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韩起答《精武》编者问(一) [打印本页] 作者: nasue 时间: 2014-10-18 15:44 标题: 韩起答《精武》编者问(一) 原载[FACE=Times New Roman]2007[/COLOR]年[FACE=Times New Roman]12[/FACE]期《精武》[/FACE][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FACE][B]《精武》编者按:[/B]韩起先生是津门八极拳名家吴秀峰的再传弟子,文武双全,侠肝义胆,是当今八极拳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深受本刊众多读者注意的资深作者之一。他写文章,可以说比我们读的还要快,一些众人不敢妄谈的存在于武术界的敏感话题,都被他用轻松的语言抖落出来,让人一接触便会有强大的吸引力,直觉地感到他讲的有道理。我想,这些掷地有声的“奇谈怪论”应该是从他对武术活生生的全部感受而来的。希望他不要有所顾忌而搁笔,而是最大限度地突破武术界人为的“套子”,进而抉破藩篱,别开新径,彻底打破一些“迷途羔羊”对有“性要求”,却无“性能力”之类的“神功绝技”的幻想,让更多的人认清传统武术的真面目。这样,他才能真正起到交替承接武术文化火把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不负读者和本刊对他“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多”的殷切期望。下面这些问答,韩起先生将带领我们从他专业的角度解读他对新旧武术文化递嬗之交时一些有益的摸索、反思及些微的牢骚。[/SIZE][/COLOR][B][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FACE][/B][B]问:吴秀峰在赵道新眼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大师?[/B][/COLOR]答:我能肯定的是,赵道新不会没听说过吴秀峰这个人。这么说是因为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里,天津有两个练武术的,在当地练武术的圈里是人人皆知的,一个是张占魁,再一个就是吴秀峰(没有第三个人享此大名)。这种情形即便今天也是如此,你不论走进天津哪一个公园,或是河边,只要是当地人练武术的圈子,你跟他们一提这两个人,尤其是吴秀峰(吴聋子),不论老少,近乎百分之百的人会对你说“知道”。[/COLOR]这样一个名声覆盖率近乎百分之百的吴秀峰,要说别人都知道而惟独赵道新没有听说过,那是不可能的。[/COLOR]我还能有所猜测的是,赵道新在内心里应该是很佩服吴秀峰的功夫的。如大家所知,赵道新一生追求实战,而吴秀峰的名声恰恰是靠实战打出来,由此推测,我们没有理由说赵道新不佩服吴秀峰的功夫。[/COLOR]至于吴赵二人是否相识,目前没有任何线索表明他们俩曾见过面。当然赵道新的文稿还有一多半不曾面世,在这部分我们没有见过的文稿里,是否会有涉及这件事及吴秀峰的文字,不得而知。[/COLOR]如果说赵道新是以“涤荡武林谎言,还原武术真相”而震撼武林的话。吴秀峰则以其不可思议的“名声成就”,令我们瞠目结舌,进而遥想他的武功程度和奇异人生。[/COLOR]我为什么这么评价吴秀峰呢?是因为当年([FACE=Times New Roman]1932[/COLOR]年)吴秀峰初到天津时,他自身的条件很差,除了有武功,其它方面类似于如今到大都市打工的乡村小伙子,他[FACE=Times New Roman]24[/FACE]岁,几乎不识字,不会任何谋生的手艺和技术,还有,与如今来城市找活干的乡村小伙子比,他有一个更不利的条件,他有生理缺陷,耳朵听力差。听力差,别人跟他说话就费劲,同时他对别人说话的嗓门就必然高,像喊叫似的。我们不必讳言,缺乏声调变化的、不够和气的大嗓门,即便在不怎么势力的城市人听来,也是不习惯的,何况那些势利眼呢?[/FACE]就是这样一个小伙子,在日后的岁月里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武林成就,比如:(一)、他可能是八极拳历史上追随者最多的拳家;(二)、他可能是上世纪一百年里天津武林追随者最多的武家;(三)、由于他(包括黄歧山、王学孟)的努力,使天津武林由形意拳一枝独秀而为形意、八极双峰并立;(四)、他在张占魁去世([FACE=Times New Roman]1939[/COLOR]年)后,逐渐跃升为天津声名最著的头牌武家,要知道,在那一百年里,天津有多少练武术的呵(赵道新[FACE=Times New Roman]1949[/FACE]年以前长期在上海,中年后厌倦武林,故不象吴秀峰那样广为武林所知)。[/FACE]把他的自身条件和他后来取得的成就对比一下,是不是很奇异?现在人们爱说“换位思考”这句话,老少爷们儿也可以跟吴秀峰换一下位,假设你是当年的吴秀峰,像个民工似的来到天津这座商业与世俗气味都十分浓厚的城市,你怎么干,才能取得吴秀峰那样的武林成就?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吧?但是有一点,对吴秀峰的武功,你别展开翅膀往“神功绝技”上胡思乱想。要知道,老辈的天津练家若佩服某个人的功夫,夸赞的话往往是“功夫好”、“能打”、“手快”、“力大”[FACE=Times New Roman]-------[/COLOR]没有往神功绝技上夸的,再好的功夫也把它视为凡人能练的功夫,而且很少描述详细的动手过程。这也许是天津人太实诚了吧,不愿瞎编。譬如我老师,他追随吴秀峰整整二十年,本人又很能打,他要是神吹他老师的功夫,大概能蒙到很多人吧。但我打十八、九岁跟随我老师到如今,就没听他用过“神功绝技”之类的词形容他老师,一次也没有。他讲吴秀峰动手,用的都是朴实的字眼,比如“那人一伸手,你师爷唰地缩身钻进去,一翻,那人出去了。”[/FACE]当然,像我上面提的吴秀峰有多少追随者、有多大名声之类,都是武术之外的世俗成就,赵道新会怎么看待这些,我猜不出来。[/COLOR]我能猜测的是,因为赵道新格外关注大师都传播了什么功夫?而吴秀峰呢,恰恰在这一点上给人以诟病,他教拳爱教套路,尤其他特别能编套路,譬如,他把“小架”由一趟扩编到十二趟。也因为轻易不教真东西,他在天津的徒弟虽然成百上千,能打的却极少,据我所知,只有李仲槐、田金钟、赵福江、陈福祥、王喜臣、刘寿昌、刘寿荣[FACE=Times New Roman]-------[/COLOR]等不多的人(二刘与吴秀峰是亲戚关系,没有师徒名分)。赵道新假若了解这一情形,恐怕会颇有微词吧。[/FACE][B]问:八极拳自成面目,独树一帜的奥妙何在?[/B][B][/B][/COLOR]答:谈八极拳的“面目”,首先要搞清,八极拳是有两张脸的,一张是“格斗的面目”,一张是“演练的面目”。不把这一前提确定下来,谈八极拳就是瞎谈。[/COLOR]当然,有人不认为八极拳有两张脸,他们认为八极拳就一种长相,演练的面目[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格斗的面目,这就是一些人的认识。不过呢,这个“[FACE=Times New Roman] = [/FACE]”成立不成立,不是由这些人或我或什么人说了算的,这要看格斗事实,只有当格斗中的八极拳和演练中的八极拳在形态上重合了,长相一样了,他划的这个“[FACE=Times New Roman] = [/FACE]”才成立。[/FACE]遗憾,很多练八极拳的人,不清楚八极拳打起来是什么样。他们没跟人动过手,又很少看到实战对抗,因为这个缘故,我举大家皆知的“武林大会”[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的实例。“武林大会”上的八极拳大家都看到了,请大家(包括外门人)说说,它跟大家熟悉的、那种演练的八极拳长得一样吗?是一张脸吗?[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譬如八极“单打”,“单打”被很多人认为是练技法的。技法,该是实战中能用的东西了(不然何以称技法呢?)。“单打”里有三十来个动作(各家动作数目有多有少,但大体相差不多),这么多的格斗动作,比之散打、泰国拳,堪称“技法库”了。我请大家把该“技法库”和“武林大会”对照一下,数一数,看有几个技法是能用到实战的?又有几个技法,其格斗面目[FACE=Times New Roman] = [/COLOR]演练面目?[/FACE]该“技法库”里很有一些名传遐迩的技法,比如:“攉打蹉踢”、“单仪顶(肘)”、“大缠”、“小缠”、“猛虎爬山”、“十字撑捶”、“马步撑掌”、“反提”“闭地肘”等等,它们被一些教拳者在“说手”中津津乐道地比划着。但在“武林大会”上怎么样呢?有谁“攉打蹉踢”了?有谁“单仪顶、大缠”了?又有谁“撑捶、撑掌、闭地肘”了?其实,还别说练的跟使的是不是一个模样,单就说能不能使用,“技法库”里的动作就没有一个能让选手使出来的(个别如‘挂塌’,有一点模糊的影子,但已跟演练差异很大)。[/COLOR]一个收藏有三十来个动作的“技法库”,竟然没有一个技法能供选手使出来,请大家评说评说,这样的技法(演练的技法),能说它跟格斗的技法是一回事呢?[/COLOR]就我本人来说,“武林大会”明摆在那,我是没法颠倒黑白,睁着眼睛说瞎话的。[/COLOR]演练面目[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FACE=Times New Roman] [/FACE]格斗面目的例子,还有著名的“金刚八式”(有人说,金刚八式不但是技法还是功法),金刚八式,如其名号,共有八个式子:撑捶、撑掌、通天炮、探马掌、降龙、伏虎、抱、圈手(各家动作略有差异,譬如有的包括劈山掌)。其实,说金刚八式的演练面目[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Times New Roman] [/FACE]格斗面目,还是高抬它了,因为在“武林大会”上,既没有人能使出撑捶、撑掌、通天炮,也没有人能使出降龙、伏虎、圈手。至于探马掌,因为涉及到戳面,被规则限制,我们不计。抱,有人能使出半个动作。劈山掌,偶尔有人能做出一、两次劈的动作,这种“劈”是否能勉强叫作劈山掌?大家随便吧。[/FACE]“武林大会”上的选手还是训练有素、精心挑选出来的好手,连他们都不能把实战技法打成跟演练一个样,普通的爱好者可想而知了。[/COLOR]至于有人说,像李书文、吴秀峰、霍殿阁这样的前辈大师,他们就能把八极拳打得“演练面目[FACE=Times New Roman] = [/COLOR]格斗面目”。谁这么认为,就应该拿出录象带一类的证据。别一说就提掌故,掌故不具有证据资格,这是常识。[/FACE]其实,退一步说,咱们就假设(别忘了,是假设)李书文、吴秀峰、霍殿阁能做到演练面目[FACE=Times New Roman] = [/COLOR]格斗面目,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一百年里总共得有多少练八极拳的?多得没数了吧,那么,一百年才出仨人、无数的人里才出仨人,还是假设的,对爱好者有什么意义?值得爱好者们死抱着这种“假设的八极境界”去模仿去追求吗?拿彩票打比方,你练成李书文、吴秀峰的可能性,比中大奖还要小很多。就一门拳术来说,把“假设中的理想境界”当成样板,实属脑子不正常。[/FACE]话题回到八极拳的“面目”上,如果大家还承认,代表八极拳“面目”的是格斗而非演练,那么我们就得进而承认,八极拳的“面目”跟形意拳、心意拳、八卦掌、梅花桩拳[FACE=Times New Roman]------[/COLOR]的“面目”,区别不象演练的那么大——“武林大会”大会为此证。[/FACE]当然,不同规则下的八极实战,会有不同的八极“面目”,譬如,大家都感觉“武林大会”跟散打比较,抱摔用的特别多。原因不复杂,就在“武林大会”不允许打脸、不戴拳套这两项规则上——手不许打脸,打胸又没什么效果,你说,两只手去干什么吧?可不就去摔呗。偏偏手上又没有拳套这层妨碍,空着的手抓人最方便,不象散打,隔着面包一样的拳套,想伸手抓也抓不住,所以更导致大家除了踢就去摔。[/COLOR]如果“武林大会”戴拳套、允许打脸,不难推测,比赛中拳打的比例要大大提升(只有允许打脸,才会诱使人更多地出拳。我们甚至可以粗略地说,不打脸,就不可能产生有实战价值的拳打动作),相应的,抱摔的比例会大大下降。如此,八极拳又会出现另一种“面目”。[/COLOR]再如果,换做街头抗暴,则八极拳又会呈现一种新的面目。譬如,在“武林大会”上只偶尔打出来一次的顶肘,就会以顶肘的一种变形——抱肘,出现在搏击中。歹徒拳头一打过来,你双手抱肘护脸下潜,紧接着一脚低腿侧踹,或下潜的同时钻进去,伸手掏他的裆或抱腿摔或[FACE=Times New Roman]------[/COLOR]这样的打法,一、玩的是对方水平比你差很多;二、玩的是“拳打不知”;三、玩一个“狠”字。这一种面目的八极拳,换到擂台上是不容易出现的。选手水平都差不多,打法又没有秘密,掏裆、踹膝盖又不允许使。[/FACE]但不管有多少种面目,这些都是实战的八极拳,代表着八极拳的真面目。[/COLOR]如果非要说,八极拳“自成”出哪些与其它拳术不同的“面目”、有什么独树一帜的东西,或者干脆说,有什么独特的风格。那么,创拳之初的情形,因为缺少足够可信的资料,我们已无法窥知了。我们能做的只是一些猜测。从打斗风格看,八极拳最初的一拨人,走的是贴身打的路子。大家不要小看这种战术选择,因为选择贴身打还是远距离打,会制约技术动作的取舍,比如八极拳演练中肘的动作比别家多(这一点,可视为实战动作留在演练里的遗迹),这是因为,你想贴身,首先要考虑怎么进身,不解决这一问题,贴身战术就是一句空话——你硬往前闯,对方一伸手拳头就打上你脸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有很多,像我前面提到的抱肘护脸,就是方法的一种。抬肘抱头把脸保护起来,是起一个钢盔、盾牌的作用,保护着自己往里钻。至于说这个肘连钻带顶,像顶肘那样,钻进去还要顶对方的胸,老实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使的,也不是碰任何一个对手都有效的。如果你老师说顶肘好使,人人都能使,他就应该让徒弟个个都能在实战中使出来。[/COLOR]但我要说,任何一种秘密武器,在人面前使的次数多了,流传开了,别人都明白它是怎么回事了,它起初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当然,有效性的降低需要一个时间过程)。[/COLOR]如此,一些在前辈手里屡战屡胜,为八极拳走红立下汗马功劳的自成面目的技法,随着别人认知的深入,它就面临一个从“有惊人效果”跌落到“一般有效”再到“不那么有效”的痛苦过程。[/COLOR]这个过程,就是风格逐渐淡化的过程。任何一家起初“自成面目”的拳术,在走进武林后,都免不掉要经历这个失去风格的痛苦过程。[/COLOR]当然,一门拳术的走红,包括它后来的“面目模糊”。原因很多,我只是举其一。[/COLOR][B]问:韩先生近年来撰文很少谈八极拳的技击真趣,只评论武术界的一些现象,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缘故,还是谨遵师训而保守?[/SIZE][/COLOR][/B]答:八极拳的技击真趣,说起来,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各种”八极拳的格斗面目。假如采用“武林大会”的规则,八极拳的技击真趣就是“武林大会”的那个样子;假如戴上拳套采用散打的规则,八极拳的技击真趣就是散打;戴拳套的对抗训练、街头抗暴的真打实杀,技法有可能丰富一些,有些个性特点,但也决不像拆招说手、掌故、拳论里表现得那样有真趣。其它拳种,不论内外家,皆是如此。[/COLOR]我想提醒大家,想认清武术的技击真趣,你可以到有限制的格斗里去体验,也可以到无限制的格斗里去体验,但就是不能通过拆招说手、掌故、拳论去认识,拆招说手、掌故、拳论里没有技击(尤其没有技击训练),连技击都没有,何谈技击真趣。[/COLOR]我经常接到武术爱好者打来的电话,有些人也问到技击真趣的问题,凡此,我都告诉他们,跟师兄弟或同道戴上拳套去打。想搞清武术的真面目,只有实战对抗这一种方法。其中有些人提到他老师的功夫,但他们举的例子,都是说手。[/COLOR]我以前说过,做学生的,很难评定自己老师的功夫,因为学生一般看不到老师打实战。给一个人武功打分的难度,你可以联想一下足球俱乐部招外援,俱乐部招外援是要通过试训,让他在队内打练习赛以评判其水平的,即便如此,仍然时常看走眼,招进个水货来。考察外援的人还是球队的主教练呢。连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大行家都有看走眼的时候,大家说,尚未练出功夫的普通爱好者,又怎么可能认清自己的老师是有功夫还是没功夫(功夫,指的是格斗能力),是身手凌厉还是身手一般。即便你看过老师打实战对抗,看的次数少,你仍然把握不了老师的实际水平。[/COLOR]做学生的,不好去跟老师较量以判断他的水平,吴秀峰当年就反感这种事。不过我认为,学生跟老师打没有什么了不起,跟不尊师不搭界,我的学生就经常跟我打。当然我只是中年人,倘若你老师已是老人了,你就不该犯浑(虽然对学生有意义的在于老师的训练方法,不在于老师武功的高低,但一个不能打的老师,是决不可能知悉真正的武术训练法的。培养出刘翔、王军霞的王牌教练孙海平、马俊仁,他们年轻时尽管不曾有辉煌的运动生涯,但孙、马二位毕竟当过运动员,是能跑的)。[/COLOR]不方便跟老师打,你就跟先你入门的师兄打。看那些“每天练一个多小时,每周练习不少于五次,持续训练一年以上”的师兄们,是多数能打、多数不能打还是根本就没有人能打。[/COLOR]练武术,说来说去,你练的是老师的训练方法。而考察其方法好坏的依据,不在老师的个人武功,要看他弟子的水平。他多数的弟子能打,证明他传授的训练方法是好的;他只有极个别的弟子能打,表明他教的方法不具有普遍性(弟子孝敬不够,不算);假如他的弟子没有一个能打的,不用说,他教的是无效的假方法。[/COLOR]训练方法与技击真面目的关系,用一句俗词说:互为表里。拳术在格斗中的模样是西瓜的外皮,训练方法是皮里面藏着的瓤。而瓤,从外面是看不见的。[/COLOR][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FACE]通信:天津市红桥区本溪路昌图道永进楼[FACE=Times New Roman]13[/COLOR]门[FACE=Times New Roman]201 [/FACE]邮政编码[FACE=Times New Roman]300131[/FACE][/FACE]作者: wanshi 时间: 2014-10-18 15:53
假如他的弟子没有一个能打的,不用说,他教的是无效的假方法作者: ooo 时间: 2014-10-18 15:58
好文章,可看见赵道信的文字风采.可惜没人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