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柳浪闻莺 于 2011-8-26 16:15 编辑
每次拿到体检报告,项目繁多的血脂检查结果常常令人摸不着头脑。
“高密度”“低密度”“甘油三酯”到底对人体健康意味着什么?哪些指标异常应引起警惕?
别小看血脂异常,那些你感觉不到的血脂元素正悄悄影响着你的心血管健康。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标最危险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称为“坏胆固醇”,顾名思义,如果你的血脂检查报告中,这项指标超出了正常范围,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坏胆固醇”水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因素。如果人体血液中含有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会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再加上其他损害血管内皮因素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好比血管中的“不定时炸弹”,斑块一旦破裂,会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引起血管狭窄或直接导致急性心梗、中风甚至猝死。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非常重要的血脂检测指标。即使你的其他血脂指标都显示正常,唯独这一项过高,也意味着你的血脂亮起“红灯”。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以及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的人,更不能忽视自己的“坏胆固醇”水平,这些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一旦“坏胆固醇”水平超标,可谓雪上加霜。最好尽早去医院就诊,请医生根据自身的综合情况,评估将来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并及时进行调脂治疗。
研究发现,降低体内的“坏胆固醇”能明显减少患冠心病的风险。而这首先有赖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坚持运动,控制热量和糖类的摄入外,以下饮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坏胆固醇”浓度的下降:早餐一碗燕麦粥、午餐半碗豆类、晚餐三瓣大蒜、每天半个洋葱、每周吃两次清蒸海鱼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一些不必紧张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反,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保护性的脂蛋白,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显示,高密度脂蛋白可通过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因而也被称为“好胆固醇”。
因此,如果胆固醇增多仅仅是由高密度脂蛋白较多引起的,对身体健康并没有影响。相反的,如果你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范围,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高出正常范围,那你患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就会明显高于常人。
血液中“好胆固醇”的含量一方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时肥胖、饮酒、缺乏运动等也会降低“好胆固醇”。
总胆固醇和饮食习惯有关
总胆固醇是指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的胆固醇的总和。研究证实,总胆固醇超标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最主要的危害,是易引发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除了遗传因素外,影响总胆固醇水平的主要因素还包括以下这些:年龄,总胆固醇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到70岁后,可能会有所下降;性别,中青年女性的总胆固醇往往低于男性,但女性绝经后该水平会增高;饮食习惯,长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饮食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
甘油三酯过高需警惕胰腺炎
甘油三酯恐怕是人们最熟悉的血脂指标,不少人把高甘油三酯理解为“油水”太多。
过多的“油水”给身体带来的危害往往是悄无声息的。研究发现,甘油三酯的升高很可能影响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结构,从而具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也会增加。特别是当甘油三酯浓度重度升高时,常会伴发急性胰腺炎。
血黏度已成为“垃圾指标”
许多人都会把血黏度和血脂画上等号,以为血液黏稠度高,就是血脂高。这其实是一种误区。
血液黏稠度这一检测指标所涉及的成分很复杂,测定方法也很受局限,所以并不能完全反映血液的实际黏稠度和对血管的损害情况。
事实上,血液黏稠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大量喝水、失水、喝酒、抽烟、情绪、药物等都会使血液黏稠度发生变化。血液里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多少、大小、形态也会直接影响血液黏稠度。此外,血管的粗细、长短、软硬、内壁的光滑和粗糙,也都会影响血黏度。可以说,血液黏稠度已经成为“垃圾指标”,在临床上并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而且也没有真正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