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中国武术”社会地位的变迁(5)——红岩武术 [打印本页]

作者: 渤海大虾    时间: 2009-11-19 09:51
标题: “中国武术”社会地位的变迁(5)——红岩武术
本帖最后由 渤海大虾 于 2009-11-19 09:53 编辑

五.“重文轻武”的历史根源

(一).重文轻武的本意

    首要说明的是: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本意并非如某些人理解的轻视国防建设,事实上,由于宋朝常年内忧外患,战事不断,大宋王朝的武备从来都不可能如某些不了解历史或故意歪曲历史,以至不负责任的言论所说那样“积弱”。事实上,宋朝无论民间的武风还是军事上的建树都被推到了中国军事史的无数个顶峰和极至-----造成大宋王朝无数次割地赔款等灾难性的后果的根源都不全是军事上的失利,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国策失败-------尤其可悲的是,无数次割地赔款俯首称臣的条约都是在打了大胜仗之后主动达成的。

    相形之下,中国历史上最无可争议的,真正意义上轻视国防建设,以至积弱”不堪的朝代应该非大清王朝莫属,且不说那个愚昧到不惜动用国家海军军费修建圆明园,只为过一个生日的西太后,也不说那个靠收集全城马桶去抵御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草包饭桶将军,我们只须查一查大清历史上历次内外战争下来,打仗时能够动用的军队变迁史就知道了(清朝的历史,从最初拥有号称马背上得天下的满族八旗军,逐渐过度到依靠汉八旗,再后来的绿营,到后来不得不依赖处处设防的汉族湘军淮军,外国洋枪队义和团,广西黑旗军,军阀袁世凯的新军,甚至张勋的辫子军,你难以想象堂堂一个国家会真正的几无可用的可靠之兵---这就是无论如何美化,却终也无法掩饰的积弱事实)。这是后话


二).太祖的小九九-重文轻武的深意

    那么,重文轻武的本意究竟为何呢?

    事实上,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核心就是通过降低它认为对其统治威胁最大的武人的社会地位来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目的。这也是宋太祖相较前人更为处心积虑的高明之处(也是至今重文轻武流毒贻害最深最久,且最难根除影响的地方)。那么它究竟与以往统治者通常采用的政治手段有何根本的不同呢?

自传说中尧舜禅让以来,就人类的历史现实来说,无论你是否感到可以或者不可以接受的事实是:任何推进历史进步的新体制新旧政权的建立和更替,无一不是依靠武人采用强大武力在一次次暴力与流血中诞生和结束 。而要坐稳天下、江山永固,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长治久安、使江山传之万世的问题。

私有化的统治阶层来说:武人拥有的强大武力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利剑,既能兴邦,亦能乱世。

于是就有了无数类似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收缴天下武人兵器化为12铜人以绝后患的举措。可以说连绵不绝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民间禁兵.禁武令是国内国外,历朝历代统治者最为通行,也最为直接浅显和初级的做法。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然有社会矛盾存在,民间兵器及武艺便不能完全绝迹,也不会因为统治者的压制禁断而衰亡,可以说近代国人引以为傲的浩如烟海.名目繁多的中华武艺正是在一次次禁令森严的严酷清洗压制中,不断自我改造造寻求突破的反弹过程中迅猛发展起来的。

睿智的李小龙说得好:没有人种具有三头六臂,每个人都只有两只手,两只脚,除表演外,生死关头的格斗搏杀技艺,无论所学何种流派风格背景,真正使用得上的实战技术结构其实也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区别和本质的不同。相较世界各国武术发展的日趋精简同化,当今中国煞费苦心所传承保留的千门万派风格迥异武术无非是实战武术在一次次禁令森严的严酷清洗压制中,不断创造寻求生存突破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畸形集合而已////(注:本句所言的“畸形”,本无褒贬的意指,只是一种客观表述,非为讽刺。即便讽刺,也不是中国武术。)

稍稍整理一下中华武艺发展脉络,的确在有意无意之间遵循着这样的规律:早期统治者禁私蓄兵器,民间便眼花缭乱般发展了众多国家发令允许携带的非制式私兵(如平时可分开作为生产劳动用具,用时合为一体即成为一件极具实战威力的兵器----现代还能看到的较典型例子如扑刀,国外如菲律兵短棍);中后期统治者进一步禁一切金属铁器和器具,那么民间便大举发展徒手拳术和功法;如果统治者严禁公开结社演武练拳,游离于外少林.五台.武当等佛道胜地便武风大开,与民间转为传男不传女的闭门私相授受的独传相映成趣......

除了武艺自身强大的社会功用所体现的顽强生命力外,最终导致统治阶层对那些禁而不止形同摆设没有成效的禁兵禁武令长期存在的视而不见,实则是基于每一个真正明智的有远见的统治阶层无可回避的共识:任何过于严苛和长期的民间禁兵禁武令造成的“积弱”,最后必将有损国家和政府赖以生存的国防军事实力。

单从这一点来说,面对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长久以来避无可避,逃无可逃的历史顽疾,宋太祖处在他那样的一个时代,无疑具有超越前人的敏锐和决断力。可惜的是,他就像那些个只认利益钱财的江湖游医术士,不仅没有开出对症的良方,反倒在极度的私心膨胀下开出了一大剂极具麻痹欺骗和蛊惑性的蚀体偏方,慢性毒药-----重文轻武

我以为对此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身受其祸最后蒙冤致死的岳飞,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当年的铁血民族英雄发出这样的感叹 :“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矣!”。事实上,大宋天下太平过吗?没有/所以我们不妨逆向思维大胆把这句话反转一下理解,“文官怕死,武将爱财”应该是当年大宋王朝庙堂社会的常态,也折射出宋太祖们真实选拔任用文武人才不足为外人道的官场潜规则------“文官怕死”如秦浍,才能具有尽心领会皇心圣意的无限奴性潜力;武将则最好无文化,少大志雄心,更重要的品性则是要贪财,贪财易施恩,好驱使,能减少反叛君王枕侧之忧为上选。那个集文韬武略于一身,为民壮志请命,不贪财,清廉自律,多次不受皇恩,兼抗12道金牌劣迹,招致君王莫测其“几可黄袍加身,取而代之”的岳鹏举实在是不容于那个时代的最大异类和一次历史意外而已///

单从王道霸术上强化自身的统治地位的目的来说,宋太祖推行的重文轻武国策,在政治手段上无疑是高明的,与“杯酒释兵权”的政治手腕一脉相承,珠联壁合,在内忧外患的政治情势下,降低它认为对其统治威胁最大的武人的社会地位,既保留了足够可驱使的国家强权军事力量,又减少了武人掌握的强大力量对其统治地位最大的潜在危险。

总结语

     很难想象,当年那个身负绝世武功以武起家的赳赳武夫宋太祖,出于自身经历的考虑,担心恐惧另一次军人政变,不惜用牺牲整个江山王朝和万民利益的代价,穷毕生的精力完成了重文轻武的历史性变迁,其“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许天下人负我”的气势,着实与当年被称为“名为相实为贼”的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此“汉”已非彼“汉”了,注:彼汉是小家,此汉是大家)。

-------这是怎样的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是那么剧烈不凡的心路历程?单从心理学角度说,也是很值得现代心理学家对此作出详尽完整的剖析和描述的/

      

     常看到个别不明就里研究历史者草率地把宋太祖称为文人皇帝,谬则谬欹,却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宋朝“重文”是事实,由此而推论“弃武”和“积弱”却未必是一个正确合理的逻辑推断。

    还有人说: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便如此,至少那些至今还带着典型的中国式幻想,天真地以为“杯酒释兵权”留了功臣们的性命,还留了他们的高官厚禄,就头脑发热,迫不及待地奉之为是仁义慈善伟大之君的念头却也从此可以休矣-----就算低级到用脚去想,历朝封建宫廷皇权内部角力争斗中,手足相残,弑父亡母,夺子废族之事层出不穷,比比皆是,谁就还真的在乎几个外姓大臣和众生草民的区区性命?(这也不是简单归类到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就能释然的事,现代法律沾沾自喜,引以为据的疑罪从无的概念不见得就比前人的疑罪从有高明先进多少,无非是不同颜色的时髦眼镜片,终究无法看到所有的真实与本相。

    还是回到历史的本来吧。不管怎样讲,从满足个人一己的私利来说,宋太祖的判断和理念无疑达到了对内削政集权,内忧外患中成功维持大宋319年(超过盛唐)基业的目的。 但是对于人类民众,民族生存大义来讲,却是绵绵不尽不幸的源头,灾难的开始。

无数历史实践,无数次人类超级文明的陨落证明,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人类自己,坚信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无畏挺过无数超级天灾的人类未曾发现在自身制造的“人祸”面前总是那般无力与脆弱。

     然而,这出历史的悲歌才刚刚起了个头,即便以后的历史殆有反复,这重文轻武的历史基调却是越发的深沉和鲜艳夺目了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