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腰变手”或“以腰带手”,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说的是太极状态下的一切动静收放,均须以腰带动,中枢在腰,腰不动,全体不动。身欲动,意主于腰,腰一动全体而动;腰一静,全体而静。 十三势总歌中说“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为何要在腰隙?我的体会是,太极拳法所修养的法则关键之一在于练身不练招,这个“身”字,是整体之意,是浑圆的整体,身心整合为一,立体浑圆。而能够完成随时随地虚灵运动之主宰,在于身之枢机带动,这个枢机在命门穴(两肾中间),在以腰脊命门为轴心的左右腰隙(两肾)。两肾之所在,所关涉的就是身心性命之本。太极拳经中所言:“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成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有不顺遂处,必于腰腿求之”,所要求的正是如此。从根和梢而论之,臂之根节在肩,梢节在手;腿之根节在胯,梢节在足。而臂之下至命门,腿之上至命门,又均以命门为根本主宰,命门上传脊骨而分两肩指挥手臂,下传胯根尾闾会阴而指挥双腿。因此,命门主宰动静而上下相随。 所以,太极拳每一动静,均不可乱动,从理念和意念上来讲,都不可放在梢节上,而只能放在腰隙。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身心完整和身法虚灵的要求,并通过不断修炼进取,整合身心资源,提高生命内在能量(内力),达到舍己从人、以柔克刚的境界。 人们后天习惯,每一动往往不自觉的以手予人,或收或放。而手为身心之梢节,为标为形,意念一在手,必舍弃根本,标本分离,出愣出角,其行明显外露,其力淡薄失据,凡遇阻力,必然抽扯犹疑或生硬对抗,非丢即顶,一动必为对方所乘,败象立显,违背太极理法。太极前辈往往于此处从严教导,谓之“无手”。非但无手,行拳走架和推手中,意中所有梢节均要放弃,一切求于根本,即“腰隙”。久而久之,形成全体动静的浑圆状态,每一屈伸,必有根本,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八面支撑,进退俯仰有所依据。所谓“挨着何处何处急”,浑身都是手,全身任一切点均可打人,任一关节接触点,均能自然成为攻守点。 譬如,与对方对面搭手,无论攻守,均须顺应对手,以腰为主宰,命门以下下沉入地,以上上拔于天,上下对拔,以下催上,或以下引上,以上领下,“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千斤着即成”,对方必然起伏失衡,或收或放,是为无手而有手,处处是手。 另外,虚实收放全为命门(两肾)之起落,进退是命门之缩放,如攻出,进则为命门前翻卷动,退则为命门后翻卷动,可真实感觉以腰变手的诀窍。当内力发出,如打开手枪之扳机,砰然而动,命门刹那弹开;如回收,则如回按板机,全体纳入,引而不发,蓄势于枢机,此为含藏。 再:身之上下对拔,上欲出,必下沉。而上领之形,必为下沉之意催动。如草之叶生发朝天,必为其根深扎泥土之力顶动,自然催发。 |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