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八极拳寻根记———转载马明达先生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gezhihua
时间:
2014-10-18 06:27
标题:
八极拳寻根记———转载马明达先生文章
八极拳古今谈之六
八极拳寻根记
――八极拳“规定套路”驳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八极拳在传播中逐步形成了几个大的传系和区域,在传承源渊和技术构成上也出现了某些差异。但是,吴钟的是八极拳在沧州地区的第一代传人,对此,除有个别不同说法外,差不多无论哪个传系都是同意的,至今没有出现大的分歧。
我始终认为,运动技术上的差异本不为怪,除去个别为了显示与众不同而任意添枝加叶、标新立异者外,其他诸如劲力的强弱、动作的大小,乃至基本套路结构上的出入之类,统应属于正常现象。就我所经见的海内外十多家八极拳出版物及场上演练者而言,我以为这方面的差异并不算大,而且近年来明显有彼此靠拢的势头。我想,这与越来越频繁的观摩交流有关,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有利于技术的融合提高,自然是好事。目前看来,分歧主要在传承问题上,在吴钟的师承关系以及他传播八极的地点上,还有关于吴钟本人的某些具体史事上。
原本这些问题并不是大家特别关心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不管谁,至少我自已就是这个态度。所以,尽管有人一直以吴钟后裔和“正宗八极”自居,又有人乐意去帮衬,去攀附,搞得沸沸扬扬,声名腾起。对之,我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意见,没有指出其中的不实和纰漏。武术也在市场化的今天,我不认为这是真正值得计较的事。
然而,1999年10月,官方制定的八极拳“竞赛规定套路”出台了。对八极拳而言,这是大事,当然会引起许多爱好者的关注。像我这样几十年来习惯了“国家规定”的人,自然要认真拜读一番。结果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学术质量很低的书,一本七拼八凑的粗糙产品。特别是在八极源流问题上,作者不但有抬高一家、贬抑别人的倾向,而且公然以“正宗”身份不负责任的信口雌黄。这本书暴露出的实际水平,是任何人只许稍加留意便可一目了然的,为什么就能堂而皇之的挂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审定”的金字招牌,就能取得“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的显赫资格,要天下的八极爱好者都得照此演练,不然你就不能参加官办的“竞赛”。这到底是何原因?武术主管部门为什要这样做?实在让人百思不解。
这本“钦定”的《八极拳》,主编是大名鼎鼎的前武术官员张山先生,以“主编”了许多低质书而闻名遐迩。主编以下还有个“执行主编”,便是一向有“孟村吴氏八极拳掌门人”之称的孟村县吴连枝先生。
举要来说,这本《八极拳》的第一章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主要内容与1993年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的那本《中国武术拳械
录》里的《八极拳》基本相同。《拳械录》的编纂班子里没有张山、吴连枝的名字,内容竟如此雷同,这当然就有个谁抄了谁的问题。以出版时间论,《拳械录》远在前面,自然后出者抄袭前者的可能性居多。这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也有个学术道德问题,我们姑且不去追究,希望张、吴二位主编对此能有个说明。
第二, 在八极拳源流问题上,“规定套路”提出了一系列或含糊不清或似是
而非的说法。其中一段写道:
“该拳发源于河北省沧县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城关镇)。据《沧县志》载:‘吴钟北方八极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孟村镇天方教人。’吴钟(忠)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卒于嘉庆七年(公元1712-1802年)。其籍贯有山东省海丰和河北庆云之说,民族有回、汉两种说法。”
这真是一段奇文!一段混乱不堪、自相矛盾的文字。
我想,凡是练八极的和注意到八极拳源流的读者,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吴连枝的祖父吴会清先生(1869-1958)在1936年编写的《吴氏开门八极拳谱》里,分明写着“我祖讳钟者,北方八极门拳之卓荦者也。”吴连枝也一再被中外人士称之为“吴钟嫡系”,由此才有了“孟村吴氏八极掌门人”的名号和影响。为什么如今居然连自已祖宗的籍贯、民族都一概说不清楚,竟会以成书于1933年的《沧县志》为依据,对吴钟的籍贯、族属都提出疑问呢?这实在是太过荒诞不经。籍贯上,因为古今政区沿革变化很大,庆云县1958年还属河北,其行政区归盐山县管;1961年恢复建制,以后划归山东。海丰县即今山东无棣县,县境与庆云县毗邻交错,多有变化。因此,如不肯去查阅地方志,又不肯翻翻地名辞典一类工具书,说不清楚亦可谅解。不能谅解也无从谅解的是,吴钟是回族,这是彰明昭著、绝无争议的事实,就连民国修《沧县志》上也清清楚楚写着“天方教人”,怎么自称吴钟后代的吴连枝反而对吴钟的族属信仰持说不清楚、莫棱两可的态度?
此外,说八极拳“发源于河北省沧县孟村镇”,这是自吴会清1936年编《开门八极拳谱》时就提出来的,现在流布甚广,几成定论。事际上这与史实不符,是有人有意识制造出来的,目的昭然,不用细说。如今,吴连技又完全置史实于不顾,继续将此写入“规定八极拳”中,并特意加上一个括弧:(今孟村回族自治县城关镇),真可谓前赴后继,用心良苦。
“规定八极拳”具有官方正式颁行的地位,它的错误会给八极拳传播与研究带来混乱,产生误导作用。八极拳流传数百年了,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书出了不下十几种,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仅以我所经见者就不下30余篇。分歧依然还有,但毕竟有些问题已有了明显推进,更令人鼓舞的是,新材料被不断发现,逐渐出现了良好的学术气氛。“规定套路”对此视而不见,毫无反映,采取
我行我素、其奈我何的态度,这恐怕不能仅仅用“水平”两个字作解释,我以为这就是一种霸气,一种学术上唯我独尊和不负责任的不良作风。这种霸气我们在诸如《段位制理论教程》一类书里领教过,如今又在“规定八极拳”里感受到它,其实一眼可辨,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二、庆云县后庄科村访古
为了彻底搞清吴钟的籍贯、民族,以及八极拳的“发源”地等问题,今年5月2日至5日间,我曾专程到山东省庆云县后庄科村做了一次调研。这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也是先父生前一再叮嘱过我的。不想世事繁冗,光阴荏苒,一拖就是几十年,直到我也是两宾华发时才能了此心愿,想起来,兴奋之中竟有一种凄怆。此次与我同行的,有台湾八极拳练习者、上海体院武术研究生王志财君;还有沧州八极拳家赵福江先生的弟子赵洪志、赵维平。与三位热心欢悦的年轻人为伍,一路欢声迭起,笑语不断,驱走了所有的劳累,让我享受了一回“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快意。正在河间县客寓中的赵福江先生也给了我不少帮助,使得此行十分顺利,收获大喜过望。
小时背诵先父写的八极拳三字经,记得最熟的是开头的几句:
“八极拳,吴忠传,枪中王,庆云县;庄科村,树教范,师张公,礼超凡。”
吴钟(先父误为“忠”,我们习惯上称“忠爷”)的老家是庆云县后庄科村,这就像是刻在我脑子里一般。5月3日一早我们从沧州出发,当日下午即到达庄科,终于踏上这片留下钟爷足迹的土地,踏上八极的第一故乡,我们一行都感到兴奋,感到亲近。后庄科村在庆云县城东北18公里,属严务乡。村前有一块碑石,上刻“明永乐二年刘、武、陈三氏由山西洪同县迁此,村前有一庙,庙前称前庄科,庙后称后庄科。”这里距离孟村镇是90华里,先父说,当年他走庄科,骑骡子得走多半天,晚上在庄科住一宿,第二天再回孟村。后庄科村是个大村子,回汉杂居,三百多户人家,有1100多口人,其中回族600多,吴姓占了约300多,算是村里的大姓。
抵庄科后,我们先见到村委会主任吴桂泉和他的哥哥吴桂仙,受到他们热情接待。桂仙兄弟一见面就跟我论起亲戚来,说我有两位姑奶奶嫁到庄科,论起来,他们竟都是我的表叔,我得管比我年轻的桂泉叫叔。说实在话,这些关系小时常听先父讲起,老人总是如数家珍般重复着我们杨石桥马家跟庆云庄科吴家、孟村何吕店吴家及孟村镇吴家的亲戚关系,但我生于陇而长于陇,对这些遥远错纵的关系总听不明白,也记不下来。我搞回族史多年了,知道散处内地的回族总是亲上套亲,盘根错节,常常只有高年长辈才有解释权威,不然就根本论不清,从这头算你辈儿大,从那头算可能我辈儿大。所以我跟桂仙、桂泉兄弟开玩笑说,能不能找个我辈儿大的论法,让我也当一回大辈。桂仙笑着说,在庄科你辈儿大不了,等金光回来,你还得管他叫表哥。
桂仙弟兄所说的吴金光,是后庄科吴氏的第十代,从吴钟算是第七代。他是庆云《吴氏家谱》的收藏者,而这天他偏巧不在家。
我们仔细看了桂泉提供的《家谱》抄本,又去看了吴钟的坟地,看了后庄科的前前后后。钟爷的坟在一片麦子地里,一个不大的坟包,甚至连一个简单的标记也没有。幸好是春天,麦子长得绿油油的,倒也清秀,如在秋冬季节,肯定是一片黄叶飘零、衰草凄迷的景象。村里地少,老坟都平了种庄稼,吴氏祖茔基本上还算保存下来了,钟爷坟的前后排列着吴氏先辈的墓群,当年的布局依稀可辨………看到这番情景,不由人一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苍凉感。
当天回到沧州,总觉大事未了,以意怅怅。志财有公务,必得赶回上海,而我觉得既然到了庄科,却没见到吴氏家谱原本,实在是太遗憾了。于是,在洪志、维平的积极支持下,我们决定第二天再下庆云。
第二天,终于见到了闻讯赶回家来的吴金光。说起来我和金光见过面,1973年5月先父逝世前,当时正在西宁的金光曾专门赶到医院探视,我们在医院相见,只是当时在“文革”中,大家都活得小心谨慎,没有多谈,以后亦无联系。金光的祖母是先父的亲姑母,我的姑奶奶,所以我们是很近的亲戚。金光比我年长三岁,他是一位质朴敦厚的农民,曾经是庆云县人大代表,多年来为呼吁给吴钟修墓立碑而不断向县人大提交议案,已经得到县上领导的重视。
金光保存下来的这部《吴氏家谱》,封面上写着阿拉伯字的“都哇”,即伊斯兰教祈祷语。谱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清末庆云吴氏家族中有名的读书人吴起凤(字瑞庭)于光绪十八年(壬辰 1892)由天津返回庆云时所写的几十首诗,称《写心诗草》。第二部分是家谱。从谱序看,沧州吴氏总谱可能修于清雍正二年(1724),现在这本谱是光绪三十年(甲辰 1904)吴道旭补修的。吴道旭可能就是吴起凤,确否,待考。
先父曾说,沧州吴氏本是安徽歙县人,因明末在沧州作盐官而落籍庆云,后来一部分迁到孟村。这一点我在《八极拳古今谈之一》中谈到过(见《武林》2000年第三期),现在看来,此说基本准确,但也有不准确的地方,或由先父失记,或因我的失误。首先,谱序称:“吾祖原籍徽州歙县城里人氏,自大明宣德年署沧州分司,因居沧州。”可见吴氏来自歙县,先父记得很准;只是来沧的时间谱序说是“宣德年间”,先父说是明末,有误。其次,先父说“明末在沧州作盐官而落籍庆云”,我以为虽然谱中未载,先父的说法应有所据。按,据《畿辅通志》卷37《盐》载,清初庆云有两个盐场,一名海丰场,地点应在今无棣县境;一名严镇场,我怀疑盐镇场就在今天的严务乡,而吴氏自吴师孟(字耀环)始由沧州迁来庆云,当盐官的是否就是吴师孟,留待以后再作考证。
根据庆云《吴氏家谱》,吴氏迁沧的始祖名吴祚永,祚永以下第六代吴师孟移居庆云,也就是说吴师孟是庆云吴氏的第一代。师孟的儿子叫吴玉书,吴玉书次子名吴天顺,吴钟便是吴天顺之子。算起来吴钟是庆云吴氏的第四代。
吴钟没有儿子,招婿入门继嗣,生有吴邦彦、吴邦宁两子,邦宁无嗣,邦彦有子名吴恩元。列表如下:
吴师孟——吴玉书——吴天顺——吴钟——吴邦彦——吴恩元
沧州回族吴氏本出一源,应该都是歙县吴祚永的后代。原本住沧州城里,祖茔在大南门外米家堂。经询问,此地已不明所指。庄科吴姓老人们讲,现在孟村何吕店吴氏,也就是先父的文武启蒙老师、我的舅爷吴懋堂先生这个吴家,还有庆云吴氏,黄骅县八里店吴氏,原本是吴师孟以下三弟兄的后代,与吴钟关系比较近。至于孟村镇的吴会清家族,是很早就由沧州城里迁去的,时间上比吴师孟迁庆云还早,自然与庆云的吴钟不可能有什么关系,“吴钟嫡系”之说是没有根据的。不久前,我听说何吕店吴氏的谱还在,还听说孟村有个小东庄,也有姓吴的,与庆云后庄科、孟村何吕店姓吴的都是同宗,家谱也在。我在新修的《孟村县志》上未能找到这个小东庄,不免心存疑虑,不敢信其有无。还有人说,孟村镇吴连枝一系的家谱实际也在。
沧州吴氏各系能有这么家谱保存下来,真让人相信所谓“神物呵护”,这对我们最终搞清吴钟世系,辨明八极传系问题上的疑云,是非常重要的。回族史是我的研究方向之一,我一向都很留意回族家谱的收览,不想与我的家族有着密切关系的沧州吴氏家谱却一直不在我的视野之内,真是惭愧!
至此,八极拳“发源”于孟村的说法自然是不能成立了。
吴钟生于庆云,葬于庆云,庆云吴氏后裔也一直世守着陆合枪和八极拳。先父说,后庄科直到清末民初还保持着陆合枪、八极拳的传统,族人中以吴起龙最强,功力过人。其弟起凤、起麟均偏文,不以武术为能事。先父在83岁时,应我之求,曾写下内容详实的《岳山开门武术陆合枪八极拳法传授源流志略初稿》一文,这是研究八极源流极具史料价值的文献。其中专门写了“吴马世姻,息息相关,艺成一家”的特殊关系,关于吴起龙的的具体情况,我谨节引《志略初稿》如下,聊备读者审读:
“溯于七十年前,余幼年时,两姑母并适庄科吴门忠公后裔孙,是故余屡到庄村省视两姑母,得见两姑母之长伯父吴起龙老表爷。此公为忠公系胄嫡孙,生于清嘉庆之末年,寿过八十,深得其家传枪拳之奥,老而康强,对余谈其先人武术史经过,甚为详细。余以早承家学,酷嗜武术,喜得闻所未闻,世所未知,乐不可支,遂闻遂记。并请龙爷引余到其村东原,即马颊河东岸其祖茔忠公坟前祭祀,瞻仰遗迹。且到其坟西边约百步张岳山先太师坟前致敬礼。彼时,龙爷本身能承家学,其胞弟瑞庭先生为名文学家,其子侄多半弃武就文,家风渐改……”
吴起龙与何吕店的吴氏走得很近,同孟村吴世科、罗疃李大忠、张拱辰等都有交情。先父在八极上曾受益于吴起龙前辈的指点,在文史方面则曾受到吴起凤之子、姑长吴□璧先生的教益,这是先父生前载诸笔墨并经常念念不忘的事情。庆云吴氏丢掉八极传统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但,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连吴钟的籍贯、民族都要改动,甚至要把吴钟搬到孟村镇,进而取消后庄科村是沧州八极的肇祥发端之地的资格,以接花移木的办法,使孟村独享八极“起源”地的荣誉。想想看,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过份了点,如果真是吴钟后裔,有没想过何颜面见钟爷于九泉之下!
其实,对某些人来说,吴钟只不过是个旗号,是块招牌,用其名而不重其实,如此而已。要不然,孟村、庄科仅百里之遥,就是步行,也可朝发夕至,何况早就是安车代步的时代了,为什么就从没听说孟村的“吴钟嫡系”给“我祖讳钟者”上过一回坟,也没听说去连连宗、叙叙情。如果对吴钟籍贯、民族有疑,只须跑一趟就解决了,然而,就不肯这样做,却公然散布什么“其籍贯有山东省海丰县和河北省庆云县人之说,民族有回、汉两种说法。”貌为公允,实则只是为了混淆视听而已。曾应邀主持孟村吴秀峰先生墓碑揭碑仪式的二哥贤达说,吴秀峰先生的碑是汉白玉质地,极尽富丽堂皇,亦见后人确实能干,能光耀祖先。而后庄科吴钟的坟却是一抷黄土,满目怆凉!这固然应该责备后庄科的吴氏子弟们没本事,但“吴钟嫡系”们也未免太缺乏同情心了。鲁迅先生曾说过,孔子在中国,几千年来不过是块敲门砖罢了,我看,此话用到吴钟身上其实也挺合适。
从庆云回沧州的路上,我久久沉默无语,不想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回到宾馆,我跟洪志、维平二位讲了一个清代学人掌故。嘉乾学派著名学者王筠,字箓友,安丘人,以古文字学知名当世。他在一幅自已的肖像上题过这样几句话:“子孙若贤,明堂高悬;子孙不贤,长街卖钱。”解放初,一位著名学者在河北省正定县的街上见到过此画,这幅著名的肖像就摆在正定县的街摊上出卖。卖画的也姓王,但并非王筠后代,画索价不高。触景生情,于是,这位熟悉王筠的学者就建议当时在正定的华北革大历史所收买了这幅画。
洪志、维平见我累了,劝我什么都别想了,好好洗个澡,早点休息,明天还得赶到天津……
作者:
yatou
时间:
2014-10-18 06:32
四野先生:
读了您很多文章受益很多,但很多地方不敢苟同。马老师对八极拳的巨大贡献是每个派系都公认的。不知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只要提起吴式开门八极拳,就是吴连枝那“吴聋子”(吴秀峰)我们的“聋爷”大家就避过不淡了。“聋爷”在五十年代驰名武术界,得过奖打过擂。在天津四十年广教门徒,只要练八极就知道“吴聋子”,于人切磋武技未尝败绩,扬名津门。“聋爷”把一趟八极小架用十二个大相形发展为十二趟小架,把八极拳浓缩简单的地方展开充实了,关于“聋爷”和他徒弟们事迹太多太多在这就不多说了。我是个粗人,有不妥的地方请见谅。
希望与您共同研究八极拳,请指教。谢谢!
八极拳门人
天津胡玉涛
作者:
ggjj
时间:
2014-10-18 06:39
多谢指教,现今武术界的人象您这么说话的已经不多了,难得您的客气。就您的问题小生不敢多说,现今武术界的人讲理的不多,这您也知道。再加上我们小辈没有什么太多的东西晓得,生怕讲错了长辈们责骂。所以请您不要见怪,我不可以对您的问题有所回答。但是在这里还是再推荐一篇马老师的文章。我会贴于留言板上。
马老师在《武林》上一共发表了八篇有关八极拳的文章,论证有力,您有兴趣的话,可以寻来一阅,必然会有所助益。
作者:
1234
时间:
2014-10-18 06:46
<img src=http://www.wushuweb.com/"images/icon_smile_cool.gif" border=0>四野先生:您好!
读了您的文章,虽然不一定全部同意您的见解,但还是觉得受益非浅。尤其是关于八极拳的起源问题,看来马明达先生的确是经过了一番实地调查考证。考证了八极拳的一代祖师吴钟老前辈的出生地——山东庆云,但是吴钟的出生地也未必就是八极拳的起源地,也许八极拳的起源更早,历史更长。就象陈家沟不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一样,也许八极拳的发源地既不是沧州的孟村,也不是山东的庆云。但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是,沧州的孟村和山东的庆云都是对八极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尤其是孟村,在清朝时就已经将八极拳发展到鼎盛阶段。当然了,那正是由于山东庆云人吴钟老前辈在那里播下了八极拳的种子,所以才有八极拳以后在孟村的兴盛。而孟村对八极拳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令人遗憾得是,在吴钟老前辈的故乡,已经没有了八极拳的直线传人,所以能不能将其作为八极拳的起源地还是个问题。最好先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等以后有了更进一步的考证再作定论。现在过多的谈论这个问题,只会引起谁是正宗的争论。争论谁是正宗,无非是商业利益的争夺,会影响八极门内部的团结。对八极拳的发展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不是八极拳传人,但是我非常愿意看到八极拳的兴旺发达,也希望所有八极门的传人能团结一致,努力发展八极拳事业,为中国武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
baobao
时间:
2014-10-18 06:49
和为贵
作者:
0604
时间:
2014-10-18 06:55
好认真的武友~
2001年的发表都给翻出来了~
这位「四野」好像是马先生的公子,
当时应该在攻读博士,
不知道对不对~~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