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功因少林寺而得名。
少林寺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十三公里高山之中.中岳嵩山,分东西两条山脉,东脉名为“太室山”,西脉名为“少室山”,中外闻名的佛门圣地—少林寺就坐落在少室山北麓的密林深处.这里群山环抱,地势雄绝,奇石点缀,溪水涓涓,风景秀丽,幽静宜人,历来被人们奉为修行习武的宝地。
根据《魏书释老志》、《绿德传灯录》、《太平环宇记》记载,北魏时期,由于当朝崇尚佛教,从而国外佛教徒不断来到中土传授佛教。公元464年,印度沙门和尚跋陀经西域来到我国传授佛门“小乘法”。孝文帝得知此事后,下达御旨,派人在河南高山建立寺院,供跋陀传教之用.公元495年,寺院建成后,跋陀以山取“少”,以丛林取“林”,将寺院定名为少林寺。这就是
少林寺的来历。
跋陀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学者闻风而至,跋陀广收门徒。这样,大量的民间武术者都在少林寺学经习武,这为以后少林真功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跋陀最得意的弟子是惠光和僧祠.一天,跋陀去洛阳·看到12岁的惠光在洛阳城一井栏上反踢毽子,一口气竟能踢五百余下,他感到很惊奇.在征得惠光家人同意后,便把惠光剃度为小和尚,收他为自己的弟子,后来惠光成为很有作为的主持.跋陀另一小弟子名叫僧稠,也只有十来岁.刚来少林寺时,因体质弱,个头小,常受一些会武术的小和尚戏弄,便发奋练武。后来他不仅精通佛理,经说法.还熟谙兵器,拳捷晓武,而且还擅长轻功、气功,能横踏墙行,日行几百里,八方讲寺最早、最著名的武僧,后来成为少林寺有名的方丈。跋陀为创建少林寺,翻译和传授佛经出了巨大贡献,
少林拳
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载。
跋陀圆寂不久,公元527年,印度另一高僧达摩(相传是天竺婆罗门禅师,释迩牟尼第28代徒孙)从海路来到我国广州,受到广州刺史肖昂的虔诚迎候。听说达摩来到广州,赶快遣使迎请到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南朝梁武帝因为笃信佛学,向达摩请教佛法。然而,由于达摩与梁武帝机缘未合,致达摩一苇飘零,渡江北上,来到北魏境内,去到洛阳、离山一带游化,传授禅法.最后来到少林寺隐居,首传佛教禅宗,自立佛门“大乘派”。所以达摩被称为中国沸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策源地“祖庭”。“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这形象地说明了少林真功的渊源与真啼.功是佛家功的代表作,其特征无不打上佛家的烙印。佛教的宗旨是明心见性.御无上正觉,普度众生。达摩来到少林寺后.在五乳峰天然石润中(原名童尤洞,今名达摩洞),面壁九年,合禅佛学,而后授禅机于少林寺僧.“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这形象地说明了少林真功的渊源与真谛.
少林真功
是佛家功的代表作,其特征无不打上佛家的烙印。
佛教的宗旨是明心见性,得无上正觉,普度众生.达摩来到少林寺后,在五乳峰天然石洞中(原名蛋尤洞,今名达摩洞),面壁九年,参禅佛学,而后授禅机于
少林寺
僧。达摩传教是以《楞伽经》为依据的大乘禅法,后人称为“面壁禅”,又称“达摩禅”《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说:“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发也.如是顺物,护讥嫌.如是方便,教合不着.”归纳起来,达摩传教主要是“理入”和“行入’,“理入”足以“理”为观想的静坐壁观之法,俗称坐禅观想.以意念为主,说的观想气功。“行入”是为配合“理入”提出的注意平时生活中修炼的要求,以实践为主。“理入”和“行入”两者之中,以理入壁观法门为中心.壁观并非一定要面对端壁而观,它比喻人心好比端壁,中直不移。《续高僧传》说:“籍教悟宗,深信含心同一真性.客尘障故。全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比.”以“下手万缘扫尽,三火齐下狱中,了心了念无踪迹,如鸡抱卯不动”,是谓真功。
达摩认为,一切众生本就具有真如佛性,但却被每个人都有的烦恼、欲念、无明所遮蔽.只要安心凝神壁观,停止对身外世界的认识.去除心头的客尘遮蔽,便可由定入慧,从而得到内心本有的真如佛性,最后入于佛境。按现代人的说法,佛家的“入定”(也称禅定).是人体睡眠态、清醒态之外的第三态。人睡眠时耗氧量要比清醒态降低10%,入定后的气功态耗氧量低于平时16%,功夫高深者的耗氧量低于平时34%。气功态是一种低消耗、高效率的回授生理效应.在入定状态下,人体生命活力得到增强,特别是脑细胞的活力得到很大的增强;在入定的状态卜,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入定的程度越高,脑细胞活动效率越高,真气发生越快,从而达到气血流畅,阴阳融合,去疾除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少林寺僧从达摩祖师传授的坐禅观想“面壁功”修持法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启示,在以后的实践中创建了少林真功中的“静禅功”等一系列内功功法,并将禅修与练武结合起来,形成了“拳禅一体”的少林真功风格。林、孙通、陈伴可、周长春、田春奎、陈玉山、姜容樵、万籁声、张络忠、殷德胜、周可庵、会可、妙兴大师等人,均为……。
少林真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取了各朝各代民间和官军实战的武术攻防绝技.从马上、步下、拳棒、长兵、短兵、双兵器、软兵器、暗器的使用,到各种技法的练功手段,旅容并蓄,形成了以徒手、器械格斗为主要内容和发展途径的主体形式式。
少林真功
,集佛学、医学、气功等许多学科知识于一体.佛学:佛为拳母:医学:制人者比人生,能制人者而不能生人者非高手:气功:血为气之毋,气为血之帅,注重搏击主动进攻愈识和技术效果,特别是少林对抗性技击功夫刚柔沉实,吞吐悠扬,强劲雄武,气势磅礴,攻击时因势而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打能防,该攻则攻,鼓其气勇往直前;该退则退,领其气含身而回。
少林寺内的不少文物是少林真功起源的历史见证。白衣殿内的“少林拳谱”壁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年少林寺僧众练拳习武的真情实景:宏伟、壮观的寺院,张灯结彩,三十个身着短装、精神抖擞的健壮武僧,分成十五对,在演练少林拳.拳打脚踢,栩栩如生。在南北两壁的画面上.两个武僧摆开对打的架式,冲拳、拨拳一一映入眼帘。千佛殿是当年少林寺僧众的练功房.在这练功房的地面上至今还有四十八个寺僧“站桩”的痕迹:只见砖铺的地面上留万咚’于直径四五十厘米的锅底状圆坑一个个间隙约二米半,这是众僧苦心学艺两脚踏踩而成的。
少林寺
自唐代以来,地位相当高,不仅为皇帝垂幸,也为文人学士青睐,著名诗人白居都件写有少林寺的诗篇。
少林真功成名于隋末战争,当时
少林寺
武僧昙宗、志操、惠锡等十三人,技艺翅群,应秦王李世民之邀,奋与讨伐F世充战役,Ili师即获大捷,解救了李世民·打败了王世充,活捉了is仁则.乍世民登基后.重赏了少林寺.踢其大量庄「爪银两,并扩建了少林寺,准许少林寺成立份兵队伍.县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的人“时危聊作将,事定熨为僧”·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为“十三棍僧救唐皇”的故事。
一千多年来,
少林真功
代代相传,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批武功超卓、忧国忧民、除恶扬善的著名武僧,深得人们的怀念与崇敬.明朝嘉靖年间,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常有播寇俊扰,他们多为日本浪人、武士、散兵、海匪等,兵刃尖利,又善刀法,沿海军民在反击中常有死伤。此时抗楼主将戚继光建议朝廷招募少林寺武的参战。少林寺30余名武功卓绝武僧应招.在月空和天池和尚带领卜,赴上海、杭州一带抗击楼寇,每到一处敌人闻风而逃,“遇者即仆”,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赶走了侵扰的楼寇。清末民初,恒林大和尚,众称林公,武艺超群,1912年任少林寺主持兼登封县会司,后任保卫团团总。在军阀混战、盗匪横行欲岁月,他曾多次率僧众与军阀、盗匪搏斗,施展少林真功,护乡民、卫寺院、除匪患,屡建奇功.恒林大师1923年秋圆寂后,四县民众自发筹资为他立碑颂功.丰碑今日仍存少林寺东侧.会可、妙兴大和尚精研少林拳法.习之纯熟,凡与人交手,只胜不败。民国时期,大军阀吴佩孚有点不相信少林真功的厉害,一次在路经中原时,曾专程来少林寺,在塔林与妙兴大师较拳技,只三回合.即败在妙兴手下.吴佩孚伸出拇指赞道:“少林功夫果然名不虚传.”他令副宫当场踢银元五百,好马一匹,枪数枝.妙兴大师合十以谢,拒收礼品,成为少林的一段轶闻.又如人们十分熟悉、茸敬的永详和尚(即许世友将军),8岁泪别双亲,出家到少林寺.剃度为僧·师踢法名永详.在寺八年,苦苦修炼,学得少林绝技。他16岁出寺,以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以超绝的少林真功英勇杀敌,屡立战功,29岁时就升为军长。解放后,先后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南京、广州军区司令员等职。许世友将军被人们誉“传奇式英雄”、“忠勇将军”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
曾有“天卜第一名刹”之称的少林寺,几度兴衰几度战火.特别是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1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漫燃40余天,主要殿宇,如藏经阁、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等被焚,许多珍贵文物和少林拳谱、刀、枪、剑、棍等谱均毁于一旦。当时掌握少林真功绝技的僧人和俗家弟子,在逃避官府缉拿、捕杀中纷纷北上或南下逃往他乡,少林真功的秘籍、秘谱也随之以各种形式传于各地。其中有些经过民间交流和少林僧人的传播,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派宗和特点的地方功种,但其功理、习练手段、特点和方法仍是少林真功的技法规律和实战原则.好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少林真功得到了挖掘、整理、推广和发展,少林武术协会、体校、培训班纷纷成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少林真功声名大振,在几次国内大型武术表演大会和全国运动会上,少林真功在比赛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出国表演交流中,为国家赢得了很多的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