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锦州日报 ]
见到温文尔雅学者气十足的王少武,怎么也不会把他和武术联系在一起,他不仅是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退休副教授,而且还是锦州市武术协会的主席;他不仅是自己习武50余载,弟子无数,而且潜心研究武术20余年,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既是大学数学教师又是国家武术七段,这种双重身份在辽宁省乃至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王少武出生于武术世家,职业是大学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费在习武和对武术的研究上,尤其是在研究武术上更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武术在一般人看到的只是体育的属性,而王少武却更多地从中国武术与中国古典文化联系的层面上去探讨,他认为习武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生存状态、是智慧、是哲学。武术是道,道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尊严,武术之道是他一生的追求。中国武术是中国特有的,习武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王少武每天早晨练武时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宠辱皆忘的超脱感,这是他几十年习武不辍的切身体会,也与他所具有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分不开。
无论什么时候,王少武总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他深知如果没有文化底蕴,武术也不会练到更高的境界,这也是他父亲的教诲,也是他父亲的切身体会。初、高中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优秀,1966年即将高三毕业,正准备参加高考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大学停止招生,直至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在他31岁时圆了他的大学梦。他十分珍惜4年的大学学习机会,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只把武术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没有过多的时间习武,但从来没间断。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到唐山大学和当年的锦州师范学院即现在的渤海大学任教。
上大学前的11年他抓紧一切时间拼命练武,在当知青期间,在田间地头他也抓紧练上几下。他习练的主要都是少林系统的武术,有翻子、戳脚、猕宗、六合、太祖,兼习内家拳:形意、八卦、太极,在河北唐山工作期间又涉猎八极、劈掛、通背……他认为武术练到一定程度都是互通的,即殊途同归;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天赋、师承、功夫。他身体素质很好,尤其爆发力好,擅长短跑,读初、高中时一直是校田径运动员。1964年曾代表锦州市参加辽宁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并取得了200米第四名。上个世纪70年代他曾做过市体校专职武术教练,在此期间代表锦州市两次参加省里武术比赛获得了刀术冠军,枪术、剑术、传统套路第二名,拳术第三名。只要省里有的武术比赛项目,他下场都会是前三名。
正如王少武所说武术之道是他一生的追求,近年来他对古典武艺的研究尤为重视,特别是对明、清武术更是情有独钟。在他家里记者看到,大量的武术书籍装满几个书柜,如《手臂录》、《耕余剩技》、《纪效新书》、《武编》等中国古代及明代书籍。他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他家有两台电脑,一台是专门用来整理他的武术音像资料,由他老伴付敏女士管理;另一台是他自己用于教学和武术研究。记者观看了其制作的配有以律诗形式写成的拳谱音像资料《翻子拳系列》、《戳脚拳系列》,只见王少武一身白衣,在一小树林中习武,看他那敏捷的身手,功力确实了得,给人一种刚阳之美的享受。
1994年我市成立武术协会时,王少武担任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2004年他又担任了主席,十几年来他努力团结我市武术界同仁,调动大家习武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组织各种武术活动,为建立我市和谐的武协和和谐的武术界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锦城的各个大小武术活动站、点他几乎都曾去过,如今公园、广场、小区等武术活动已成为锦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我市各类武术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今年在北京奥运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我市举行了万人健身展示活动,市武术协会组织了700人太极拳表演队伍,那优美整齐划一的动作,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驻足观看。
王少武表示,将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华武术的研究,使这独具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发扬光大。 记者 蒋金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