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六合枪、杨家枪的源自历来尚无确论,据说大梨花枪法始自后汉名将赵云。赵云以大梨花枪驰骋于曹氏百万军中,冲锋陷阵则用通沉吞吐,斩将搴旅则用摇圈凤点头,挡马拨箭则用抖护梨花摆头,所向无敌,威震当时。赵氏后取大梨花八母演化成六套,俾使学者联合练习。又以枪头摆动时白光闪闪,如梨花片片,遂名之曰大梨花枪。然其后师承无可考证。迨唐之末叶,有寿州刘康又者,沉然有膂力,善用矛槊,尤善大梨花枪法,始属于黄巢,后随梁太祖袭巢破蔡,累迁至元从都将。康又而后,至宋李全以梨花枪威震天下。然以成法多有改易,师弟相承,遂为家法。顾李曾为盗,弟子讳言之,以其妻氏乃托为杨家枪。又云清之中叶有张安邦者,得大梨花枪之真传。张世居江都邑属东编之东岗镇,初以武孝廉为扬州缉私营官,调尧狼山游击,累迁扬州参将,署理漕中,人称“盖三江”。这里说到杨家枪即梨花枪,梨花枪源远流长,古已有之,后世得其真传者,勇盖天下。
杨家枪是否始是自于宋杨妙真呢?戚继光认同此说,“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纪效新书 卷十》)后一句话源自于《宋史卷四·李全下》中李全妻杨氏所说。同时代的一些武术家对此持怀疑态度,如程宗猷《长枪法选·长枪说》写道:“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其法遵杨家,然未稽杨之为何时人也。”
清初武术家吴殳也说“杨家枪、沙家枪、马家枪,其人不可考。”(《手臂录·自序》)可见,即使在明朝时候,对于杨家枪的源流也已经无可稽考了。也有人认为杨家枪是宋朝名将杨家将杨六郎之枪法,多为附会小说家言,尚无实际可证。那么,“梨花枪“是什么呢?明崇祯八年兵部侍郎毕懋康著《军器图说》中说:“梨花枪以梨花一筒,系缚于长枪之首,发射数丈,敌着药昏眩倒地,火尽则用枪刺敌。宋李全曾以此种枪雄霸山东……”原来梨花枪是当时的一种火器与冷兵相结合的产物,枪前装有药筒,临阵点燃,火焰可出枪前丈余,目的在于烧伤敌人,“火尽则用枪刺”,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利器,是以红袄军凭此二十年天下无敌手。(详见于林伯原、周佩芳《试析杨家枪法》,《中华武术》1986.11/12)然而后人们多误以李全的“梨花枪”为古之“(大)梨花枪”,此所以误以杨家枪为李妻杨氏所创。想来杨家枪正是古之梨花枪的一支,所以称“杨家梨花枪”,简称“杨家枪”或“花枪”,但此处的花枪还是大枪,和后世舞花的小花枪又是两码事了。
据考在明中叶至清初期,最为流行的枪法就是杨家枪、马家枪、少林枪和沙家竿子。杨家枪在明代时“河南、山东各处教师相传”(俞大猷《剑经》),体系最完整,流传最广。马家枪,长九尺七寸,属短、硬枪,枪法以二十四枪势为主。
马家以杨家为本兼用棍法,“枪为神骨而棍为皮肉”。身短而法奥,其势紧密而迅疾,其用在手,身如轻风随云,手如青蛇渡水。沙家竿子枪长丈八至二丈四,头重腰软,适用与战场。其势阔大而迅疾,其用在足,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乃合而一,腾挪进退,身如电光击石。少林枪以少林寺僧洪转和少林俗家弟子程宗猷(冲斗)为代表。少林寺僧洪转著《绿梦堂枪法》载有八母、六妙、五要、三奇之法,并说:“八母本也,六妙用也,五要变也,三奇巧也”。少林八母为:封、闭、提、掳、拦、拿、还、缠。与《纪效新书》所说的八母枪“拦、拿、提、撸、颠、缠”大体相同,与南阳水氏心意拳六合枪的“六枪头”异曲同工。程冲斗在少林寺学艺十年,曾得高僧洪转、洪纪真传,后又得河南李克复杨家枪法,其枪棍俱精,卓然成家。程在少林枪法的基础上突出了以力度见长的“大封大劈”和猛崩硬扎的特点,大力提倡“崩枪法”。程冲斗指出:“深思临敌便捷可望常胜者,无过大封大劈为最。”(《长枪法选》)清初吴殳指责程冲斗以棍法为枪,“少林尚刚柔相济,不致以力降人”,而冲斗则“学于少林,惟取其刚强者”,“去柔存刚,几同牛斗”。另有峨嵋枪法,始创者为峨嵋山普恩禅师,普恩传程真如和月空行者,程真如传朱熊占,朱传太仓吴殳,有扎法十八和革法十二。扎法即进攻技法,革法也称倒手,为格挡、防守之法。峨嵋枪法“不言立势,不言步法”,其技术体系和中原枪法差别较大,不予详述。
《纪效新书》中辑录了“二十四枪势”,二十四势是枪法中的经典枪势,流传广泛,一般认为是杨家枪内容。其实二十四势无非是六合枪的变化,如在“四夷宾服势”后的注中云:“乃中平枪法,作二十四势之元,为六合之主。”意思即说中平枪是二十四势的基本技法,也是六合枪里的主要技法。清时枪术大家吴殳在其著述中臧否天下枪法,详论了七家枪法,但没有具体记载六合枪,只有二十四势重复出现,说“其传已久”,并为之做了评注,可见对其颇有研究。只不过吴氏凭“六合乃马家枪名”断定二十四势为马家枪法,似乎太过武断。
《手臂录》中的“马家枪二十四势”除了排列顺序的差别外,与《纪》书中的“二十四势”基本相同,唯“琵琶势”称作“抱琵琶势”。吴殳认为“马家以杨家为根本,而兼用棍法”,二十四势中唯上平、中平、下平、青龙献爪、苍龙摆尾、滴水势、骑龙势、美人认针、抱琵琶势、太公钓鱼、闯鸿门十一势是枪法,另铁牛耕地、铺地锦、白猿拖刀“或可一用”,“外此则皆棍势,与枪无干”。枪、棍形制相似,必有相通之处,本不必严格分野,吴氏所言权作为一家之言参考。二十四势枪法有名有实,体系完整,至今在许多门派里还有传承,例如心意拳、太极拳等。二十四势枪法都是变化中的枪法,更非是固定的套路。唐顺之说“拳有定势,而用时无定势。”(《武编前集·卷五》)吴殳的《马家枪二十四势说》中也提到:“行枪不可有势,势乃死法,存于胸中,则心不灵便。况势遇庄则得益,遇会家则受损。”这里指出了有枪势,但不能执死势,还要灵活运用,正是古诀所说“他法行,随法行”。
在南阳地区水氏心意拳和唐氏心意拳体系里的“六合枪”和以上所说的明代的六合枪如出一辙,正是一脉相承的枪法。在邓州心意拳里面有“沥泉枪”、“六总枪”等和明代的六合枪互相对应,也显见是一脉相承。尤其是二十四势枪法,在邓州、水氏、唐氏各支脉里面都有传承,唐万仪师祖还进一步将二十四势枪“枪化”为拳,融入到了单把的练习中。在邓州心意拳里面此“二十四势”枪法被称作“六合枪”,或许是误传,或许其中正向我们透漏出一个信息:二十四枪势和六合枪原本是一家!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戚继光把他们归在一起的原由了,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现在的杨家枪仍旧以二十四势作为重要内容了。
现在心意拳里的枪法和明代六合枪的传承关系,说明了心意拳枪法正是姬师祖枪法的正脉,也说明了姬老夫子的枪法之正宗,五百年后我们这些后学们还能和古人丝丝入扣。后世枪法也多有称作“六合枪”的,但和明人典籍所载迥异,也许此六合非彼六合,也许根本就是两棵藤上的瓜,也许是不同枪法的附会和挂靠。
姬师祖的六合枪造诣登峰造极,但在枪化拳以后却并没有原本的直传六合枪,而是又作了提炼和精化,直指枪术核心之秘,总结出大枪的劲路和规律。心意门珍秘的有十三枪、二十一枪等,十三枪即是十三种枪劲:撑、掤、盖、扎、合、拦、支、秀、前、后、左、右、中定。十三枪劲直指枪法核心,概括了枪法的普遍规律,练熟以后随心变化,涵盖无穷的枪势枪法。心意拳枪法是明代成熟枪术发展出来的,是明代枪术丰厚壤原上盛开的花,是明代武术高度发达的结晶。心意拳继承总结了明代的枪法理论,吸收了当时成熟的武术成果,继往开来。同时心意拳也是明代文化积淀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武学进化到明代而厚积薄发推陈出新的必然结果。心意拳是由枪法中化来的,在每一个动作中都留有扎枪的痕迹。与大枪技术原理上的相通,使心意拳功效殊异,心意拳的发力浑厚、功效卓著,对枪劲的把握和运用是其秘诀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