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易筋经》解 [打印本页]

作者: 鐵冰心    时间: 2016-6-3 16:38
标题: 《易筋经》解
《易筋经》


武侠小说中充满了各种神奇诡妙的武功,从虚构的角度而言,武侠小说原即富有丰沛想像创造能力的文类,作者以瑰奇的想像、耸动的笔致,任情挥洒,使人类从自然界的生命中撷取活力,或自哲学思理中衍生变化,因而能超越人类体能的限制,从最起码的飞檐走壁,到行功点穴、拳剑武功,乃至于有如剑仙神人,身足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力足以破山移日掀江海,不仅凸显了人类智慧、意志、理想的超卓,更从而展示了中国人十足的想像空间--这是武侠小说的特殊色彩,也是最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我们很可以怀疑:假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失却了它那神奇妙绝的武功描写;或是金庸群侠中,缺少了「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 、「独孤九剑」、「黯然消魂掌」的支撑;古龙的小说不是如此离奇地「无招胜有招」,这些作品还会不会吸引无数的读者?实际上,神奇诡妙的武功,正是武侠小说的命脉,我们是无需惊讶的(当然更不必以科学来加以质疑)。

值得我们「惊讶」的,反而是,这些从不同作者笔下创造出来的武功,居然往往不约而同地有相当大的「巧合」,例如正派侠士的武功必然光明磊落,气象堂堂;邪魔歪道的武功必然阴惨刻毒,凶残霸道;而武当派之以内家剑术成名、四川唐门之以用毒知名,「罗汉阵」必然归属少林派等,也是众多武侠小说中共通的现象。这个现象,一方面与中国传统的武术源流、观念有关,如「武当内家,少林外家」的区野,原就是中国武术史上的大别,而四川唐家,也的确曾经出现过「用毒」高手;但是,一方面,这也是武侠作家间不自觉的相互因袭与影响,作家承先启后,共同缔建了武侠小说的「武功模式」,从而架构了武侠小说中条理井然的江湖世界。

在此模式中,「始作俑者」既有创新,也直接开启了后起作家的思路,影响极为重要;因此,偶有「偏差」,则不免流误于后代,身为一个武侠研究与爱好者,是应该提出检讨,以正视听的。在此,即举多部小说中曾经提到的《易筋经》,作一番正本清源的探讨。

《易筋经》是武侠小说中常见的武学宝典,究竟此一宝典是由谁最先运用于武侠小说中,目前很难遽然断定,据资料所见,光绪年间唐芸洲的《七剑十三侠》已然提及,大抵将之视为「金钟罩」之类的锻炼功法,源出少林(第4、20回);民国30年左右撰写的《雍正剑侠图》(作者常杰淼,是民初非常有名的说书艺人),则进一步将这本「武林秘笈」加以发挥。据书中的说法,《易筋经》是部非常繁杂的功夫,知机子谷道远为了与他的「混元一气法」相配合,曾经写了一部《易筋经拆解》的书,内容「第一个目录是无极图,第二是有极,第三是太极,第四是五首,第五是解说前边的图象,第六是三元图,第七是十三单操法,第八是自锤图法,再往下画的全是图」(第十一回〈秋佩雨力战众侠客,童海川双钺分双剑〉),后来传给了秋田和法禅和尚两个徒弟,对《易筋经》的来源,只说是「达摩禅师相传的」,究竟实际内容如何,​​则语焉而未详。

卧龙生在《玉钗盟》(1960)中,也提过《易筋经》,在小说一开头,即有男主角徐元平「夜闯少林」的精彩描述。小说中提到,徐元平身负血海深仇,欲盗取《达摩易筋经》以修习高深武功。据说书中所述,这部经典,相传是「少林七十二绝技的渊源」,深奥难懂,历来修习者固多,但甚少有人成功,徐元平在慧空禅师协助之下,详尽开解,并施以灌顶大法,终于大功告成。卧龙生是台湾早期武侠小说的名家,《玉钗盟》一书,更曾经在60年代风靡一时,可是,若要说真的使《易筋经》名闻遐迩,成为少林独珍的秘典,恐怕还是金庸小说的影响较大。
金庸在1963年的《天龙八部》和1967年的《笑傲江湖》中,不但将《易筋经》归诸少林(这点,金庸是否曾受到卧龙生影响,就不得而知了),同时更明确地解释了此书的来历,增强了《易筋经》的「历史可信度」。
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借偷盗出《易筋经》的阿朱之口,传述 ​​了慕容博的评论,「达摩老祖的易筋经我虽未寓目,但以武学之道推测,少林派所以得享大名,当是由这部易筋经而来。那七十二门绝技,不能说不 ​​厉害,但要说凭此而领袖群伦,为天下武学之首,却还谈不上」 ,强调《易筋经》的重要性;在《笑傲江湖》中,则借方证大师之口,述明其来历:

那《易筋经》神功,乃东土禅宗初祖达摩老祖所创,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得之于老祖。慧可大师本来法名神光,是洛阳人氏,幼通孔老之学,尤精玄理。达摩老祖驻锡本寺之时,神光大师来寺请益。达摩老祖见他所学驳杂,先入之见甚深,自恃聪明,难悟禅理,当下拒不收纳。神光大师苦求良久,始终未得其门而入,当即提起剑来,将自己左臂砍断了。

达摩老祖见他这等诚心,这才将他收为弟子,改名慧可,终得承受达摩老祖的衣钵,传禅宗法统。

老祖圆寂之后,二祖在老祖的蒲团之旁见到一卷经文,那便是《易筋经》了。这卷经文义理深奥,二祖苦读钻研,不可得解,心想达摩老祖面壁九年,在石壁畔遗留此经,虽然经文寥寥,必定非同小可,于是遍历名山,访寻高僧,求解妙谛。但二祖其时已是得道高僧,他老人家苦思深虑而不可解,世上欲求智慧深湛更胜于他的大德,那也难得很了。因此历时二十余载,经文秘义,终未能彰。一日,二祖以绝大法缘,在四川峨嵋山得晤梵僧般剌密谛,讲谈佛学,大相投机。二祖取出《易筋经》来,和般刺密谛共同研读。二位高僧在峨嵋金顶互相启发,经七七四十九日,终于豁然贯通。

但那般刺密谛大师所阐发的,大抵是禅宗佛学。直到十二年后,二祖在长安道上遇上一位精通武功的年轻人,谈论三日三晚,才将《易筋经》中的武学秘奥,尽数领悟。

那位年轻人,便是唐朝开国大功臣,后来辅佐太宗,平定突厥,出将入相,爵封卫公的李靖。李卫公建不世奇功,想来也是从《易筋经》中得到了不少教益。

这段略嫌过长的引文,将《易筋经》的来历,讲说得条理分明,煞有介事;其实「半真半假」,不必信以为真。大抵论佛法处为真,而讲《易筋经》处则纯粹是虚构。金庸巧妙地将虚实参化,「捏造」出一段《易筋经》的历史源流,同时更将《易筋经》的修习法门,与「禅宗」理论结合为一:

这易筋经实是武学中至高无上的宝典,只是修习的法门甚为不易,须得勘破「我相、人相」,心中不存修习武功之念。但修习此上乘武学之僧侣,定是勇猛精进,以期有成,哪一个不想尽快从修习中得到好处?要「心无所住」,当真是千难万难。

《易筋经》的功夫圜一身之脉络,系五脏之精神,周而不散,行而不断,气自内生,血从外润。练成此经后,心动而力发,一攒一放,自然而施,不觉其出而自出,如潮之涨,似雷之发。

练那《易筋经》,便如一叶小舟于大海巨涛之中,怒浪澎湃之际,小舟自然抛高伏低,何尝用力?若要用力,又哪有力道可用?又从何处用起?

这段武功的议论,是金庸将「武学哲理化」的初步尝试,与风清扬所传的「独孤九剑」,两相吻合,难怪身受乱气聚集​​之害的令狐冲,听过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天龙八部》中的《易筋经》最后落入游坦之手上,「游坦之无心习功,只呼召体内的冻蚕来去出没,而求好玩嬉戏,不知觉间功力日进」,也正符合金庸欲强调的「禅宗」理论。

综上所述,《易筋经》基本上有几个特点:(1)《易筋经》是少林派独传的绝学,深奥难懂;(2)此经从达摩下传,历慧可而告大成;(3)此经的武学理论,与禅宗关系密切。这是武侠小说中《易筋经》的传说,大体上,各家作品很少有出乎此一范畴的描述,可以说是「武功模式」的典型之一。

这部「佛家」经典,始终未见于佛教文献之中,因此,颇令人在相信之余,又多所怀疑。事实上,《易筋经》倒是真有其书的,不过,其流传有段不为人所之的秘辛,相当有趣。据记载,《易筋经》传衍自明代,为天启四年(1624),一位署名「天台紫凝道人」的道教修行者所著,原书已佚,清道光年间,先后有傅金铨、来章氏、宋光祚等人的辑本问世;据传说,此书后来流入少林寺,在寺僧与武术界流传颇广。咸丰八年(1858),潘伟如编辑的《卫生要术》,将来章氏辑本中的〈易筋经十二式〉收入,标题订为〈易筋经十二图诀〉;咸丰四年( 1854),王祖源与临潼力士周斌同游嵩山,「住三越月,尽得其内功图及枪棒谱以归」,一般以为此一「内功图」就是《卫生要术》这本书(年代稍有问题,待考),少林寺僧故意改名为《内功图》,当是为了故神其说,自我宣传。其后,王祖源在光绪八年(1882)重新出版《卫生要术》,改名为《内功图说》;民国以后,多数坊间的刊本,即依据此书,改题名为《易​​筋经》,这就是《易筋经》的渊源与流传情形。

据辑本的《易筋经》看来,基本上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导引术,「内壮」既熟,再练「外壮」,此术原属道教的理论,故除了〈易筋经十二势〉外,还有〈外壮神勇八段锦〉,讲述拳脚功夫。编者自称「道人」,可知其为道书,而且,「八段锦」的功夫,原亦题为「修真图」(真是道教的术语);至于「八段锦」,传自宋代,将导引行气的法门归为八个步骤,南宋人曾慥曾经将此收录于《道枢》之中,后来愈分愈细,有十段锦、十二段锦之说。清初黄百家(黄宗羲之子)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曾针对十二段锦说过,「盖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可见此功夫亦同样出自道教(武当张三峰),而且远胜于少林的「外家」。
今存的《易筋经》,坊间版本甚多,内容各异,不过《易筋经十二图》和〈十二段锦〉是必然收录的,同时,也都有「神仙起居法」和讲论「龙虎丹道」的章节,可见原本纯粹为道教养生链气之书。不过,由于在「十二图」的末图「掉尾并势说」曾交代此经来源道:

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际。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侯,更为识鉴。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这段总说,明言为达摩祖师所传,更提到了岳飞(相传北宗八段锦的创始者),似乎信而有征了。实际上,达摩并非五代时人,此处一差,万般出错,导致了后继者的误解,甚至有些人在题名上,干脆就直接写「达磨着,般剌密谛译」(般剌密谛即金庸提过曾与慧可论道的天竺人)了。
或者是武侠小说作者疏于考证,或者也是因为达摩的盛名较张三峰为高(张三峰及其太极拳,大抵在清末才开始闻名于世),在武侠作家巧笔下「乾坤大挪移」,遂将原属武当的「神功」,归派于少林之下,正不知张三峰若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中華武俠文學網
http://www.knight.tku.edu.tw/knight/people/3461/z01.htm

[groupid=185]談詩論武[/groupid]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