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港产「打腰」
早於本年十月初,「四哥」君曾在华山开题查问「那里有懂实战的太极师父 ?」,曾有「88」君回覆:「You can go to MONGKOK 花墟球场公园(MON,WED,FRI 8:00PM-10:00PM)$500 per month.太极拳,推手,摔跌打,擒拿,打腰功夫,欢迎参观.」「找潘师父」。
据小弟探知潘师父早年曾在大埔道即嘉顿公司旁的公园公开教学,好像是吴大揆的再传弟子,从学於莫池。而上述花墟球场公园本来就是其师莫池从前授业的地点。两位都是可供外人参观的,故小弟由此著笔。这套「打腰松胯功夫」在吴大揆系内流传,是一套从外而内、相助被打腰者松胯活腰的推拿、按摩本领,甚至可从而演练为推手的辅助训练功夫。听闻香港监泉社和当年可风中学等处,亦有内部教授这套他们称为「九曲珠」的功夫。
由於打腰在外并无文字记录,故小弟代为先作简介。一般来说,打腰是由老师和弟子,或师兄向师弟施为的。打腰的诀要是「推」:推前肩、「拿」:拿後肩、「按」:单或双按胸部、「摩」:搓胸等。
打腰的动作是从臂部开始,凭打腰者施行各种手法,在腕、肘、肩部位,由前臂去上臂,再由肩部往腰部,再下达腹部、胯部,将被打腰者身体关节、筋络弄松,使其可以渐渐掌握自己重心,和对自己躯体部位有感觉,达至能控制腰胯活动,最终使被打腰者松沉自如。
例如打腰者先以右手腕缠绕被打者右前臂打圈,牵引对方右臂上下来回划大弧数圈(活肩),再用左手腕缠绕打圈,来往反复方向数遍,然後用左手握著被打者右腕向自己身体拉扯,同时右手按压被打者右肩,伸展被打者右臂筋络。这便是推前肩了。
而打腰中,亦可慢慢模拟推手形态,逐渐添加运用如「云手」、「野马分鬃」、「退步跨虎」、「十字手」等招数手法,打腰者和被打腰者俱可进攻及防守,是香港吴门弟子晋业必修之课。
小弟对「打腰松胯」的功夫有以下的推论:
目前香港流行的吴式太极拳推手,都是从吴监泉的早期教授方法发展出来(马岳梁则将吴监泉的晚年方式整理成「十三势」,在上海保存)。这和拳架的情况不同,香港的拳架反而是吴公仪在五十年代新编的「方拳」(小弟会应方舟及陈太郎君要求,另文描述「方拳」∕「关节拳」,乃至作出其与吴监泉的晚年拳架:老架∕「圆拳」∕「慢架」的分野;「慢架」;是在上海由吴英华传下来。简单地说:香港的拳架——新的;香港的推手——早期的。上海的拳架——旧的;上海的推手——晚年的。又可来另一篇文章)。目前早期吴式太极拳教法较详尽记载的,有诸民谊编的《太极全图》(上海.百福,1929年)、吴公藻著的《太极拳》(上海.监泉太极拳社,1935年;此书再版即为《吴家太极拳》香港.明窗,1980年)、马岳梁和陈振民编的《吴监泉氏的太极拳》(1935年)、徐致一编的《吴式太极拳》(1927年初版时原名《太极拳浅说》;人民体育,1958年再版),其中徐致一书内更简述了如「按胸」模样的练习。
在谈「按胸」前,我们先翻一翻旧籍。据许禹生所著的《太极拳势图解》云:「当露禅先生充当旗营教师时,得其真传者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出版社和年份资料不详,?#123;据徐致一的《吴式太极拳》序言内引文抄录)
又从吴鉴泉的弟子徐致一著的《吴式太极拳》记录:「吴先生教推手的时候,不是很早就鸠畯抳‵l,只是要求我们放长身手互相推逼,在被逼时只许扩大『坐身』的式子(即前脚虚步、後脚屈膝作坐势)以容纳对方的推逼,然後顺势化开,不许用力抵抗或者用劲拨开。必须到被逼得实在无法化开的时候,才许被逼者顺势退步,如果半步够了,只退半步,不许多退,总以退得恰到好处,不与对方离开为主」(p.43-44)。而据李立群著的《吴式太极推手汇篇》引述:「马岳梁说,吴监泉教推手时,重点要学生放在化劲上,要反覆练,不断练,只准化,不能攻。掌握化劲後,才能走化」(p.34)。可以知道吴式太极拳是一种注重柔化的太极拳,而非刻板、盲目的「顶牛」教授。
由此可见吴式太极拳中,有双人练习身体松沉柔化的传统锻练方法。据《吴式太极拳》具体记载,有关「掤手履挤按」的按劲曰:「按:这是一种向下而又向自身的方向用力下沉和引带的斜线动作……乙的双手按在甲的右肱上……乙的双手一面向下沉劲,一面还要贴住甲的右肱向自身的方向引带……用按劲时应当注意下面两点:(1)甲的右肱如果毫不用力而没有向上的顶劲,乙是无法自身引带的;(2)乙用按劲向自身沉带时须防备甲趁势向前冲撞,因此沉带时必须偏向自身右方或者左方。按劲是使对方向前俯身的动作,如对方不肯俯身而向後挣扎,用按劲者的一方便可趁势向前发劲将对方推出」(p.133)。此处记述的「按劲」,基本上就是「按胸」的动作。
「按胸」也像打腰一样由老师和弟子,或师兄向师弟搓按的。徐致一书内的「乙」是指老师或师兄∕按者∕攻击一方,「甲」是弟子或师弟∕被按者∕防守一方。从上述两段引文我们可以综合出「按胸」的原始面貌:(1)按者是用弓步站立,双手直接徐徐按在被按者身上(因影印本问题,赵寿「屯耳」与吴耀宗的推手示范照片,攻击一方是按在防守一方的上膊骨或前臂,并不能清楚观看),被按者缓缓虚步後坐松化;(2)按者可将被按者往左右方引带;(3)按者可将被按者往前发劲推出;(4)被按者接按者前按劲时,要有向上的顶劲;(5)被按者可退步走化。这些攻防关系就形成向前後,或往左右的「按胸」练习。
香港目前的「按胸」则变化成:(1)被按者同样虚步後坐,先用手化去按者的部份来力;
(2)被按者用手黏连按者,不让按者触到自己的胸部;
(3)被按者纯用胸部运动直接卸去按者的来劲;
(4)被按者可活步走化。这和「打腰」的部份动作十分相像。
简而言之,小弟倾向相信「按胸」就是「打腰」功夫的源头,或者双方应有相当关系,往後有机会再谈好了。
而且单独的「按胸」练习,更可进一步深化成靠劲锻练,训练出混身都是球,周身都是手的本领。
(此处,补充两点。首先,小弟对潘师父的师承,只略知一二,如有出入,请各前辈大德相告。二是,最近糖不甩兄在况天佑在华山那段寻找吴家、孙家太极拳老师题目留言内,也有对潘师父的「打腰」功夫简介。)
《吴式太极拳四不可思议之谜》第四部份及总结
(四)「内功」何来
这是另一个有趣的题目。
吴式太极拳内功据闻是郑天熊一系薪传的一套锻练太极拳技击能力的功法。据《香港武艺》第三期的专访记载,郑天熊说其中十八式是他在一九三八年来港後,学自其叔郑荣光,而後六式是在一九四六年学自湖南人齐敏轩。郑荣光是吴监泉在一九三五年来港,在香港南华体育会教拳时,所收的三位弟子之一,早年已随赵寿「屯耳」习吴式太极拳,曾著有《八段锦太极拳 易筋经汇编》。但据闻郑天熊在五六十年代曾随吴大揆学艺。
有人宣称此功法除郑氏一脉外,在香港及国内俱已失传(颜紫元编著《太极秘谱诠真》,香港.上海书局;台湾.逸文,2000年,p.59)。不过小弟对这本错漏百出、东抄西袭的所谓大著,此书作者行径更是需鸣鼓而攻之,在此处都是节省笔墨,集中讨论「内功」好了。
目前外界可见的「内功」资料,就是汪棣贤所著的《太极拳内功》(香港.天地,2002年),简单介绍了阴阳二段各十二式,共二十四式。其中「象摇头」、「白猿推掌」等式并非秘传,在香港,上海两地仍然有种种单式锻练,例如「海底寻牛」、「大象摇头」、「扯掌」等。「大象摇头」也名「象摇头」,「扯掌」又叫「白猿推掌」,在七十年代香港监泉社教授时,学费听闻是三千元教一式的。
何况「内功」的第一式:「金龟式」,又名「金龟功」,在香港郑天熊一系系外亦有流传,是否从郑系流出,小弟亦无法考证,但目前「内功」肯定不只是内部传授。「金龟功」的动作如《太极拳内功》一书所载,其要诀有:「卸」:往左右卸去;「松」:往下柔化;「吸」:将对方手掌或拳头吸著,不能脱离;「回」:回劲,将对方发出。这种练法其实与「按胸」和「打腰」,三种招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加上目前在上海仍流传有「吴式太极拳五行气功」:
1.火功、2.木功、3.水功、4.金功、5.土功。
单式锻练方面则有「吴式太极内功八式」:
1.单鞭、揽雀尾、2.双鞭、双轮、十字缠头、3.云手、4.踢脚、蹬脚、盘根脚、摆莲脚、5.双峰贯耳、6.连环、7.白鹤亮翅、8.下势上达最後行气。可见并非只有香港有「内功」。
况且香港监泉方面,同时亦有如吴监泉早期推手教学的「掤手」单式锻练,此式不但像上海「吴式太极拳五行气功」的「水功」,更与吴图南的「*子手」神似(此点是小弟师兄们的心得):两人推四正手时,攻击一方蹬脚前弓,并将自己的前锋手朝防守一方的两侧斜角伸逼过去,边伸边转前臂挤压对手胸部;防守一方便坐後沉胯,和用按掌将攻击过来的前掤手,引带往两旁;然後攻击一方一面转腰胯往另一方,又同时改用另一手前掤进攻另一侧,防守一方也用按掌向另一角化解。再翻看徐致一的《吴式太极拳》描述相近攻击动作云:「双搭手……乙的右手伸向甲的胸前,被甲引向自己的右肩旁,此时,甲的右手仍在乙的右肘旁,而乙的左手已模不到甲的右肘,只得移到自己的右肘旁去搭往甲的左手……」(p.129)。可见无论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仍有传统的练法流传。
故此小弟综合上述文字和招式资料,个人倾向为:
(一)「内功」是郑天熊综合郑荣光和齐敏轩所传而创编,并不是颜紫元所称的「秘传」。「内功」的个别式子也在其他地方流传。各地各派都有自家的内功和单式锻练发展。
(二)汪棣贤在其《太极拳内功》一书说:「不论陈式、杨式或吴式太极拳,一般习拳者只知太极拳套为体,太极推手为用。所谓体用兼备,二者缺一不可。殊不知太极拳套只如一把结构完整外形优美的空枪,而太极推手则如随机应变准确无比的射技。二者合起来还不能制敌致胜,必须配上强力的弹药,才能发挥枪械和射技二者的威力。此强而有力的弹药就是『太极拳内功』」(p.1)。小弟对此说法有所保留。原因日後再谈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