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原理与眉白拳>>
诗云:
白眉本内功 万法主归中
去送来迎使 吐长吞短崇
刚柔因势转 进退随形攻
晓得拳中秘 运筹自可通
拳术种类很多,现在论的是白眉与太极。
白眉一派,使用的纯粹是迅速的劲力,运动上完全符合物理的方法,一切动作都是根据力学,如惯性定理,顺方依向的来迎去送,极端反对蛮力逆手强斗硬抗的方式,还要同时,应用斜面原理,转变对手的方向,使绝大的冲力偏于斜向,在这时,虽用一些小力亦可引导大力落空,这就是所讲的“四两拔千斤”了。
太极拳说“引进落空”又说“纵放屈伸人莫知,因敌变化是神奇”,与“触之则旋转,动作走螺旋”,正符合这样的话。所以在发劲的时候手足都不宜犯硬,犯硬便不轻灵,但是说轻灵,仍须不可流于飘浮方是合适。
凡触着何处就从何处击去,就如太极拳所说的“全身都是拳”和“机由已发,力从人借”与“沾粘连随”,所以发劲必须迅速,尽长进步,估势逼入三关,突然发劲和突然化劲,要知进步占势,可使距离缩短,在我的变化是越来越灵活与迅速,使对手无空可钻。这又是太极拳说“松开我劲勿使屈”。这个时候,可以刚柔相济去运用,刚为至坚,柔为至韧,着着都拴着内劲,要得心应手,身心相应。
劲生于一个快字,越快劲力越强,有如闪电,有如发矢,吐劲更要比手超且远,吞劲以一触即弹重且短。所以太极拳说“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马步系一身的基础,必须灵活,稳重,才得进步占热,转步避锋,但马步不应过阔,若过阔,则会使拉力松驰,反至浮而不固,走动亦会不灵,太极拳称为“放裆”。足底着地尤须力透大趾,惟足底涌泉穴不可有力着地,膝盖要与大趾成一垂线,务使上体轻灵,下体稳如太极拳说的“劲贯足底”。
垂肩沉肘,即两肩平行而下垂,不使有一高一底,一前一后的偏形,同时还要前倾微俯,沉肘时两肘垂胸前,离有一拳的距离,垂肩与沉肘在拳术中系一主要法则,垂肩的功能,就有助于两手的发劲吞吐,沉肘是在人体的胸前,在发劲时,可使指掌沿一直线敏捷地向前放出,这时称为吐劲。而发手由前返后,弹回,或碰或拉,这样便称为吞劲。沉肘可籍垂肩的力,而得敏捷放出,同时亦能兼护两胁,如太极拳说的“上下一务线”的原理。
腰是全身转动的关键,在拳术中,起主要作用。腰首先要沉实,其次要转动灵活。腰要支撑全身,才能使指掌拳筹发出劲力。沉腰必须收复,使体内肮脏充实,不至有空隙,在运动中,不至受到损害。用胸呼吸亦须均匀不急。太极拳说“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又说“腹实胸宽”与力由背发“及”源动腰背,劲贯四梢”,白眉拳的用劲也是如此,要达到指趾尖端,且发劲时,兼有“浮沉吞吐”四现象。“浮”能轻灵转变,“沉”则稳固不松,“吞”为引后的攻手,“吐”即攻前的镖劲,并且运用“刚柔轻重迅”的五行,“刚”可破坚,“柔”能不断,“轻”不受力,“重”难动摇,“迅”生强劲,全部都使用在“指腕睁肩腰足”的六部关节。无论在上在下在左在右在前在后的六个方向,都在意识行动中。能因情使到刚中能柔,柔里生刚,轻者忽重,重猝轻,随意运用,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神出鬼没,劲断意不断,静心用意,形神合一,有形非形,无形有形,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似实非实,似虚非虚。静时如箭在弦,动时似电光闪,外若飘毛,内含刚锋,曲中求直,一发即逝。
在太极拳中又有“肩与裤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三合,“气与意合,气与力合,力与意合”,叫内三合。白眉拳中有万法归中一语,这又系太极拳中的“三尖相对”。太极拳又有说“柔中寓刚,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复化柔”的变化,又说“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和“重意不重形”,这都是指那功夫深邃的,而不是指初练习者,未登堂入室时,仍须“明规矩守规矩”,后来成熟了,而后才“脱规矩而能合规矩”,应手自如,到了这个地步,便可说是得上不负所学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