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杨式太极拳的三种境界 [打印本页]

作者: awagink    时间: 2015-5-1 11:03
标题: 杨式太极拳的三种境界
一代太极拳名师徐震先生曾提出太极拳修炼的三种境界:合度、精妙、圆融。习练太极拳由初学而至合度,至精妙、圆融,应是步步进,每步都有具体要求。
合度
合度,就是合于法度。在恭敬、虚静状态下,身体各部位在静态和动态技法中的方圆规矩就是“法度”,使之到位便是“合”。
合度先要“敬”及“虚静”。
“敬”乃武德中第一要义,即尊敬、崇敬、敬仰、恭敬。“敬”也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我们对杨式太极拳要完全信任,有必成的信念,以敬仰的心态求得虔诚和潜心,唯虔诚和潜心才能完成习拳的全过程,三心二意,好高骛远,不忠实于门派,对杨家拳怀疑不敬,这些都是永远不可能进入神圣殿堂的。也只有敬才能使人步入虚静的境界,了察身体内部与大自然活动的和谐。
“虚静”。太极拳形神兼备,性命双修,是在一种澄静的状态下完成的。入静,是练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练功方法。静由心静到体静,是一个自我修养和提炼心性的过程。
心静,太极拳“以静制动”,首先要制自己的心动。道家说“以虚静为本”,“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就是收心,就是一念不起,做到无视无听,无思无想,无欲无念,使自己的思想意识真正处于一种物我两忘,达到“致虚极,守静驾”的境界。
太极拳真正的静,是体静心闲,至虚中生神,至虚中生气。我们练拳应心平气和,沉淀杂念,凝神调息,勿助勿忘,持平守中。祖师张三丰对“持平守中”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太极道诀》132页),这就是静定。
静定达到一定程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以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
虚静对于拳术来说,就是始终要保持“松静”,让大脑中枢神经“静”下来,然后放松周身肌肉、关节,做到心静体松,“用意不用力”。在虚静的状态下,不是一片空茫,而是专心致志,用心打拳,从而体察拳术攻防之道的奥妙,洞悉这门体现天地自然法则的学问,最终达到舍己从人、唯道适从、应感而发、阶及神明。
如果我们每临上场打拳,能够“平心静气,毕恭毕敬,能敬能静,自葆虚灵,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古拳论阐释续编》148页),那么可以这样说,我们开始踏入了杨式太极拳的殿堂。
合度也有具体要求:骨节舒、腱柔韧、肌调谐、肤宽敏、步谙虚实、置身稳、举措当、作止轻利、使力刚捷。统言之为外形和顺。
严格按照杨式太被拳的要领操作即可外形和顺。其中:方位面南(合天象,顺磁性)、提起精神(全身意在精神)、虚灵顶劲(后颈贴衣领,顶劲要虚灵)舌顶上腭(连通任督,润胃养人)、气沉丹田(细长静慢,下盘稳健)、含胸拔背(先松胸而后拔背)、松肩坠肘(手臂放长,保护两肋)、松腰实腹(动为车轴,松、沉、竖)、圆裆落胯(用沉劲带动全身旋转)、塌腕坐腕(虚实转换,手则阴阳)、手与肩平、胯与膝平(立身平正,架势工整)、尻道上提(提肛敛臀,与百会上下呼应)、尾闾中正(螺旋装,中定之关)、内外相合(形正气顺,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等十五个方面都是很关键的。
在含胸拔背上,通过经年练习,我认为首先是含胸,胸部肌肉放松,从膻中穴(人身气海)开胸顺气,使阴气沿任脉(人身之阴脉)下降,沉于丹田。而后拔背,使丹田之气徐徐通过会阴沿督脉(人身之阳脉)上升使气贴于脊,力发于背。含胸拔背之间有一个瞬间的时间差,使内气有充足的时间潜转降升。通过松拔往复不断地动作,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内气,完成太极拳纯任自然的绵绵不断的气象。在中医经络学说上叫做顺用阴阳,实现“阴阳变换”。
精妙
习练太极拳的第二种境界是“精妙”。形与气均能相合相顺,内机与外肌弛张相得,脏腑经络之间遂畅无滞,是为精妙。
举“通三关”为例。
太极拳将人体喻作一个小太极。运用太极内丹修炼的原理,围绕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达到气通三关,即要求内气通过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它包括整个脊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气通三关的路线是:膻中→丹田→尾闾→夹脊→玉枕→泥丸)这是锻炼任脉(会阴~承浆)、督脉(长强~水沟)、带脉(环腰一周)、冲脉(横骨~幽门)的重要方法。古代称打通小九天,可以起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开通闭塞的作用。此时全身主要的穴道均已打通,丹田气可随意识行走全身,这就是内功的最高境界。
这一段中医经络学说对常人来说确实很难,有玄化和无可为之嫌,让人望而却步。但是,无论是站桩、打坐,还是气功、太极,其内功最终以实现“通三关”为标志。对此,我们不可妄求,更不能着意追求,最好是道法自然,从自然中以无为而为之,以不求而得之。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在练拳时以心行气的这个“心”,即意识,最好贯注在七个主要玄关部位,即百会(虚灵顶劲)膻中(含胸拔背)、关元(气沉丹田)、会阴(尾闾中正)、劳宫(分左右,虚含气球按推)、涌泉(分左右,两足抓地)、命门(松腰顶腰),认真做好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如此自然做下去,有事半功倍之效果,久而久之,全身就有舒服融和的感觉。
这样精妙的境界是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持久地坚定地习练中得来的。
不强用力,以心行气。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
步如猫行,上下相随。步则左右,两腿宜分虚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贵在贯注。起落犹似猫行,使实步沉稳,虚步轻灵。
呼吸自然,一线串成。以心行气,深长自然;动作连贯,形成整体。
变换在腰,气行四肢。身则高下,不偏不倚,腰脊带动,圆转自如,气走井穴,劲贯四梢。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太极拳所谓“腰”,是指包括人体躯干肋下胯上的部位,肾俞、命门、气海这些统摄精气,决定性命的要穴都在这里。所以,“松腰”、“转两跨”、“顶命门”,使人体脊椎的S形曲线在自然状态下得到适当的弹性开合,能使肾壮。所以拳论强调“命意源头在腰隙”。
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虚实乃太极拳第一要义。要“半”不要“偏”(重心不超过两腿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虚腿与实腿负全身重量约三七开);要“沉”不要“重”,能沉方能稳;要“轻”不要“浮”,身体在方圆之内要轻灵而有着落。每举手投足则前后相寓,上下相寓,左右相寓。
手眼相随,含而不露。眼观八方,庄严而灵动,威武而不呆滞,做到神不外驰,意不外露,不到攻防的瞬间,目光决不外泄。忌惺忪无光,忌精光怒目。
上下对拉,八面支撑。躯干松拔,两臂松拔,两腿松拔,前行凸命门,后坐脚掌撑,小腿垂直立木,后腿曲蓄蹬劲。松拔对拉贯穿于全过程。
劲如抽丝,柔中求刚。抽丝劲和松沉劲是习练杨式太极拳追求的劲力。抽丝劲在于身体转动中的运化和平行的如抽丝般的吸引力,它的形成是意识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练习时,要求身体沉稳、肢体柔软、意念深长、动作连贯,使力量绵绵不绝(《杨式太极拳教程》第5页)。平稳过渡无起伏,内意均匀有节奏。
圆融
人身最大之宾主,乃指“内气”为主宰,“外形”为宾辅。内气与外形匹配,合一而用,犹如宾主相交相和,瞬息之间不可离异。我们在日积月累中“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滴水穿石,点石成金,做到“合度”而“精妙”,进而“忘气”“意适”“心定”“神虚”,可谓达于圆融矣。圆融是习练太极拳的高层次境界。
忘气。练气化神。“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意适。“意气君来骨肉臣”,“屈伸开合听自由”。
心定。“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神定气闲。
神虚。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练神还虚,练虚合道,使“身体如在水中行,如临深渊履薄冰,精神合注神内敛,妙趣环生味无穷”。此乃虚静而神凝之境界。形与意,从有而归之于无。虽动犹静,轻灵之极,意、气、力自然结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杨式太极拳真传》155页)
我在多年的习练太极拳实践中,目前还在“合度”中徘徊,更谈不上“精妙”和“圆融”,但我能够感受到拳路运行中身体发生的一种气感,导致手掌热,脚底热和腹中热,浑身舒适。长期锻炼下来,强身健体自不待说,人的气质和心态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细究下来,与身体的经络通畅不无关系。
归结太极拳修炼三境界中的诸多要点,最重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恒专不骄”。赵斌先师出于对杨式太极拳的“敬”,生前给人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拳学遗产,其中的“恒专不骄”,我一生奉为圭臬。这四个字唯“不骄”(虚怀若谷,众人皆为我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若大树之根,“恒”(拳不离手不懒散)为主干,才有可能“专”(合度、精妙、圓融)而开花结果。对我们杨式太极拳习练者来说,“恒专不骄”永远不会过时,它的生命之树常青。
作者: 鐵冰心    时间: 2015-5-1 11:25
我也学过、但现在只会「廿四式」...一种境界也沒有...只记住绵绵不绝就算了...

作者: awagink    时间: 2015-5-1 14:21
鐵冰心 发表于 2015-5-1 11:25
我也学过、但现在只会「廿四式」...一种境界也沒有...只记住绵绵不绝就算了...
...

从绵绵不绝开始,慢慢体悟。
作者: 鐵冰心    时间: 2015-5-1 16:29
也不知道当今有沒有大师达到这等「境界」...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