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汗药与武侠小说 王春瑜
中国武侠小说为什么能风行世界?对这个问题,“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这里,笔者拟从蒙汗药与武侠小说的关系这个小问题入手,予以管窥。难免有打边鼓之嫌,非所计也。
(一)
读过《水浒》的人,谁都不会忘记那动辄将人麻翻、昏睡如死猪般的“洗脚水”——蒙汗药。其实,不仅《水浒》中多次描绘了蒙汗药,在别的不时叙述到武侠故事的小说如三言、两拍中,以及在传统武侠小说《七侠五义》、《小五义》之类中,都涉及蒙汗药或香型剂的蒙汗药——安息香;在中国大陆近几年地方小报及某些杂志上发表的新武侠小说中,蒙汗药仍然是一部分侠客或其敌手的利器;在金庸、梁羽生等人的笔下,虽然侠客掌握了更神奇有效的新式武器,诸如“剑气闭穴”、“菩提指封住气血”等等点穴法,以及“迷心药”、“散功迷药”等等,其奥妙无穷,自然是古典小说及传统武侠小说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但是,“迷心药”之类,实际上仍然不过是蒙汗药的翻版或摩登化而已。如此看来,蒙汗药与中国的武侠小说,真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蒙汗药究为何物?这一直是中外学者及一般古典小说读者所关心的问题。五十年代初期出版的何心著《水浒研究》,及马幼垣在1978年冬发表的《小说里的蒙汗药和英雄形象》一文,都对蒙汗药有所探讨,但并未能将它的来龙去脉完全搞清楚。犹忆1977年秋,我在上海与友人胡道静讨论蒙汗药的内容,他说这是一个谜,李约瑟老博士也未能解开它,如果把蒙汗药的原料及解药完全搞清楚,对研究古典文学、科技史,都将是一大贡献。遂后,我曾试把自己的读书心得,陆续写成《蒙汗药之谜》、《蒙汗药续考》;大约是1982年,广西有位大学生看了拙作《蒙汗药之谜》后,很感兴趣,便结合他在广西家乡的民间调查和试验,写了《蒙汗药续谈》,读来饶有兴味。现在似乎可以说,蒙汗药之谜,已经基本上被解开了。
蒙汗药是否是小说家向壁虚构的妄谈?非也。早在明中叶,郎瑛即指出:“小说家曾言:蒙汗药人食之昏腾麻死,后复有药解活,予以则为妄也。……《桂海虞衡志》载,曼陀罗花,盗采花为末,置人饮食中,即皆醉也。据是,则蒙汗药非妄。”显然,郎瑛告诉人们,蒙汗药是用曼陀罗的花末制成的。其实,早在北宋,司马光即记载:“杜杞字伟长,为湖南转运副使。五溪蛮反,杞以金帛官爵诱出之,因为设宴,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凡数千人。”杜杞诱杀少数民族达万人之多,实在残忍。而他用以施展阴谋的武器,正是“曼陀罗酒”。一次下药,竟使数千人昏醉而丧命,于此不难看出宋代从官府到民间,已经是使用蒙汗药成风。不过,记载绿林豪客用曼陀罗花麻人的史家,最早的,恐怕还是南宋的周去非。他载谓:“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百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乾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则挈箧而趋。”在明朝,蒙汗药将人麻翻的故事,化为小说家言,不胫而走,使蒙汗药的名声越来越大。
从上述不难看出,蒙汗药的存在是千真万确的,在我国至少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是中国老资格的奇特产品之一。蒙汗药化为武侠小说中的神品、利器,原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有产物。西方固然也曾经有数百年武侠小说风靡于世界的历史,并塑造出永不磨灭的武侠迷唐·吉诃德的典型形象。但是,西方的武侠小说中,不会有蒙汗药出现,这是因为,古代西方的很多国家,根本就没有麻醉药,医生在给病人动手术时,为使病人暂时昏迷,只好用棍棒打头,或者放血。因此,即使如塞万提斯那样想象波谲云诡的大作家,笔下也绝对不会有蒙汗药出现。而我国,早在汉代,神医华佗就发明了高效能的麻醉药“麻沸散”,后来,更有各种麻醉药相继问世。因此仅从蒙汗药这一点加以观察,就不难看出,中国的武侠小说,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层之中的;而中国的文化早已雄辩地证明,凡是愈能充分保持、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特点的文学艺术作品,便愈有生命力。我想,中国武侠小说的“永远健康”、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在于此。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