练健美,从事太极拳套路练习的一些中老年人,为什么不可以搞一点负重练习呢?可见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只要掌握好运动量,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相信对于改变练套路时的上肢虚浮现象,提高运动以及健康水平则是有益的。
[转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