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size=+0]
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 [size=+0]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 [size=+0]
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后在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发展。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size=+0]
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走架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的准则促进周身协调,步活身敏,柔顺自然。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分、合等劲力,形成千变万化的技术、技法。形成太极拳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size=+0]
在拳架练法中由外形的无过不及,内外相合和柔顺连贯的阴阳动态平衡,促进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体魄,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养生之目的。 [size=+0]
在行功走架时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五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明三节,知六合等规则和要领。整个拳架套路以体用一致为要求促进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通过朝夕盘架增强自身功力,通过推手实践矫正拳架,直至最终用于实战。 [size=+0]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太极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虚实内外。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 整个拳架朴实无华、简洁流畅.和兆元通晓医学,所创新架与中医治病健身理法相一致。中医理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理病理变化时,不能仅仅孤立地着眼于人的身体本身,而应看到人与自然存在着的有机联系。和式太极拳的拳架功理,圆活紧凑,进退开合都求阴阳相济。一气运行阴阳,即是太极。一气为腹中中和之气,亦为人之元气,它漾溢于四体之中,侵润于百骸之内,流行不息。拳架功法全借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动静开合纯任自然。舒展筋骨,调和气血,以收劳而不极,摇而谷气消,血脉通畅,祛除疾病,益寿延年之功效。和式太极拳练功时辰顺应天时,合乎自然规律。拳理曰:“寅时面南,松身凝神,吐纳自然,撮抵桥通,阴阳和合,攒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应,慎而密之,久行功成。”行功顺应天时,使自然阴阳与人体阴阳,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互补,天人一体,收行功最佳效果。 [size=+0]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正常的生命现象和生理功能,是阴阳两方面保持平衡的结果,人体阴平阳秘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了偏盛偏衰即发生疾病。正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张景岳《医易义》),身体的气血、脏腑,经络失衡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式太极拳之理正是导源于《周易》。在拳架着势中处处无过不及,不贪不欠,阴阳无偏,由外形的阴阳动态平衡,带动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养生之目的。 [size=+0]
中医用五行相互生克乘侮规律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认为内脏的生理、病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此制定了培土生金,益火生土,培土制水,抑木扶土等治疗原则和防治措施。和式太极拳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拳架练法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圆,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拳架着势圆转自然,紧凑柔活,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并用五行生克之理指导拳架的步法、技法,使身体灵活而稳健。 [size=+0]
和式太极拳用人体结构理论指导拳架功法。拳架有三直、四顺、六合、三节、四梢等要求。不能坐腕、折腕、塌腰、翻臀等规矩,这些要求和规矩符合人体结构的顺遂自然状态,再通过拳架的正确锻炼,进一步调理人体结构及生理机制。和式太极拳教学时的“捏架”就是对人体各骨节位置状态的有序摆放,及认筋识穴,使身体处于一种顺遂自然的最佳状态,久练使人体潜能释放,自可强身健体,自卫防身。 [size=+0]
和式太极拳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她轻灵圆活,舒展自然的演练风格,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当前以走向全国,传及海外。让和式太极拳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挥她应有的作用。
[size=+0]和式太极拳又称为代理架。所谓代理架,有两方面的含义。 [size=+0]
(1)人的身体技术和理论有机的结合。 [size=+0]
(2)以自然柔活的身体运动,练养体内浩然之气。即有表及里,从而达到练内的目的。和兆元在《太极拳要论》中说:“理技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太极拳是传统武术中理论最丰富的拳种之一。也使很多练习者无所适从而难以掌握。其原因在于理论缺乏系统性和理技的脱节。举一例说明:在《太极拳释名》中说:“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十三势者,分朋、捋、挤、按,采、列、肘、*,进、退、顾、盼、定也。”认为太极拳就是十三势。很显然,十三势的实质,就是传统武术中的攻防技法。但是,对十三势进一步阐释的《十三势歌》和《十三势行功心解》两篇拳论中始终没有提到《太极拳释名》中朋、捋、挤、按,采、列、肘、*,进、退、顾、盼、定此十三势。那么,此十三势与彼十三势相同吗? [size=+0]
传统武术的共性有快慢、刚柔、虚实、动静、尚巧等。有人撰文认为缠丝精是太极拳特有的重要标志,但是,这种说法最早是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出现的,可是,后人都认为是缠丝劲。那么,这是陈鑫没有能正确表述“缠丝”这种劲法,还是后人误解了陈鑫说的拳法中缠丝这种精华。如果是拳法的精华,这种精华是什么?又或者是理论与技法的脱节。 [size=+0]
“太极”一词出于《周易》。太极拳是用《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来指导拳术的练习方法。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去达到周身圆转自然,身体各部位阴阳互变的技术。太极图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述。太极图外呈浑圆一气,内含阴阳合聚,体现了万物阴阳之间的运行消长与转化。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的理论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周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两仪是指阴阳,用阴爻和阳爻来指代。阴爻和阳爻组成了八种基本图形,即八卦。八卦的不同组合近而产生了64卦象。这些卦象又产生了无数的变数。近取诸身,与身体相合:人体分左右两胁,进而有两肩、两胯四大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八小节。与动作相合:即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圆为太极自象,运动时以走圆为基础,以身体相应部位的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等有阴阳关系动作的不同组合,形成太极拳一动无不动,周身协调,连贯圆转的运动特色。以阴阳变化时产生的分、合劲力,形成太极拳千变万化的技击方法。圆、上下、进退为五行,开合、出入、领落、迎抵为八卦。合之为十三,故和式太极拳又称其为十三式。太极拳是用身体技术表现了生命智慧和哲学思考。太极拳理论中的太极阴阳学说,不能脱离人体和拳技。否则,既使成为易学大师或理学大家,但不一定能成为太极拳高手。因此,理论与技法的有机结合,才是完善的太极拳。(和有禄)
[size=+0]
当前,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很多,较有代表性的归纳为两类:即弹抖震脚,忽快忽慢。或者松软缓和,越慢越好。那么,这些练习方法怎么去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以柔克刚,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呢?这个问题困惑了很多太极拳爱好者,也制约了太极拳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如果太极拳失去了以柔克刚,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的原则,也就失去了太极拳对与错的衡量标准。可以这么讲,失去这一标准,任何一组动作,只要按照以上两类要领去运动,就是太极拳。太极拳所包含哲理的宗旨,在于通过“无为无不为”的修练方法,达到以柔克刚,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和健身养生的目的。要达到这一效果,首先,要求周身圆转灵活,触自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接入彼劲后沾随不脱,急应缓随,随势旋化,方能引净落空,四两拨千斤。不难理解,进退自如,圆转灵活是实现以柔克刚,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的根本。所以,太极拳的练习目的,就是要达到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效果。 [size=+0]
和式太极拳的行功走架又叫“耍拳”。耍拳崇尚的是轻松自然。走架时着势自然圆活,神意活泼自然,呼吸自然顺畅。姿势动作合乎自然。耍拳的运动方式,符号人体的生理规律和生命科学,也正是太极拳能有很好的健身和养生效果的科学所在。正如《耍拳论》所说:“它的取法是根据老庄自然之道,《易》学阴阳之理及以弱胜强,无为之为之论。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此三者为和氏“耍拳”之准则。……,要求自然、松柔、轻灵,像顽童玩耍那样随便。不要用意,使气,更不可显示发劲。” (和兆元传 和庆喜整理)和式太极拳耍拳时,把轻灵自然比喻为:身法运转要像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在空中迎风飘荡。把身体中正比喻为:打拳如坐轿。不贪不欠。身法要像先天太极图中的子午线那样垂直中正,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等。把身体处处走圆比喻为: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如一棵大树挂满无数圆环,风摆树动,环环皆转,如轴如轮。把太极拳的技法比喻为:滑如池鱼、粘如鳔胶、软如棉花、硬如钢。耍拳的规矩以自然为根本。举一例说明,人在无意识状态下,举起手掌时的状态一定是侧立掌。此时,手掌是最自然的状态,也就最合规矩。和式太极拳的三直、五顺,三节、六合等要领,皆以自然为规矩。如三直中的身直之要领,除要求躯干不能左歪右斜,前俯后仰外。还要求腰脊中正,人体脊柱的先天状态并无弯曲,后天不良的违背自然行为的增加,致使常有颈椎,腰椎疾病发生。和式太极拳以后天之方法使其回归先天自然状态。身法中正自然,有助气沉丹田,能练丹田先天之气,也是太极拳健身养生之道。身体正直,劲力上下通达,气血顺畅,合太极拳自然之理。五顺要求手、身、腿、脚、意处处顺遂。顺,则周身通达自然。使人体处于顺遂自然的最佳状态。才能进退自如,把握先机,在技法上实现以顺制逆,我顺人背,避实击虚,以求四两拔千斤的最省力的技击效果总之,通过轻松自然的耍拳,达到身体轻灵圆活,无处受力。变化迅速,引劲落空。沾连粘随,急应缓随。劲力蓄备,把握先机的目的。尚力不如借力,发力不如化力,显力不如蓄力.
[size=+0]
[size=+0]和式太极拳套路和招势的编排简洁流畅,体用一致。符合人体自然生理和武术运动的规律。拳架怎样练,推手就怎样用。推手又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实用,也是走向散手的过渡阶段,盘架子功夫的积累是提高推手,散手技法的本源。故有人把和式太极拳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的编排,称为三合一太极拳。 [size=+0]
在行功走架时,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五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明三节,人身可分为三节,每节又分为三节。知六合,即外三合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的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及不撇不停等。圆是太极之象,是活的基础。和式太极拳行拳走势,以圆为宗,身体各部在松柔状态下,做圆或弧形的公转和自转。四大节、八小节等身体相应的部位,似有无形绳线牵拉,(和式太极拳称为练架有绳,俗称挂线)。形成周身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使拳架动作遵循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换的变化规律。处处分清阴阳,追求“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动态平衡。一圆之中八门劲力俱全,包含了接、引、化、发的技击含义,处处走圆形成练劲圆转,用劲自然。挨到何处何处走,周身无处不太极。临敌因势应变,圆切线引劲落空,身旋气转离心抛掷,内劲浑圆松活弹发。表现出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size=+0]
和式太极拳不尚用固定的招法去练习技击,在身体阴阳变化时形成的朋、捋 、挤、按、採、挒、肘、*,也称上八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也称中八法或身八法)踢、蹬、套、勾、缠、扫、插、膝。(也称下八法或腿八法)等各种技法,在轻松自然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机势,三盘其手,综合运用,克敌制胜。以上二十四法能完全贯穿融合于和式太极拳的套路招法中,充分显示出和式太极拳三合一的特点。 [size=+0]
总之,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阴阳。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为原则。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拳架、推手、散手合而为一,朴实无华,简洁流畅。
[size=+0]
太极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尤其适合中老年体弱多病者。本人习拳有年,深受其益,特此谈谈好处。 [size=+0]
一、正骨骼。太极拳要求姿势中正,不偏不倚,“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骨骼处于柔和活动中,既纠正了不良姿势,又锻炼了颈椎、腰椎、上下肢肌肉骨骼。 [size=+0]
加上户外空气新鲜及阳光中紫外线适量照射,人体钙质容易吸收,也就少患由骨骼疏松而引起的骨骼变形折裂等病症。 [size=+0]
[size=+0]
二、宣肺。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久而久之,肺组织得以锻炼而肺活量增加,免疫力改善,也就少患呼吸道疾病。 [size=+0]
[size=+0]
三、健肠胃。太极拳迈步如猫行,动作如抽丝。不用拙力而轻柔缓慢,不会肌肉酸痛、大汗淋漓、口渴难熬。而且长期有节律的腹式呼吸使横膈肌活动扩大,肠胃器官蠕动加快,促使食欲增进、消化机能加强。对便秘、痔疮等疾病也有疗效。 [size=+0]
[size=+0]
四、促循环。由于太极拳重视呼吸配合,在吐故纳新加强气体交换的肺部活动的同时,必然会促进血液循环。再加上饮食合理,少食盐,减少精神压力,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循环系统疾病就会少患及改善。据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调查,常打太极拳者平均血压13..1/80.5毫米汞柱,对照组老人154.5/82.7毫米汞柱。动脉硬化指标太极拳组为39.5%,一般老人为46.4%。 [size=+0]
[size=+0]
五、利脑养性。以目前流行的八十八式杨式太极拳为例,锻炼者完成88个动作的过程,就是大脑记忆锻炼动作的过程。且练拳者全神贯注、从容不迫、以柔克刚,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验。太极拳锻炼对失眠、忧郁、烦躁等也有一定疗效。 [size=+0]
[size=+0]
但太极拳不能代替正规医疗。练拳者也要量力而行:日练三套是对健者而言,中老年体弱者每天认真而心无旁骛地打好一套太极拳已足够。重要的是贵在坚持。 [size=+0]
和式太极拳创编人和兆元(1810----1890),河南温县赵堡镇人,自幼喜爱武术,聪颍勤奋,师承赵堡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经十余年勤学苦练 ,武功出类 拨萃,终在陈清平诸弟子中脱颖而出,责无旁贷的全面继承了师传太极拳理法 。 和兆元创“代理架”于北京 和兆元姐夫李棠阶在清道光.咸丰.同汉年间先后出仕工部、礼部尚书.入军机。李棠阶一次回乡省亲,得知内弟和元太极拳功夫精到,遂请和兆元一同进京,和兆元武艺精湛,文韬武略,深得清廷赏识,曾统领清宫大内侍卫,官授“武信郎”。 和公在京期间,精研武学,集思广益,与精通“理学”的李棠阶多年潜心研究 ,反复实践,认识到温县赵堡一隅之流传的太极拳“腾挪”、“领落”架以手领身,以身随手造成身法单调呆板,阴阳转换有棱角凸凹,劲路明显的缺陷。和兆元勇于革新,对中华优秀武学精华兼容并蓄,提出了“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园;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的理论,制定了一在套既不失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它在原来拳架64式的基础上增删完善为72式,又细分108 式拳架融老庄之道,医家之学,<<周易>>、<<中庸>>之理。在套路编排自先到后,由简到繁,先易后难,功法理论由浅入深,层层相扣,浑然天成。 [size=+0]
[size=+0]
河南省温县和有禄先生根据其家传老拳谱及其练拳心得,将和式太极拳的特点作了八字总结:合、顺、中、平、轻、柔、圆、活。他在其著作《和式太极拳谱》一书中对此八字诀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笔者随先生及其胞兄和定乾老师习拳多年,对此八字略有心得,觉得有必要介绍给同道,遂记几笔,请读者批评指正。 [size=+0]
“合”字要领之理论与实践相合至关重要。懂拳理、拳法是修炼太极拳的基础,现代体育训练注重科学的指导,以前的拳师授徒除了经验也多依靠传统文化作指导。和式太极拳师和庆喜公通过两三年的时间培养出郑伯英、郑悟清、郝玉朝等一批太极高手,与他有教无类、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size=+0]
各流派太极拳中对“顺”字都有要求,其中对其尤为重视的是和式太极拳。太极实战中要求达到我顺人背。如何为顺?自然即顺,我自然了别人就难受,就背。什么叫自然?顺应人体自然规律即顺。以手为例,拳谚云:眼前有手不见手,有肘不见肘。人自然抬手即顺。忌坐腕、塌腕、翻肘、耸肩,即可达到拳谚的要求。就养生而言,和家世代为中医,至今仍有子孙行医,他们非常注意养生,讲究自然,以后天之法使其回归先天自然状态,其中尤要注意的是人的脊柱要如初生婴儿般中正自然,忌翻臀塌腰。笔者在当地授拳,大家普遍反映和武太极拳对腰痛有极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此乃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带来的益处。 [size=+0]
和武太极拳讲究“守中用中”、“以中平为宜”。何能达到中平?庆喜公在《耍拳解》中有精妙论证,即在用功时身法要像太极圈中的子午线那样垂直中正,上自百会(穴),下至会阴(穴)形成一条直线,运转时前后左右旨以中心为界。此中心线要拿捏得准,虚领顶劲、舒胸顺背(非含胸拔背)、正腰落胯是要领。 [size=+0]
“轻柔”是每个太极拳流派注重的要诀。柔者何也?松柔,纯柔,松关节,柔经络。初习者要明白松柔之含义,身体须开展放大,不放大达不到柔的目的。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内脏之病变可在经络、关节等多处体现,可反映为压痛、僵硬等现象。习者通过太极拳松柔的训练,不用意,不使气,不发劲,即可按摩到人之全身经络及各穴位,起到治疗各种脏腑疾病的奇效。就太极技击而言,讲究的是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然读者要详察:刚乃功成后的自然表现,非勉强可为之,刚是松柔至极的自然辩证结果,即积柔成刚。若初习者即求柔中之刚也不外后天之力,此刚不过枯槁之脆硬,一折即断,非真刚。有的太极拳练习者练架时忽柔忽刚,忽快忽慢,以此显示发劲,此非刚柔并济,即使练成一身力气也非真太极劲。拳谚有云:拿住丹田练二气,哼哈二字妙无穷。我认为二气指阴阳,哼哈也非练架时“哼哈”发劲。拳要至上乘应注意到“刚柔相济”的真意是“积柔成刚”,要从轻柔入手.顺乎自然,经年苦练,水到渠成。轻柔的标准是什么?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也。前辈拳师和士英有细析:以手为例,起手要轻,不可使气,手中之力仅能领起手与臂而已,自然用功,身法运转要像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在空中飘荡那么轻灵自然。若能达到上述境界,自能功成。孙剑云先生在其著作《孙氏太极拳·剑》中指出:练架是知己功夫……若未练出内劲或无不意而发之经验,则最好于技击一道驻步。 [size=+0]
《太极拳体用总歌》云:一圆即太极。任何太极拳离不开一个“圆”字,和式太极拳特别注意“立圆”、“无处不圆”。立圆指像车轮那样的圆,此圆的优点是霸气,让人难以躲闪。不易走化(严格来讲是浑圆,如球之圆)。“无处不圆”要求练架时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胯、膝、足、躯干都作圆(弧)的转动和滚动,形成大圆套小圆、小圆套大圆、浑身是圆。圆转连贯,如一棵大树挂满无数圆环(我觉得用圆球更贴切),风摇树动,环环皆动,如充气之圆球,无处受力。 [size=+0]
“活”指意活、力活、身活、步活、关节活,无处不活。有禄先生在书中交代“意活”乃是根本。我以为活的要领可初步掌握势;分清阴阳虚实。以步活为例,两腿分清虚实,步法即活。现在太极拳界对步法有二八步、三七步、四六步之说,我虽不敢妄批,也不敢苟同。 [size=+0]
读者欲习练和式太极拳,可对和有禄先生的八字诀细细揣摩研究,勤加练习自可登堂入室,转而领略和式太极之真谛。
和式太极拳简化三十八式 [size=+0]
[size=+0]
——和定乾[size=+0]
[size=+0]
[size=+0]
[size=+0]
[size=+0]
1、起式 2、上金刚 3 、 翻掌 4、懒扎衣 [size=+0]
[size=+0]
5、开合 6、单鞭 7、云手 8、高探马 [size=+0]
[size=+0]
9、十字手 10、斜行 11、海底针 12、闪通背 [size=+0]
[size=+0]
13、白鹤亮翅 14、如封似闭 15、单鞭 16、前招 [size=+0]
[size=+0]
17、后招 18、勒马式 19、野马分鬃 20 、 肘底看拳 [size=+0]
[size=+0]
21、倒撵猴 22、老虎大张嘴 23、白蛇吐信 24、玉女穿梭 [size=+0]
[size=+0]
25、 懒扎衣 26、右砸七星 27、回头看画 28、黄龙搅水 29、 进步平心锤 30、如封似闭 31、单鞭 32、左砸七星 [size=+0]
[size=+0]
33、进步十字锤 34、退步跨虎 35、双摆莲 36、搬弓射虎 [size=+0]
[size=+0]
37、上金刚 38、收势 [size=+0]
[size=+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