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韩起《八极拳的“逆思维”格斗训练》系列全文连载版5
[打印本页]
作者:
aaa
时间:
2014-10-22 17:49
标题:
韩起《八极拳的“逆思维”格斗训练》系列全文连载版5
八极拳的“逆思维”格斗训练(续四)
不能打人的练法就是错的
去年,有一位家在沧州的小伙子给我写来一封信,小伙子在信里说:“他跟随孟村八极拳师×老先生习练传统八极拳——习练多年收效甚微。”小伙子十分苦闷,他问我:“练习多年不能实战运用——是为什么?”
“练了不能打”——向我抛出这个问题的人很多,一般我都告诉他们:“你的训练方法不对。”
武术是“唯效果论”,以训练效果来评判方法的好坏,练了能打人的,就是好方法。“习练多年”不能打人只会挨揍的,就是坏方法。
平时有人跟我谈拳,我也只看他的训练方法,他老师名气大、他老师实力强、他老师说拳论理美妙动听——这些我都不理会。老师是教人“怎么练”功夫的,他是好老师还是孬老师,看他的训练方法足已。比如你学八极拳,练“撑捶”、“顶肘”什么的,你老师不能只教会你怎么摆架子、怎么发力就完了,发力仅是练习的一项,是“训练方法”的一角,而从头到尾的训练方法,是教你如何走完“从学习动作到使用动作”这个过程,其过程包括怎么练(训练程序)和练什么(训练内容)。
就我接触过的八极拳(大成、形意、八卦等)爱好者,不光“顶肘”(崩拳),包括任何一个拳式,他们都没有进入过“从学习到使用”这个大系统。
我跟大家说,好老师,就是对你打开“大系统”之门的那个人,好老师做的,就是指导你一步步完成“从学习到使用”的所有环节。这些环节光说是不行的,每一环都必须执行到训练中。武术的一大不传之秘,即是这条环节之链。你经历了这条环环相扣的链条,你就练了武术,你就能打人;你没经历过——只学了发力(包括步法、身法等),你等于一直在武术的大门口打转转儿,没走进去。
没练出格斗功夫的人,差不多都是没经过正确方法练习的人,很多人因为不曾见过这套方法,他们往往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他们以为怎么练发力、步法,如何“提肛吊顶、沉肩坠肘”纠正细节,就是练武术的方法。
没经历过“方法链条”的人,当然不会动手,因为你没练过动手嘛。
“大路货”是僵尸裹着“传统”名牌
练了能打人的方法就是对的,练了不能打人的方法就是错的。我这种“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的分辨法,在某些人看来,可能有简单、粗暴之嫌。简单兴许简单点,粗暴未必。如果你想分辨我的分辨法是否有道理,咱们坐下来探讨一下“武术是什么”的问题。
咱们这个世界,当某件事引起困惑时,人们往往要回到“它是什么”的思索上,譬如有人失恋了,于是哭着喊着问“爱情是什么?”;有人写了本书,像小说又类似散文,于是引出“小说是什么”的争吵,还有更深奥的,诸如“生活是什么”、“人是什么”——连“我们自己是谁”大家都发晕搞不明白了,我问一句“武术是什么”岂不顺理成章?
我认为:武术就是搏击术。能打的武术是武术,不能打的东西,不管它看上去多么像武术,它也不叫武术。
有人把武术吹得贼高,又是五行八卦,又是释道兵医,还什么修身养性、追求人生大境界。我说,武术有文化的高层次是好,但少了“高层次”,武术也能活着,武术只要能搏击,武术就能直着腰说话。
有人认为搏击是低层次、是小道。他们以为有了文化的“高层次”,武术才叫武术。我说,这话说反了,武术是先有搏击,后有所谓的高层次。把搏击和“高层次”比,搏击是爷爷、是根,“高层次”是孙子、是叶。“高层次”离开搏击就只剩个空壳。
很多人的武术就死了搏击的根,只剩下几片“传统”的树叶在那招摇——活像死人身上裹着华丽的衣裳。正常情况下,僵尸裹一身名牌在街上逛,该吓得大家吱哇乱叫才对,多恐怖呀。无奈在武林,传统的牌子根深蒂固,兼之人们不知道传统武术分技击练法和大路货的流行练法两种,给了大路货练法一个借尸还魂的空子,他们高音喇叭里叫卖的其实只是“传统”的名子,名下没有真东西,他们的“传统”全靠拳论和掌故撑门面,那些文字除了糊弄人,没有别的功效。
因为流行的大路货迷惑性很强,我才给大家推荐“不能打的练法就是错的”,我只能把判断方法直白到“小葱拌豆腐”的程度,假如我把话讲复杂一点,大路货就会有机可乘,拿拳论和掌故朝我反扑,文字谁能打得过?所以咱们还是实战说话。
也许有人问:“是否有这样的武术,虽然练了不能打,它的方法还可以,是对的?”
“没有!”——我告诉你。凡方法正确的武术,你练了肯定能打人——除非你身体太单薄,胆量和心理素质跌到正常限度以下,否则练了就能打。当然,有好身体、好心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练不出功夫,再好的方法,搁懒人手里也糟践了。
每天练一个半小时足以打人
我手下有几个小伙子,来我这之前,他们在武术道上摸爬了十年上下,可一试手,连最基本的出拳进步都做不出来,别人拳头一打过来就发慌。他们说:没学过这些东西。他们一直按那种“貌似传统的方法”练,结果十年下来,只落得两手空空,除了练法有误,他们还有其它的原因吗?
有人跟我说:“我一天练一个半小时,是不是练的太少,才出不来功夫?” 很多爱好者都这么疑惑自己,他们的疑惑来自老师的指责,老脑筋的人动不动就说学生“练得少”,他们总希望小辈人每天花三个小时练功,他们也不想想,这事现实不现实?小青年们都是有工作的,白天在单位累一天,结了婚的人下班还要忙活老婆孩子,他们别说练仨小时,晚上拿出一、两个小时练功,就得说是能坚持的,属于铁杆爱好者。
即使不考虑大家有没有时间,单从训练时间的长短论,每天练一个半小时,难道就学不会动手吗?
“肯定能学会!”尽管每天一个半小时不容易练成高手,对付两个流氓歹徒还是绰绰有余。就如同踢足球,每天一个半小时成不了职业球员,但跟没练过的人踢,脚下明显游刃有余,显得训练有素。足球、拳击、摔跤——任何运动项目练一个半小时都比没练过的人高明,武术为什么不行?武术有什么希奇的?难道非得难死大家、让大家都练不出来才显得档次高?去年天津《城市快报》的记者采访我,当记者问到武术训练的时间与效果时,我说:“以每天一个半小时的训练计算,可望在一年后,获得抗击一至三名歹徒的能力”(见2005年5月14日《城市快报》第八版)。
真正的武术,不管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是一年学会打人。老辈人说:“形意一年打死人。”这才是传统的形意拳。
一年打人,大家都清楚,传统里的大路货练法做不到。
假如只许你做一项训练,你练什么?
要想每天练一个半小时、一年打人,离开合理的方法肯定失败。
合理的方法先搞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重要的,还有训练内容的安排问题。
那么练武术,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曾对很多人提出过,我问他们:“假如只许你做一项训练——仅仅练一项,你练什么?”
有很多人被我问愣了,答不上来。我的答案是:“打,对抗训练。”
我的答案对足球、游泳、拳击也适用,学踢球如果只准练一项,你就选择上场跟人踢。有人说,不练技术,只能是瞎踢,永远成不了高手。你说的没错,但是,这唯一的一项练习,你要是送给了技术或者身体素质(不对抗),那么,别说高手,庸手你也成不了。学游泳的人,在岸上把技术练得再精,下水还得淹死。
最早说出“久练不如惯打”的那个人,绝对是把武术看透了的大师——他回答了在无数武术疑难中排在第一的疑难。此人之高明,已不是简单的“一针见血、卓识远见”所能概括。
很多人把时间投到对拳架、劲力的细节纠正上,什么“收臀竖项、沉肩坠肘、抻筋拔骨”、什么“左右均衡、前后相争、进步如钻、手脚齐到——”我告诉你,你发力再活整,技法再精熟,步法、身法再快速美妙——哪怕都赶上大师了,只要你的功夫是在空练的状态下练出来的,就只能算入门水平,一点用没有,练二十年也抗不住一个惯打的,不信你就去试试。
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人可以在实战中学会格斗,但无法从技术中学会格斗。
由这句“概括”继续引申:实战对抗不但是武术训练最重要的一项,而且是考核训练的唯一标准。武术是“唯效果论”嘛。
因为提到了“考核标准”,我顺便说一句,古传拳论、拳歌、拳理,不能视为考核训练的标准。
各家各派留下的文字,不是前辈拳家的练功体会,就是对拳术境界的美好憧憬,甚至是自我陶醉的文字游戏。大师的经验只适用大师本人,天才的阶梯放在普通人脚下,通向的地方往往是地狱。有一句古希腊谚语说得非常到位“别人的美酒佳肴,可能是你的穿肠毒药。”对“拳术境界的憧憬”更好理解,前辈大师都仅视为“天上云” 、都没达到的境界,咱们普通人,干嘛跟那个境界较劲?理智一点吧,哪怕你有志上天摘云,也得从庸手练起,一步步来。什么是文字游戏不多讲了,你看一眼
太极拳
论,再对照太极拳已沦为健身拳的事实,你也就明白什么叫自己哄自己玩了。
就是说,当拳论与实战发生冲突时,大家该放弃的是拳论,而不是实战——实战永远是对的。
——讲完了“只准练一项、该练什么”之后,我再提个问题:假如允许你练两项,即在对抗之外再让你选一项训练,你选择什么?
这话的意思是,练武术,第二重要的是什么?大家先想一想,我们以后再谈。
练武术——第二重要的是什么?
在上一篇文章的结尾,我向大家提了个小问题:练武术,第二重要的是什么?
如果说,“久练不如惯打”向我们昭示了“对抗当属武术第一重要”的训练,那么,“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拳谚,则是用恫吓的方式告诉我们,练功夫非常重要,谁对待功夫稀松二五眼,谁一辈子就白练。一场空,多么可怕。
我非常重视练功夫,我把功夫排在武术训练第二重要的位置,我认为:假设只允许搞两项训练(不能练第三项),那么在“对抗”之外,就苦练功夫。
看了我这个“对抗第一,功夫第二”的排序,有人兴许大感惊讶:“技术呢?第二还不练技术,你要把技术排到哪?”
对不起,就我经历和看到的生死搏杀、武林试技、街头殴斗,大量的经验和事实告诉我,技术的确不如功夫重要。其实,“一胆、二力、三技巧”这句拳谚,也明白无误地指明了技术在整个武术训练中“老三”的位置——别怪我衷情拳谚,在我看来,拳谚总是比看似深奥的拳理拳论高明,拳谚往往一句话说到点子上,胜却拳理的洋洋洒洒无数,没办法。
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身体素质,用格斗泰斗赵道新的话说:“在拳术练习中,提高身体素质被称作‘练功夫’、‘增长功力’。”
身体素质包括什么?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五项。考虑到多数人练武术,都是冲着搏击格斗来的,不为上擂台打比赛,故而,素质中的“耐力”可删掉不练(对抗也有提高耐力的功效),柔韧呢,少林派重视拉腿筋、下腰,八极、形意之类对腰腿的柔韧性要求不高,每次训练之前,活动个十几分钟热热身就够了。
这么一删减,只剩下力量、速度、灵敏三项。有人问:能不能再删?不,不能删了。力、速、敏三项全保留。当然,每天只能练一个半小时的人,在力、速、敏三项上,可以先突出力量(尤其是爆发力)和速度,大家凭经验知道,力量大、速度快的人,动手占优势。所谓“唯快不破”,所谓“一力降十会”(与此拳谚相对的那句“以巧破千斤”,纯数说梦话,看来拳谚也不是句句精妙)。
我把灵敏放在力量、速度之后,不表示灵敏不重要,有先有后罢了,说来,即便你不专门练灵敏,那第一重要的对抗训练,“搂草打兔子”顺便也把你的灵敏练了——同伴拳脚疾攻,逼着你做出快速的躲闪、堵截、反击。
反正,你要是能保证一个半小时的训练,你就力量、速度、灵敏全练;若是时间不够,先计力量、速度走,灵敏能练则练,没时间就算了,转天再安排。
练身体素质,最好集中时间上大量,别今儿练两下、明儿蹦三下。隔天练,练就一小时内全是素质,对爱好者来说是个聪明的选择,也符合运动科学,有利于肌肉恢复。
说到这,或许有人提醒我:功夫为什么要排在技术前面,你还没讲透呢?
谢谢您提醒我,下面,咱们接着聊这事。
一个小实验
要论证功夫比与技术重要,并不费劲,而且方法很多,下面我给大家推荐一个:
在刚入门的人里,选两个身体条件差不多的,一个按“功夫+对抗”的方式练,另一个采用“技术+对抗”。让他们俩各练一年,结果你会发现,尽管两个人都入了道,但“功夫+对抗”比“技术+对抗”,更能打。“技术型”在“功夫派”更快、更重、动作连续性更好的打击下,技术上的那点可怜优势,不是无从发挥、就是发挥不理想。
有必要强调的是,这个实验,只是为了证实“功夫比技术重要”,而不是说,技术可以放弃。训练没有只准许进行两项的,不管“功夫 + 对抗”、还是“技术 + 对抗”,都是我们做的假设,而且是为了推出“对抗 + 功夫 + 技术”的理想方式。
上述的实验表明:在功夫与技术之间,功夫是基础,技术不能脱离功夫单独发挥作用,缺乏功夫支撑的技术是无用的技术。
技术不如功夫重要,并不表示在训练中,非得把功夫练好了才能练技术,不是这样的,功夫与技术同步进行。甚至有时练功夫也是练技术,譬如八极拳“通天炮的左右连发”,当你空操或打拳靶或在对抗中熟悉技术时,你既是在练功夫(连续爆发能力)也是在熟悉技术。当然,这样的训练需要有一定的基础。
“内 壮” 不如“外壮”
就八极拳来说,谈练功夫,绕不开八极“小架”,因为在流行的观念里,认为八极“小架”是练功夫的。
“小架”能练出什么功夫呢?有人说是能练内壮,出内功。我在八极拳上耗了二十五年工夫,见过无数的前辈、小辈,就我个人体验和眼见的无数事实,内壮不如外壮,就是说,踢打沙袋、蹦高蹿远、铁牛耕地等等外功更容易出功夫,勤练外功的的人,比一心指望从“小架”里挖功夫的人,更力大敏捷见功夫,更能征惯战。
我说的是不是事实,大家睁眼看看便知,天下练“小架”的八极拳爱好者无数,可有谁“内”出了强劲的“壮”?空操、拆招不算,实战中的壮才算壮。
有人说:内壮是基础,我内壮完了就去外壮、练外功。
我说:用不着。提到基础,内壮和外壮之间,完全可以互为基础,既可以先内后外、也可以先外后内。
先内壮后外壮,只适合病秧子和身体弱的人。“小架”的健身效果非常好,练之身心舒泰,仿佛站桩,气感足,四肢感觉有力。
不过,练武术的人,还是身体健康的小伙子居多,他们的五脏六腑足够壮,用不着先内后外,一开始就可以练外功,练不坏身体。
对于想练格斗的健康小伙子来说,假如你每天只能练一个半小时,在内功与外功之间,你就放弃练内,选择外功,没有证据表明内功比外功高级,练外功练不死人,散打、拳击、摔跤、足球就只练外功,也没见把谁练死。何况,外功本身也壮内,譬如心肺功能的提高,难道不是内壮吗?
当然,练拳涉及一个养的问题——八极拳如此,所有拳派如此,拳击足球也莫不如此。养身的方法无穷尽,我以前在《武魂》上提的“柔练”八极是一种,中等强度的打“小架”也是一种,某种站桩内视又是一种,大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认选(养为内壮的一个方面)。
理想的练功夫,是“外壮 + 内壮”。就是说,假如排次序的话,第一等为“外壮 + 内壮”;第二等是练外壮;单纯的练内壮,只能排在最后。
“练内”高级在虚无缥缈处
练八极拳的人,其实都清楚八极拳有外功,奇怪的是,绝大多数的人视而不见,放弃了。
这就是个事儿了,既然“踢打沙袋”和“小架”都是练功夫,大家为什么非要选择后者呢?正常情况下,“踢打沙袋”和练“小架”的人,应该在人数上互有参差才对。
玄机在“小架”的所谓“练内”上,而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练内比练外高级,所以许多爱好者抱着“小架”热吻不放。
但是,练内怎么就高于练外了呢?说来,这事也是有原因的,比如,练外是练肌肉,而肌肉的威力大家都知道,是有限的;练内标榜练气、练神意,而气和神意,总给人功能无限的感觉(仅是感觉),这一点恰合人们梦想无限的根性。另外,练肌肉太实在,而实在,不管是功夫还是人的长相什么的,都显得平凡,不能对人构成勾魂摄魄的吸引力;气和神意却不然,气和神缥缈玄虚,看不见摸不着,神龙见首不见尾,就像外星人、复活节岛的石像、神农架的野人,强烈地勾着人们的腮帮子,神秘永远比实在勾人,越神秘的东西越能把人勾得五迷三道。再有,因为西方人热衷练肌肉,人们便认为练肌肉不象练武术,不叫武术练法。在迷信武术神话和玄虚拳理的人们心里,认为中国武术在训练和功效上高于西方搏技,在理论上,易理八卦五行又比运动科学高明, 易卦是高档次,科学是低档次——或曰:没档次。
如此,当外功与内功一起摆放在人们面前,“肌肉的、有限的、实在的、运动科学的、没档次的”外功,当然在勾引人上要输给“气神的、无限的、神秘的、易理八卦的、档次高的”内功了。
除上述之外,“练内”还有一大好处:特别照顾懒人。虽然练内也耗时间、也累人,但跟练外不是一种累人法,“练外”心跳一百几十下,气喘吁吁,尽搞无氧运动,神经的刺激强度也大。练内就轻松多了,心跳次数不过百,以有氧为主,练之气不长出、面不改色,即便是“小架”发力,啪啪的、咣咣的,很猛烈,也不过发一拳就顿步,刺激只在瞬间,过后就舒坦了。
有这么多好儿——不累人却换来“神秘无限高档次”的神功,大家当然要选择练内了,假如这事是真的,我也一头扎进内功里,踢打沙袋、蹦高蹿远什么的多累人。只不过呢,“不累人反练出超人般的神功”,这事听着怎么有点像买彩票——花两块钱梦想捧回千万大奖。
迷信内功的人,全都忽略了一点,内功的“气神无限神秘易理八卦高档次”,都是活在文字和唾沫里——即活在拳理拳论和武林掌故里,不是活在格斗事实里。拳理拳论和武林掌故不具有证据资格。
大家眼见的事实是,只练内功的人,一碰到外功强劲的人,就傻眼打哆嗦。
不愿再上当的人们,统计一下练内与练外的胜负比例,当会获得启发,内与外每碰撞一次,你在本子上划一道,统计它一百次,看练内与练外之间,到底谁胜出的次数多。
其实,你即使没做统计,只凭印象也能搞明白,是自己都没练出功夫的内功理论家忽悠人,还是大练外功的格斗派在拉你下泥坑?反正,理论家和格斗派,必有一个是坑害人的,让你练了不能打。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