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宋朝重文轻武的历史背景
1.前言
历史向来如此。谁也无法做到先知先觉,即便是生活在“曾经当下”的现实中,也不可能获悉全部的真相。但是从那些经得起岁月沉淀的历史片段中,反倒是后人比前人更能清晰地还原过往的一切,即便不是真相的全部。
都道是世事变幻若浮云苍狗,万物变迁若沧海桑田,过往的一切都是那么悠远而不可追。穿越千年时光隧道,堂堂大宋王朝留给我们的堪称最经典直观且最可信可靠,甚至还能够有机会触摸到的历史真实(千古风云,浪淘尽处)-----也就莫过于那幅鼎鼎大名,极富传奇的《清明上河图》了。
2.《清明上河图》
【名称】:清明上河图
【年代】:北宋
评价
1.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一级国宝,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在流传众多以写意小品为主流的中国画作中,《清明上河图》是相对少有的精致工笔写实风格作品。
2.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社会上 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
3.《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源于它是宋朝宫廷画院御用画师-“翰林待诏”张择端歌颂太平盛世的应景之作-(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 《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便是明证),宋徽宗是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3.《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
《清明上河图》全卷所绘以北宋京城汴京为背景的长卷,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气势恢宏而描绘细腻,画中各式人物不下八百,无一类同,春郊、河岸、码头、虹桥、城门、街市,车船轿子、牲畜、建筑群落,应有尽有。不用说整幅《清明上河图》还仅仅是整个北宋京城汴京的一角。恍然如梦的太平胜景令观者无不为当年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而击节叹服----
直到多年后,当我们的目光开始学会透过那些浮华精致的画面,逐渐投向那些更为深远和迷雾深锁的历史背景时,终究不难发现一个又一个,多少年来刻意回避,也不曾说破的隐秘。
1).宋朝的国力
北宋在统一北方地区后,务农兴学,科技和生产力大为提高,经济、文化,军事得到空前的发展,各种民窑官窑的瓷器海外贸易也很发达(前不久还有国家花了3亿海上打捞宋代大型商船“南海一号”的报道),从而奠定了宋朝的国力强盛的基础。宋朝国力的强盛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罕见的。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种强盛远不是文字上的泛泛之词。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也许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记得这首小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题临安壁》,毫无疑问,诗人的吟唱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繁华,我们不得不说对比眼前的《清明上河图》也只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推究起来,千古传世的画作与千古警世流传的的文学大作前后也不过短短几十年而已。
(注:据现有可查的资料,约公元1101-1125年间《清明上河图》被收入御府,宋徽宗在卷首题签,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公元1138年北宋迁都杭州建立南宋,针砭时事的《题临安壁》无疑应该写成于迁都杭州后的几十年间。)
基于以上史实,我们惊奇地发现并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曾经媲美于《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南宋都城临安的繁华是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呈现的(不说国家深陷于内忧外患,连年征战不休,民族满目创痍,就算是国破家亡,半壁江山下,每年还要承受向敌国天量纳贡赔款的现实都是那么惊人和不可想象)----然而这就是中华民族曾经的事实,这样的国力与经济实力尽管我们放眼全世界的历史也是从不曾再现的奇迹。
结语:
两宋时期是继唐之后中华文化的鼎盛期,以汉族为主的大宋国民在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成就,很多领域已经对唐朝有了全面的超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品 经济水平更是超越以往,城市、市镇极其繁荣。而在技术改进与租佃制的推动下,农业生产获得显著发展;手工业分工细密,工艺先进,产品闻名于史。在科学技术领域更是硕果累累,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更对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用较为现代的语言来说,大宋王朝的国民GDP指数始终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所以那种认为国力不够强盛是国家兴衰根源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2.)宋朝的外患
纵观对比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宋朝立国之初,就远未如炎黄远祖,秦汉王朝一般不遗余力地开疆拓土扩充版图,甚至从头至尾.至始至终也未力图去实现过长久以来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不容质疑的梦幻大一统------对于自古就习惯循环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中国各代各朝历史来讲,这实在是一段游离于外的非同寻常的历史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现象背后究竟隐含了多少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大致梳理一下宋朝的整个对外战争史,简明来说可分为宋金,宋夏,宋辽和宋蒙战争史。对于这四部绵延不断的战争史的本质,用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无一例外都同属于游牧民族(金夏辽蒙)与农耕民族(宋)的战争。
注:1.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战争由来已久,其源头已不可考,但真正形成规模并影响较大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战争无疑应该从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农耕民族-汉族开始,这也是万里长城最终修建完成的时间和原因。如若进一步细推,由于历史上秦朝政权历时太短,真正意义上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战争理应该由汉朝与突厥匈奴的大规模战争算起。
2.引起历史学家们注意的还有这样一个事实:至少在蒙古灭南宋建立元朝以前,大凡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战争无论战争的初起和最终胜败结局如何,从未真正逾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地理上的天然和人文分界线-长城。这后面的原因折射出了这样一个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战争本质-这是历史上最典型的非对称战争。
首先是社会制度的不同,农耕民族代表的是日臻成熟完善的封建社会制度,游牧民族代表的仍是原始的奴隶社会。其二,不同的社会制度折射出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生产力和生产生活资料占有率上巨大的反差----从历史上有关农耕民族和周边游牧民族边境商贸物资交易往来即可看出,长久以来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对外输出的都是茶叶,盐,丝绸,瓷器等为代表的绝对生活必需品和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和在当时无与伦比的思想文化,反之大量由外输入的仅仅是所谓的奇珍异宝,奇石异木,以至后来明清时期的钟表,鸦片等奢侈品。用浅显通俗的语言来讲,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强大农耕民族从来无意卷入到如此这般既耗费人力物力心力,又无实质战争利益,败之惨烈,胜之无成就感的战事中来。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不管取得怎样的胜利,可以说和平就是汉民族的全部诉求和最大回报。只是对于全世界那些因资源匮乏生产力落后的游牧民族来说,发起战争和狼性的掠夺已是其生存发展壮大背水一站的不二选择。再对比看一看西方的海盗国家,殖民国家,一次又一次野蛮对文明的冲击和融合,全世界的历史都证明:他们也是这场最典型的非对称战争的最大赢家。
再次转回话题,我们只想强调我们通过对宋朝外患历史背景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它既不是相对汉朝“犯我强汉虽远必诛”那满是无奈的铁血强硬,也不是隋唐和亲平藩政策的积极安抚,宋太祖和他的子孙们出于个人的私心和短见,无疑采取了最为消极的方式和国策----割地议和赔款,花钱买平安。
附注 一、宋辽战争史记
公元979年 宋乘毁灭北汉之势继续攻辽,但败退而回。
公元983年 辽改国号为契丹。辽开始兴盛,此后多年辽宋战争不断。
公元986年 宋分兵2路攻辽,大败。大将杨业败死。
公元999年 辽帝及太后大举进犯,宋真宗亲至大名府御敌。胜多负少。
公元1004年 辽帝及太后大举进犯,宋真宗听从宰相寇准言,亲御辽于潭州。
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
宋与辽互派使者议和。宋真宗在打胜仗情势下,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心意。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不用说,这笔巨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潭渊之盟。首次开创了花钱买平安的先例。
二、宋夏史记
公元1038年 赵元昊称帝,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即今宁夏银川。经过多年潜心准备,西夏的野心终于爆发。
公元1040年 西夏扰宋边境,打败宋军后掠夺而回;此后每年频繁扰宋,每侵袭后烧杀抢掠而回;
公元1044年 宋与西夏议和,西夏称臣,但宋每年赐银20万,此后西夏多年太平。
公元1066年 西夏攻宋战败;
公元1067年 西夏使臣献物谢罪;
公元1070年 西夏又扰宋边境;
公元1075年 王安石复相,宋割地七百里与辽和;
公元1079年 西夏扰宋,宋军被击败;此后西夏多年侵扰。直到1083年,宋军胜,但次年西夏劣性不改,又攻宋;同年宋割地与交趾和;
公元1087,1088年 西夏扰宋;
公元1089年 西夏贡于宋;
公元1091,1092年 西夏扰宋;
公元1093年 西夏谢罪;
公元1094年 西夏进贡;
公元1096年 西夏又扰宋,大肆杀掠;
公元1097年 宋军于长波川一役打败西夏。此后多年互有胜败;
公元1116年 西夏屠宋靖夏城。
像西夏这样的侵略者总是四面骚扰,东打西掠,抢了就走,今年输了就俯首,明年又回来骚扰,毫无信义可言。不过西夏的骚扰只在西部边境,中原大地仍是繁荣昌盛。
三、宋金史记
公元1115年 女真族完颜阿古打称帝,国号金。
公元1122年 金大举攻辽,陷燕京,宋曾先攻入燕京,但大败而退;
公元1123年 宋金议和,宋供岁币四十万;
公元1125年 金灭辽;
公元1126年 金分两路攻宋,宋赔大量金帛;
公元1127年 金兵攻陷汴京,虏宋徽宗、宋钦宗及六宫皇族,北宋亡。宋高宗建都南京(河南商丘),南宋开始;
公元1128年 金屡次攻宋汴京,均被大将宗泽击败,但宗泽上书20多次,请高宗回京北伐,不听,竟忧愤而死。同年金兵侵宋,高宗从海上逃生,金入扬州,焚之而去。
韩世忠遏金兵于长江,岳飞出兵收复建康,金兵败退。金立刘豫为齐王,该年秦烩从金营逃出。
公元1131年 岳飞出任右军都统制,吴介吴磷败金于和尚原。此后高宗回汴京,开始与金议和,不允许将官进击刘豫,而刘豫乘机攻宋夺取多块土地。
公元1134年 吴介在仙人关大败金兵,并收复一些失地。岳飞尽复伪齐失地。同年岳飞又挥师北上,击溃伪齐军队。
公元1138年 秦烩再相,从此宋专主议和。文武反对者均遭贬逐;
公元1139年 金许和。
公元1140年 金背盟,分四路南侵,攻顺昌,为刘奇所败;攻石壁寨,为吴麟所败;攻京西,为岳飞所败;攻淮东,为韩世忠所败。岳飞屡次击败金兵,直追至朱仙镇,历史上有名的十五道金牌班师,收复的失地随之陷落。
公元1141年 韩世忠,张俊和岳飞被罢免兵权,一代名将岳飞在狱中被迫害致死。宋金又一次议和,以淮为界,宋帝称臣,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
此后多年,因金内讧,宋无事。
公元1161年 金大举南侵,但金帝为部下所杀,金谴人与宋议和。
公元1163年 金索要土地,宋不与。宋出兵攻金,互有胜败。复议和。
公元1204年 宋准备攻金。此后宋攻金,但各路败多胜少。此时,由于蒙古崛起,金国已是风声鹤唳,四面楚歌。
四、宋蒙史记
公元1206年 成吉思汗称帝。
公元1207年 韩渥渭被杀。宋金议和,增岁币。
公元1221年 金击败宋,宋与蒙古通好。
公元1224年 金与宋通好,发令再不南侵攻宋。
公元1229年 窝括台称元太宗。
公元1232年 钧州黄榆店一战,金惨败,大将死亡殆尽。金首都汴京饥饿,发生人吃人现象。
公元1233年 蒙古俘虏金后妃宗室,并与宋会师攻金。
公元1234年 金帝自缢,金亡。
公元1236年 宋与蒙古通好,蒙古仍侵宋,征西域,攻高丽,八面威风。
公元1237年 蒙古攻宋,宋名将孟珙击败蒙古;
公元1241年 蒙古屠宋汉州,入成都;蒙古在欧洲战场四路进攻。
公元1242年 蒙古攻宋,屠城。
公元1243年 宋将余介在四川与蒙古大小36战。
公元1244年 宋于海路扰蒙古胶州密州。
公元1245年 蒙古与宋战,在五河战败;但蒙古掠宋淮西,至扬州而去。此后若干年 ,蒙古不断攻宋,宋胜少败多。
公元1271年 忽必烈称帝,定都大都,今北京。
公元1273年 襄阳宋将吕文焕投降,次年吕任先锋顺汉水入长江,沿途重镇相继攻破,直逼临安。至 公元1276年 临安终于沦陷。宋恭宗被掳。
公元1277年 文天详在江西屡胜,1278年兵败被俘,1282年在大都就义。
公元1283年 元兵元帅,汉奸张弘范攻崖山,赶宋帝入海而死,十万汉人跳海同赴国难,南宋灭亡。
结语:1.早期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战争,只涉及生产资源生活资料的利益之争,较少涉及国家版图和民族融合。
2.历史对宋朝国策的评价不约而同地使用一个相同的词汇-苟安
3.)宋朝的内忧
前面我们通过国宝《清明上河图》见识了大宋国都的繁华,也领略了大宋王朝强盛国力创造出的非凡奇迹----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此可以理所当然地把这样的繁华和强盛奇迹推及《清明上河图》之外的整个大宋王朝的其他都城和万民众生呢?
再让我们重新看一看宋史记吧/
1.公元927年,历史刚进入大宋王朝。66年后,
公元993年 西川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倡“均贫富”口号,但被宋军镇压。50年后
2.公元1043年 沂州王伦起义。此后多年灾荒;9年后
3.公元1052年 广源侬智高叛乱,被宋军镇压;68年后
4.公 元1120方腊起义,宋江起义,反抗腐败的北宋朝廷
高太后掌了八年权死去,由宋哲宗亲政。年轻的宋哲宗对他祖母重用保守派,本来就不满意。等到他亲自执政,就重新起用变法派。但是后来的变法派不像王安石那样真心实意改革朝政,内部纷争不休。一批投机分子打着变法的幌子,趁机捣乱。等宋哲宗一死,他的弟弟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朝政更加混乱。
宋徽宗对管理国家大事的兴趣,似乎远不及他对书法绘画,蹴鞠那般精通。
蔡京骗夺宰相之位, 蔡京一上台,就打起变法的旗帜,把一些正直的官员,不论是保守的或是赞成变法的,一律称作奸党。把司马光、文彦博、苏轼、苏辙等一百二十人称做元祐(元祐是宋哲宗前期的年号)奸党,已经死了的削去官衔,活着的一律降职流放。这样一来,一些正直的官员就全部被排挤出朝,而蔡京的同伙却步步高升了。
至于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到蔡京手里就完全变了样。像免役法本来可以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蔡京一伙却不断增加雇役的税收,变成敲榨人民的手段。
朱勔,在苏州办了一个“应奉局”,搜罗花石,为了讨好皇上,朱勔把搜刮来的花石,用大批船只运送到东京。
民伕们为运送花石日夜奔忙。这种运送的队伍叫做“花石纲”。
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
公元1120年的一天,几百个苦大仇深的农民聚集在方腊的漆园里,方腊受到农民的拥护,就打起杀朱勔的旗号,发动起义。方腊担任起义军的统帅,自称“圣 公”。将士们带着各色头巾,作为标志。愤怒的起义将士,杀死那里的官吏,焚烧他们的住宅。青溪附近一带的百姓都被官府害苦了,纷纷响应方腊起义军。此时情况危机,宋徽宗下了一道诏书,承认错误,并且撤销了专办花石纲的“应奉局”,把朱勔撤职。然而童贯暗中集中各路大军进攻,方腊没有防备,被俘虏了,没多久,被押解到东京,惨遭杀害。
方腊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给北宋王朝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时候,在北方也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领袖宋江等三十六人从河北起兵,在青州、齐州、濮州(都在今山东省)流动作战,打得官军心惊胆颤,一听到他们打来就跑。
在山东梁山泊,也发生渔民起义。据说宋江的起义军也到过梁山泊。后来民间流传的“梁山泊好汉”“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到了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小说家施耐庵把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传说加工写成长篇小说《水浒》,成功地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等许多梁山英雄好汉的艺术形象,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优秀长篇小说之一。10年后
5.公元1130年 钟相杨么起义,高呼“等贵贱,均贫富”。20年后
6.公元1150年 建州张大一起义,被宋军镇压。12年后
7.公元1162年 耿京起义,被招安。4年后
8.公元1166年 湖南李金起义,被宋军镇压。9年后
公元1175年 湖北赖文政起义,被宋军镇压。4年后
公元1179年 广西李接起义,彬州陈峒起义,均被宋军镇压。18年后
公元1197年 广东大溪岛民起义,被宋军镇压。12年后
9.公元1209年 彬州李元砺起义,被宋军镇压。2年后
公元1211年 金益州杨安儿起义,被宋军镇压。1年后
公元1212年 金泰安刘二祖起义,被宋军镇压。2年后
公元1214年 山东红袄军起义。26年后
10.公元1240年 宋朝饥荒,发生人吃人现象;43年后
11.公元1283年,宋亡。
令人称奇和感叹的是,位列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水浒传》所描述的那场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经典反抗腐朽暴政的起义,仅仅算得上是宋朝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如此众多和频繁起义中,那么微不足道甚至上不得台面的一次而已。
至此历史终于明白无误地显示了大宋王朝华丽面纱下积重难返,自我崩毁的根源。也让我们站在宋太祖们的立场角度上理解了为什么在面临如此众多强敌环噬的危险境地,依然坚持选择放弃自强而把国防的重心放到国内的消极自杀苟安国策。
于是,我们也终于看清了宋太祖关于内外国策"挖肉补疮"般的核心-----偏重防内,重文轻武。
---------------------------待续-------------------------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