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编周记】MMA不是「1+1」
武备志
撰文:李开泰
2018-08-02 20:35
大家好,我是编辑J。此前曾来稿文章写道,希望坊间不要再将街头打架说成MMA。其实自MMA兴起后,还有另一个同样奇怪的逻辑在武术界浮现,那就是「如果我学习过两种武术或搏击技,我就是懂得MMA」。
持这种说法的人大底有二:要么是想借此证明自己有能力参与高接触性的搏击赛事;要么是将MMA的技术门槛拉低,贬低它的时代价值。然而无论是出于何种立场,本质上都是对MMA乃至其他武术运动的误解。
「合各家之长」的迷思
会造成类似错觉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MMA的最大(甚至是惟一)特色,是拳手必须兼习不同武术;而拥有多种武技的武者或流派,在历史上却不是少数。【武备志】过去介绍的名家之中,便有很多人是以「集各家所长」闻名一时。例如在杭州国术大赛上取得佳绩的曹晏海,便曾经学习劈挂拳、通臂拳、形意拳、拳击等近十多种不同武术。至于由河北人马凤图创办的「马氏通备」体系,更是开宗明义揉合各式拳械套路。
由是者,某些人会认为MMA早就在历史中存在,只要继承这批名家的技术,自然便算得上是合格的MMA习者。某些兼具擒拿技术及打击技的门派,甚至会奉自己为MMA始祖。但其实在漫长的武术历史中,一个流派兼修几项技术实属正常不过,并不能证明今天的MMA就是直接受其影响。
更重要的是——正如《街头打架并非MMA》一文所指出——MMA并不纯粹是一种技术风格,它更应该被理解成具体的竞赛方式。即只有在MMA规则进行下的比赛,方算得上是真正的MMA。
因此,「合各家之长」并不代表就是MMA,关键是要证明这些武术体系,是与MMA比赛存在可比性。这当然不是要贬低前人的技术水平,但要论证他们与MMA之间的实际关系,MMA本身的规则就必须要清晰。事实上,不独传统武术,就算是很多被常用在MMA的武术体系,同样须要经历MMA规则的洗礼。
训练融合适应
现时世界上有不同的MMA组织,它们的规则各有不同。但大体来说,今天MMA最基本的技术要求之一,是拳手必须对立技和寝技都有一定认知。所以如果一个人同时精擅泰拳(立技)及巴西柔术(寝技),那他应该就能够更快适应MMA赛事。这点推论固然合理,但依然有许多细节须要追问。例如大部分的MMA赛事都是无道服作赛(No Gi),如果他学习的是有道服柔术(Gi),那就要进行相应的技术调整。
再深入言之,该名拳手练习的是无道服柔术,又有强悍的立技技术,也不代表他就能够适应MMA比赛。因为他还要想办法,按照实际情况(例如体格、对手的打法等)去融合自己的不同技术,而融合便意味着对原有各种体系的修改(详见断水流大师兄的《现代MMA已不再是流派A对流派B》)。换句话说,我们在MMA平台上看到的泰拳或巴西柔术,已经不再是原来各自的样式,而是因应着MMA规则而调整出来的独特模式。倘若没有如实按照MMA模式进行训练,纵然你是「巴西柔术+泰拳」或「摔跤+拳击」,也不代表你就是MMA选手,更遑论能在职业级别的MMA比赛中稳胜。
MMA以外还有世界
回到文首提到的问题:既然MMA的本质,是一种具体的竞技模式。那随便去攀附或贬低它,也就没有什么意思可言。首先,如果没有MMA的比赛平台,那根本没有条件去进行任何有关MMA的讨论。那些「我或我的流派懂得数种武技,因而也是MMA」,但又不去如实参与MMA的论调,纯属无谓。
另一方面,纵使MMA的接触性较强,但它毕竟只是其中一种比赛模式,自有它的局限,例如我找一个MMA拳手去参加拳击比赛,相信他亦讨不了好。因为在MMA的规则之下,他们的拳击打法,必然会与拳击比赛的要求有所差异。而MMA的技术特色,也不要求每个选手都是拳击好手。
因此,MMA并不是武术世界的全部;我们其实无需用MMA来作一切的评核标准。当然,那种「MMA只是一种比赛,因此我等实战武术家不屑参与」的说法,又是另一种对武术的曲解,这次不赘、留待下次再跟大家讨论吧。 |
来自群组: 談詩論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