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陈式太极拳的跳跃动作与实用技击 1 [打印本页]

作者: cjgczl    时间: 2014-5-12 14:49
标题: 陈式太极拳的跳跃动作与实用技击 1
陈式太极拳的跳跃动作与实用技击 1
   上世纪60年代初,陈照奎先生来到南京教拳。30多岁的陈照垒师傅艺高人胆大,在南京中山东路体育馆,武术界名流均被他松活弹抖、刚柔相济的拳架所折服。称这个时候的陈照奎代表了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上的最高峰并不为过。些早已成名的武术家纷纷拜陈师傅为师。我的师傅凌志安早年在上海人精武门,习八卦掌形意拳,但一见陈照奎师傅便迷上了陈式太极拳,随之追随终身。陈照奎先后四次到南京教拳,凌老师始终陪侍左右,并先后陪陈师傅去上海、杭州等地教拳,担任助教。陈照奎先生去世后,凌老师桃李满天下并去美国教拳,晚年以86岁高龄演练陈式一路、二路,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跳跃动作丝毫不减,他不允许学生对拳架作任何改动。凌老师于2003年去世。
  现在许多陈式太极拳的教学光碟其中包括一些大师的演练,把很多的跳跃动作作了删减,或者是改动,我认为,陈式太极拳的跳跃动作具有其他任何拳种不其备的非常独特的风格和堪称陈式太极拳实用技击最为经典部分的内涵。掌握这些跳跃动作决非易事。正因为陈照奎师傅当年正值盛年,才得以使这套拳架在他的鼎盛期给人们留下了范本,也直到凌老师去世之后,我才理解他为什么以80多岁的高龄还要勉为其难地去完成这些跳跃动作而不作删改。他常说:“在我这里少了一个,到你们到我这个年龄跳不了,再教学生就变成了少了两个,学之不易,保全更难。”我们同然可以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对陈式太极拳“创新”,“改编”,但是,把这套拳原原本本地留给后人,才有可能让子孙后代把陈式太极拳传承下去。
  跳跃是近战攻击的需要
  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道家思想贯穿始终的武术,充满了道家“无为”、“道法自然”、“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辩证法,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注重意识境界的修炼。但太极拳毕竟是一种武术,在面对对手先发制人的攻击时,你必须要有具体的方法和实在的动作才能引敌、化敌,才可能后发制人。太极拳的攻击,因其后发的原因常常在被动中迎敌,这被动要转化为主动,就要求后发m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而最有力的攻击方式就是近战。太极拳大师们不见动静就能把人发倒的功夫,就是近战的结果,也是太极拳和长拳的主要区别之一。“寸拿寸接寸吐露”。要想达到近战的目的,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除了“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的化敌方法,跳跃,是在对手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接近对手,并日在顷刻问变被动为主动的最经济、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
  跳跃是为了“合”
  拳经里讲“引进落卒合即出”,“谁先台,谁先赢”。什么叫“合”?
  在通常的拳击比赛中,拳手互相挥拳如雨,真正能命中的,其实只占少数,有威胁地击倒对手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例子见之于跆拳道、空手道等等。而太极拳的攻击与防守是密不可分的,防守就是进攻的开始,而进攻又包含着防守的动作。“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引自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的“台”,是指在判断出对手攻击,并待对手攻击的定势已经形成,出拳,出脚的轨迹、方向已不可改变,充分利用对手这种攻击的可判断性和不可更改性,“舍己从人”,放大对手的攻击趋势,顺势改变对手的攻击方向。这就是所谓“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引自《道德经》)这种。顺其自然”的结果,必然是加大对手对自己身体的失控状态。强弩之末,而待对手“末”的到来,恰恰是我“后发”的最佳时机。这个过程,含有贴近粘住和控制住对手的意思。陈照奎师傅曾说“来者不拒,束多少收多少”、就指的是这个过程。太极拳的后发先至主要是通过埘敌方动作的预判,在接敌时已判断出对方攻击动作,“化”的同时就包含攻击,“化打合一”。
  这个“合”的过程,说起来话很长,实战中却是稍纵即逝。通常运用重心转换、掤、捋、挤、按等等,即可完成。而常常被武术家们忽略的是运用跳跃的动作完成“合”的过程。这样的跳跃动作幅度大,并且不受空间的制约。跳跃后完成的“合”,具有其他动作所不具备的快速、准确和强悍的攻击力,从主体讲既是意、气、力的内三合,也是招数的“合”,从对方讲是处于完全被控制下的束手就擒。跳跃可以在瞬间完成已方由劣势变为优势,而对手由主动变为被动的快速转换,然后可以“挨着何处何处打”,而对手根本没有逃脱的机会。
郑州陈氏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  www.tjczl.com 转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