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起 :八 极 拳 是 内 家 拳 、还 是 外 家 拳 ?
年轻那会儿听老辈人说拳,没听谁提到八极拳是内家还是外家。不光是练八极的,连外人也不在意八极拳属于什么“家”。在老辈人眼里,拳术就两种,一种是能打人的,一种是不能打人的,至于内家、外家,他们甚至没听说过这俩词儿。时至如今,还有很多老人不明白“内家、外家” 什么意思。
二十多年前刚有武术杂志那会儿,有文化人写文章说“八极拳是内外兼修”,这话还说得过去,八极拳有内功又有外功,可不就是内外兼修?
把八极拳往内家拳上挂靠是后来的事,不过,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多,不成风气。倒是现如今的小青年,几个人凑一堆侃拳,这个说:“哎,我们形意是内家拳,你们八极呢?归内家、外家?”被问的人立马接话:“我们八极也是内家。”
这一问一答透出了问题,好象内家拳档次高,身在内家门里是件值得自豪的事,外家拳呢?不言而喻是低档次,矮人三分,从而使不幸沾上外家之嫌的八极门徒们,像对警察表白自己“不在现场”一样急着远离外家,奔高档次的内家拳里挤。
其实,内家高、外家低这事根本不存在,是某些人拿嘴给硬分出来的。武术就是武术,分门派,不分内家外家。
把武术分出内、外两家,最早是清朝初年黄宗羲、黄百家爷俩搞的。黄宗羲是大文豪,没有证据表明他懂武功。他儿子黄百家好象懂一些,但有多么懂也说不上,没有可信的证据。如果说武林干过什么没档次的事,拿黄家爷俩的话当真该算一桩,以悬而未决的话为依据,换到学术界就叫可笑,没品。
这件没品的事,经后世武林文化人的发挥,搞出一件由哲学和宗教碎片连缀成的“理论长袍”,同时在训练上,放弃了对“肌肉、疾速、刚猛、有限、实在”的追求,一心沉湎于虚无缥缈的“气意、舒缓、柔软、无限、神秘”。
但拳术的档次,不能由理论和非对抗的训练说了算,武术是搏击术,哪种拳术档次高,得看实战结果。太极拳在理论上登峰造极了,实战能力呢?吴公仪和陈克夫的那场对决最说明问题,拳论上描绘的如花美妙,到对抗中踪影不见。吴公仪还是吴鉴泉的大公子和吴式太极拳的代表拳家呢,连他都打不出太极拳的内家气韵,太极拳的普遍实战能力可想而知了——别跟我提杨露蝉谁谁的,他们的功夫什么样,大家没见过、也没留下实战录象,都是人嘴说的。
有人说:拳无好坏。这话放在百十年前可能有道理,如今未必,拳是由训练方法支撑起来的,当有效的方法普遍丢失,再找不出几个人会练的人,好拳也就变成了坏拳。
八极拳就走到了好拳变坏拳的临界点,当此尴尬之际,一些人不是寻求重生,反在那连篇累牍地唱赞歌,好象我们的拳术根本没出问题,形势一片大好着;好象我们的拳术是拳论和掌故描绘的那么美好,天下第一厉害,一百个人练了九十个能成高手。都眼瞎了吗?看不见越来越多的人练了不能打?就这半死不活的样儿,有人还忙着把八极拳往内家拳里挤,有实际意义吗?没别的事干了尽玩虚的。说拳得说实在话,别脚不沾地儿踩着云彩跑,你说的东西得自己能练、徒弟能练,整天拿掌故、拳论大言惑众,你老师练出来了是怎么着?
要证明八极拳像文字说的那么好,你就去把自己练到文字描绘的那个高度。要证明八极拳的方法好,你就去把学生教得普遍能打。自己能打,学生普遍能打,你就给八极拳争了光。反之,自己出门挨揍,学生见拳头就打哆嗦,能说是给八极拳露了脸吗?想夸你两句也难啊。
我最佩服赵道新,赵道新是形意八卦出身,他却反感人们把形意拳划到内家拳,他在《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中说:“‘以搏人为主’的形意拳为什么属于‘内家’呢?”——其不以内家沾沾自喜的心态袒露无遗。
赵道新不以形意的内家身份自喜,我也不以八极的外家身份黯然神伤。别说武术没有内、外家之分,纵使有,纵使八极拳真就是外家拳,我也不觉得矮人三分,外家就外家,怎么啦?向内家拳靠拢?我没那么轻贱不自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