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日本人谈发劲(纏絲勁) [打印本页]

作者: 鐵冰心    时间: 2016-4-18 09:27
标题: 日本人谈发劲(纏絲勁)
本帖最后由 鐵冰心 于 2016-4-18 09:33 编辑

谈发劲
松田隆治访问
大柳胜笔记
日本〈武术〉刊载
    这次很难得有机会和十年前也曾屡访台湾的松田隆智师兄,一起采访侨居旧金山的徐纪老师,共同研讨中国功夫。
松田师兄大约已有三年,而我已有五年未与徐师见面了。我们的会晤一共两天,在热诚及幽默的气氛之下进行。谈话的地点是一家中国式的茶馆,却有着日本式的榻榻米房间。当谈到:蓄劲要象这样……发劲是那样……所谓的缠丝劲是……徐师一方面说明,一方面示范。在演示八极拳时,从坐姿飞腾一公尺远,这是多么精练的动作呀!

      这次晤谈的内容,因为松田师兄提出应以年青人容易了解的为范围,于是决定介绍一些有关发劲的基本常识。然而在谈话进展中,越谈越涉及专门性的东西,这对于正在修练中的我,真是一项大收获。同时也一定对日本修练中国功夫的同志之士们,有所助益。
壹、什么是劲?  
     在日本很少用劲字,是个比较陌生的字眼儿。但是在中国则时常用劲字;有时和力字同义。譬如说「用点力吧」!也可以说成「用点劲吧」!「用力」、「用劲」,在日常生活中是同义的。但在武术用语中,力与劲是全然不同的。力是自然的,是先天本有的;而劲是人为的,是后天学习的。力是未经武术训练的;劲是必经武术训练的。力是可持续的,也就是可以继续不断地使用一段时间;劲则是瞬间的。力所施加的范围较大;劲则较小,几乎集聚一点。力较具普遍性;劲则富于独自性与特殊性。力的速度较慢;劲则较快。至于杀伤、摧毁的能力,力较小;劲较大。力是用来推动对方、或支撑自己的;劲则是一径向目标穿刺、浸透似地投射过去。


贰、缠丝劲才是真正的功夫劲!
      上面已经概括的区别了力与劲的不同,而所谓的劲,也有若干的种类,修习功夫时,要从那种劲入门呢?分述于后:      若欲一言以蔽之,则「功夫的劲就是缠丝劲」。学习功夫的人,首先应该体认:功夫之劲,实以缠丝为根基。如说中国武术中的劲就是缠丝劲,也不为过。缠丝劲的运动是一种画弧、画圈的圆形运动,连续而不断。无开始,亦无终点。往也是复,复也是往。这就是所谓缠丝劲的特征。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男耕女织」。意思是:男的耕耘,女的织布。而养蚕结茧,由茧抽丝,是每个人自小孩的时光起,每天都看惯的生活技能。这项取丝的缠绕动作,中国人称为缠丝。于是,就以这人人易知易见的缠丝动作,来称呼功夫的劲──缠丝劲。      下面,我们先谈一些基本的原理:例如我放一个目标在这里用拳去打击,则从出拳之处,到目标的距离愈大,其威力必亦愈大,这是因为其工作的距离愈大,加速度也可以愈大的缘故。第二,如我们向目标用掌往下劈,单用手掌部位,用肘部以上部位,用肩以上部位,及运用腰部以上全体之时,何者最有威力?则当然半径愈大的威力亦愈大。换言之:劈掌时下劈的距离愈长,劲也就愈大。


      如果我们用手当作劲道投射器,则在我们的身体上,能产生最长做工距离的动作发起点,应该是腿。

在此再检讨一下:

      自「A」及「B」两点,分别向「C」划线,在同一距离7.5公分间,A向C划直线,则是最短的距离。自B划回旋线到C点,其线长立刻增为15公分、或更长。依此原理,把螺旋形线套入我们身体的动作时,其发劲的距离也就增长,而威力亦随之增大。换言之:最合理想的发劲动作,就是我们身体任何部分于运行时皆应进行旋转。而这,也就是功夫上所称的缠丝劲。

参、「缠丝劲」何以是最高的劲?
      现在让我们谈一谈,为何缠丝劲是最重要、最高、最好的劲?这因为缠丝劲具有下列诸优点:第一,上面已述,因可增长距离,所以威力无比。又因为较易加速,故能产生速度的变化。      第二,方向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这就是所谓力的诱导、及方位运用的长处。其他类型的劲力,在防御时大多是设法闪开、或挡掉攻击。而缠丝劲不但能避开攻击,更能不必间隔、或中止前一防御动作而即从事反击。这时的劲,根本不致于变弱,还能自然地、很容易地变化。而一般直进而单一的劲,则常发生方向转换的困难。勉强行之,则劲力减小,亦不自然,变成僵硬的动作。      第三,缠丝劲的用途是多方面的、多目标的,也就是最富于变化的。      第四,由杀伤力来说,因为旋转的动作,所以穿透力强,如来福枪弹道。      第五,劲道有阶段程度之别,训练可以循序渐进。      第六,可自由自在的控制、及调节由发起至对象的距离。我们和敌人战斗之时,与打击静态标的物,是全然不同的。对方始终不停地在变换着,我们测好距离想攻击,对方瞬间又变化了。有时接近,也有时突然远离。因此;在打击变化不停的对象时,缠丝劲是很适合的,因为它可以因应情况以发拳,而仍不破坏初期的动作意图、或成为不自然无效果的结束动作。      第七,这劲完全可由训练获得。无体格上的限制,亦无性别的限制。具有无限范围,任人自由发挥,愈接受训练,则其劲亦愈发强劲。      第八,一旦达到了某个程度就不容易因时间长久而自然消失。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消退,但不至于到了某一年岁后就完全消失,不能操作。


肆、学习缠丝劲时,何以不能参用其他的劲?
      下面我们谈一谈,实际学习缠丝劲时,应注意的事项及概念问题。首先,人的动作有生来就会的自然动作,与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学习动作。前者为先天的,如哭泣、吃奶、排泄、挥手、踢脚、嘻笑、嚷叫等等,都是婴儿本能的行为。那么学习动作是指什么呢?      在生活方面,则有用餐,刷牙、洗脸等等。在运动方面,如掷球、挥棒等等。在工作方面,则有司机的开车技术,打字员打字的技术,理发师用剪刀的技术等等。      在艺术方面:如拉胡琴、弹钢琴等等。当然,从武术训练而来的也有。如东洋的武术动作,西洋的武术动作。这些全都是后天学习的动作。对于这些由先天自然的动作,加上后天学习形成的动作,我们称之为既有的动作。换言之,也就是所谓的习惯。而这些既有的动作习惯在学习功夫时,我们是不需要的。因为,这些既有的习惯动作,会带给功夫学习者坏的影响,而并无助益。      因此,学习缠丝劲时,实有必要回到如婴儿时期的状态,重新学习纯净的功夫动作。只有功夫的动作,才是必要的,其他全然不必。当我们开始学习功夫时,这些既有的习惯动作,是否能够忘记、丢弃?常常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能够忘记,学习功夫是很单纯的一件事。所学习的动作也最精粹。如果无法忘记既有动作,则只能学到不纯粹的、不完全的动作。我们真个以回到婴儿期的方式来学习功夫,也常会产生一些疑问。      第一:「为何力量逐渐消退呢」?「学习前,我的拳非常有力,学习功夫已经有三、四个月了,力量为何反而消退呢」?要知道现阶段是在抛弃既有动作,而开始学习功夫,也就是所谓的「换劲」。旧的已去,新的尚未练成,当然会觉得软弱无力。但是,如此逐步练去,则在将来,其发劲的能力,必然是成就卓越的。      第二:和其他武术的比较,譬如有两位青年人,他 ​​们的体格、体力等等条件都一样。A君自18岁开始学习空手道,B君学了功夫。不到半年,A君力量增强,脚踢得很高,拳也打得有力气。但B君反而力量逐渐的消退,真是怪事!其原因,已如上述之第一问题,而值得考虑的是:年轻时谁是谁非,未易论断。到了三、四十岁时,A君随着年岁的增长,到达了体力的极限。拳、脚的力量不免消退。另一方面,B君则逐步前进,比较不受年龄的影响,功力继续在不断地增进着。      第三:这问题和前二者有连带关系,就是时间上头的计较。如果想要练成相当水准的功夫,可能需要学习其他武术的两、三倍的时间。这是因为我们必须先返回婴儿时期,而从头学习,重新做人,再度出发的缘故。功夫,是无法速成的。
伍、无法返回婴儿状态的情形与缺点!  
    下面介绍无法返回婴儿情形的三个状态、及其缺点:第一:修习东、西洋武术的程度已深,无法脱离,也就是无法抛弃已习得的技术和力量。如此,则无法发挥纯正功夫的劲道──缠丝劲。如果想以既学的武术为基本,从而修练成纯正的缠丝劲,实不可能。在精细的高级动作上,必定将受阻挠,境界有限。      第二:无法忘却既有的习惯动作,想把它运用在功夫上的问题。譬如,从前我们「武坛」有一位做木工的学生,他所有的用力动作,都习惯性地太过往下使力。比如,在练习螳螂拳法中的「蹦步拳」时,不用力的话,他做得很准确。一旦用力,则所有的动作都太往下方操作。如欲改正其角度,则他又无法用得上力,无法发挥了。这就是在接受功夫训练时,无法忘却工作上的习惯动作的例子,而使得一个功夫的学习者,无法进步。      第三:功夫再加上他种功夫的不良形态。中国各门各派的功夫,都有他们的特色。如果彻底修完某种、或某派的功夫之后,再学习他种功夫,是无碍的。但在修习中途,改练或参练其他功夫的话,就一定会妨碍,并影响将来的进步。譬如:太极拳与螳螂拳的动作、用法、发劲,都不一样,其风格也很不相同。      因此,如果同时修练两种拳法时,必然互相干扰,落个不尽完好的结果,而无法 ​​练成纯正的功夫。我们喜爱功夫,就应该及早察觉自己的缺点,有否上述诸种情形,尽快返回婴儿期,努力的去修练。如是,才能有光辉的进步,与远大的将来。无疑的,这是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历史中实践体验得来的宝贵经验。我们再三强调:必须返回到婴儿状态来学习。而学习时,只宜使用一种方法来练习用劲──也就是缠丝劲。这就有如在学校上课的黑板上,我们想要写字。如果上节授课后留在板上的字体没有擦清爽,则我们写上去的字,就无法清晰看懂,其道理是一样的。      那么,先天自然的动作,加上功夫的训练时,这种功夫是否就是纯正的呢!?结论是纯正的。为什么?说明如后:人的先天自然动作,是全身一致的。正如中国功夫中所说:「一动无有不动」。就是一旦身体做动作时,自始至终,全身都在动的意思。相反的,后天的学习动作,是身体各部,分别独立地动;一动只有一处在动。我们看见婴儿如何去挥动手臂,在高兴的时候,他们连带着全身地挥手。小孩在吃饭时,是将全身靠近要想吃的东西来吃的。大人则不同,大人只动用手指、手腕来拿筷子,及移动些许手臂,大致上只用肩前部位,就可以吃上饭了。是故,全身一致的婴儿动作,是有助于修习缠丝劲的,问题是在如何除去后天习得的分离动


陆、没有学到缠丝劲,便没有学到中国功夫!
      学习功夫有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发劲的方法,另一个是攻防的技术。这两个问题并非各自独立,而是互相影响,不可分离的东西。如发劲的方法准确,出拳有力,但若不知道攻防技术,不论用上如何强大的劲,也无法击倒对手。相反地,只知道攻防技术,而不知发劲的方法时,则不论打到对方几十次、几百次,而无法 ​​把对方打倒,同样是没有意义的。两者在学习中必须亦步亦趋,相互扶持,一同前进。中国功夫之所以有很多圆弧形的动作,在技术上来说其原因为:受发劲方法的影响。也就是受缠丝劲的影响,我们试去看太极拳及八卦掌就知道了。      此地,试以枪法来作一说明吧。在这世界上,不但中国有枪,外国也有很多种枪。如非洲、马赛族投掷用的枪。欧洲、日本也都有戳刺作战用的枪。但在中国功夫的观点来说,他们用的,不是枪了。因为我们从技术上、及用劲的方法来分析的话,虽然他们的兵器是枪,但事实上,用的技与劲则接近棍法。如果枪法中少有划圈划弧的动作,也就是缠丝劲。这在中国功夫的分类标准来说,已经不算是良好的枪法了。

      中国武术中为何「枪为百兵之王」呢?那也是因为圈──缠丝劲的原故。当然其他中国兵器也有圈的动作,但没有像枪法这么重视。由此一例观之,动作中若没有缠丝劲的动作,可以说那就不是中国功夫,因为这乃是中国功夫的灵魂所在。就如同你如果想成为中国人,无论你外观改变多大,若无中国人的气概、及灵魂的话,那是无法改变成功为中国人的。
柒、发劲的种类与方法
       因为知识有限,我无法一一列举各门各派的发劲方法,总括言之,各门各派皆有他的特征、重点、长处,我们无法断言哪一派好,哪一派不好。常被使用的「劲」则无非是:第一:「冲劲」是使用在冲捶动作上的。第二:「揣劲」,是向下方发劲的动作。第三:「攒劲」,是向上顶击的动作。第四:「弹劲」,是弹动的劲。第五:「甩劲」:是挥出或扬起的动作。第六:「抖劲」,是抖动的动作。第七:「劈劲」,是切砍的动作等等。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发劲动作。此外,虽然发劲,而动作并不明显的,如太极拳的「掤劲」、摔角的「吸劲」,在外观上很难知道。若去接触的话,就很容易察觉。


捌、依劲的方向,距离不同而分类
      下面来谈一谈依劲的方向、及距离来区分劲别,则概括言之:「直劲」、「横劲」、「斜劲」是方向的不同。「长劲」、「中劲」、「短劲」是距离的分类。我们就以前面提过的「冲劲」来说明吧。首先是方向问题:在「冲劲」中的冲捶动作,是向正面击出的,如太极拳的「掩手捶」。「横劲」则正如字面上的意思,是向侧击出的,例如太极拳中的「肘底捶」。「斜劲」是正面与侧面之间的45度角,中国话常称之为「隅」,如太极拳的「指挡捶」。当然其他的角度也有,最基本的就是上述三种。同时,我们也顺便了解一下:改变「劲」的方向,是比较容易做的事情。
接下来,再谈距离的不同:在实际打斗中,不论和对象的间距如何,我们发出的劲,必须击中对象才行。否则,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因此,不管距离远近,我们希望都能够发劲,有效地完成动作的使命。当然,距离愈小,动作愈难施展。因此,我们要如何地练习,是一项重要的问题。


      在此,就拿「小八极拳」的一个动作──「托掌」,来说明:这动作的劲是「中劲」,相当不容易。如果一开始就用「中劲」来练习的话,得花费很久的光阴、与努力才会成功。如以「长劲」来开始,先经三数个月的「长劲」练习,使我们体会到动作的劲道,再缩小距离,继续操练下去;三数个月后,又缩小一些距离来练习。如此,就比较容易达到「中劲」的要求。
是知,发劲是一项基本训练,而练习时必定要先从「长劲」开始。同时我们要切记:「长劲」中,实含高级动作──「短劲」的要领。训练要按部就班,不应邋等,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玖、劲的程度:明、暗、化  
     下面我们谈到劲的「明」、「暗」、「化」,亦即「明劲」、「暗劲」、「化劲」三阶段。「明劲」是非常明确易见的劲,任何人都看得到的发劲动作。「暗劲」就很难辨别它的存在,不一定人人都看得清楚、看得懂、看得出来。「化劲」可以说完全无法看得出来。用中国话来说:「明劲」为「有形有象」,「暗劲」则其形象「似有似无」,「化劲」则更「无形无象」。      那么什么是「形」?什么是「象」?首先,在发劲的动作中,有构成准备的阶段;及使用、发挥的阶段。明言之:前者是蓄劲,后者才是发劲。      等到这些蓄劲、发劲的动作,慢慢提升其程度由明而暗,由暗而化时,一般人就无法看到它了。蓄,就是准备,构成;是「蓄劲如张弓」的意思。那么发,就是使用、发挥;是「发劲如放箭」的意思。      现在再具体地举「大八极拳」中的「偷心掌」来说:如果我来演示,我将很清楚、很明确的做出全部的动作过程。而后,如果再由刘云樵老师来表演的话,你们会奇怪:刘老师的每一个动作,似乎都觉得不太清楚。门外汉可能会说:「徐纪:你的八极拳胜过你的老师了呀!」


      这是因为我所做的动作,都很明确易见地在做着一些什么,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而刘老师的「大八极拳」,则并无明确的一蓄一发的动作,因为他老人家全部在用「化劲」哪!这点,在学习中的我们,必须留意:这乃是程度及造诣的不同。      最后,我们以劲的精神面作用为何?做为本文的结尾。劲不是力,而是力的提升、精炼。劲也不是姿势,而是动作。姿势是动作的准备基础、与完成状态,而动作是姿势与姿势间的过程。劲不是精神、或表情,也不是「美」。虽然劲可以有神情,可以是很美的。劲不是气,但它需要气。劲不是物体,但它必须依赖物体来完成。劲不是意,也不是意志力,但它需要意志的引领与集中。那么这种中国武术的训练在精神锻炼方面,有何作用呢?首先就要记得:缠丝劲有漫长而且伸展自如的优点,绝不短促。它又具备非常丰富的多样性、可能性;绝非是单一性的。它同时又非常沉着,而不慌乱,善于静待最佳机会的来临,而绝不过份强调自我单方的主张、与决心。但是,一旦找到机会时,就把握机会绝不懈怠。一旦认清目标,则坚决地持续再持续,绝不轻易放弃。因此,接受这种劲道训练的人士,必会影响他们的性格、人生的态度、做事做人的方法等等。上面几项缠丝劲的性格,正也就是中国人的特有性格。这也说明了为何中国人发明了功夫,而不是美国人,其理在此。也就是中国人的特有性格才创造了这种性格的劲。这不只限于武术,他如哲学、艺术、文学也是一样的。

    反过来说:中国人因为具有此种个性,才能够充分利用缠丝劲的长处。因此,我要给予想学中国功夫的人士,尤其是阅读此一小文的外国同道诸君一个忠告:学习功夫,除苦练外,必须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民族的特性。中国的哲学、历史、人生观,甚至中国语言,这样才能有学好中国功夫的希望。




[groupid=185]談詩論武[/groupid]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