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松三部曲 放松,几乎是所有技艺的统一要领。松则通,通则灵,灵则活。但是太极拳要求怎样的松才能灵活?总括来说,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层次,或日三部曲。 第一.思想精神松。也就是要“静”,“净”。思想精神松是练拳的意识基础。精神紧张,杂念干扰,自然无法进入正常境界。这里有入静的修炼问题,也有道德修养问题。练拳的入静修炼,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要排除杂念,专注一方,想着动作,想着用法,有人说好像陆地游泳,感觉有一种无形的阻力。或曰“无人若有人,有人若无人’.即是把没有对手当作有对手,有人观看当作无人观看,这样既能专注一方,又能避免精神紧张。道德修养问题.是在表演比赛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排除追求名利、争强好胜、急于求成、怕丢面子等思想,这在推手练习或比赛中尤为重要。“舍己从人…后发先至”.是技术要点.也是性格要素。有了这种意识修养,久而久之.也会修炼成在生活中的稳重性格,体现太极拳的修身养性作用。 第二,肌肉筋骨松。也就是从精神的松到形体的松。杨澄甫先师说:“松要全身筋骨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又如杨澄甫先师所言:“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太极拳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肌肉筋骨紧张,必然造成“浑身僵劲充满经络“.就好像用一节节链子缠着关节,就无法实现连绵不断、行云流水的太极风韵。 第三,腰领全身松。这是说放松也有个秩序,腰胯首先要放松.四肢要随着腰胯放松,跟着腰胯转动。腰为一身之主宰,腰胯不松.则整体僵硬;四肢不松.则上下内外不能顺遂。杨澄甫先师说:“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此语乍看似乎与实际有矛盾,实则是讲手足不能自动.要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使得上下相合.内外相随。先师这句话.是开启太极拳之门的金钥匙,也是衡量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准绳。郑曼青先生说,他曾梦见自己的胳膊断了.第二天练拳,存此意识.竟然拳艺大进。腿的动作也一样,小腿好像挂在膝关节上,自然放松,依靠大腿肌肉提膝上步,小腿自然跟进.就显 得轻灵沉稳。 二.放松的状态 太极拳的松,究竟是什么样的状态?这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要松.关键是要怎样的松。比如,思想放松,既不是怒目而视,也不是萎靡不振,而是“精神要提得起”。形体的放松,既不是僵硬,也不是完全的松懈。其中的奥妙,甚至用语言很难说得十分清楚,要通过实践去“悟“。 先打个比方。一根棍子,不能弯曲或伸缩,我们认为它是僵硬状态;一根绳子,可以随便弯曲.虽然可以说它是柔软或放松的状态,但它没有固定的“形”,没有任何支撑作用,其实质是一种松懈状态:如果把绳子的两端固定在两棵树上.不要拉得很紧.这样,绳子就出现了一定的“形”。整个绳子稍成弧形,可以说是放松的.但是绳子内部有一定的拉力。给绳子上搭衣服.或者树木摇动,绳子的拉力也可随时变化。这种状态,就可以和太极拳的放松近似地联系起来。 在太极拳中,有很多双手或单手前伸的姿势。如果肌肉关节都绷得很紧,像一根棍子,这叫僵硬;如果所有肌肉都处于松懈状态,就无法保持前伸.胳膊就会掉到身体两侧了。这不仅是松懈,而且是瘫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垂肩坠肘.坐腕舒指,但要通过上肢肌肉的作用保持单手或双手前伸的状态,就像一根绳子两端固定在树上。个人的感觉,也好像胳膊的一端挂在肩膀上.另一端贴在对方的身体上,不即不离.既不僵硬又不松懈。如果有人从前面把你的手推—下.你不会死硬顶住,也不会毫无阻力地退让,而是保持一定弹性,按照对方来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适当的搠劲往回收。再加上腰腿的转动,或捋或采,随机应变。这种状态,就可以说是太极拳的放松了。 在身体运动过程中,放松的状态就更复杂一些。首先是关节松。关节是人体的转动轴.关节不松,转动不灵。垂肩坠肘.就是强调肩、肘关节要放松灵活。但在运动中各关节的作用不尽相同.状态也不一样。比如在弓步过程中.当前脚落地之后,前腿的肌肉关节都要完全放松,只起到一个支点的作用。要用后腿的蹬力使前腿逐渐弯曲。要”有意蹬,无意弓“。这个动作通常用于向前发劲。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根在哪个脚?发于哪个腿?不是前脚前腿,而是后脚后腿。后腿的肌肉要产生动力,才能发出整体有力的劲。如果后腿松懈,依靠前腿用力弯曲.或者由上身向前的塌劲使前腿弯曲.都不能发出整体而有力的劲,全身也不会顺遂自然。这种要领有时看不见,但实际的做法有差别。总之,松中有灵,松中有稳。轻灵不是浮飘,沉稳不是僵硬。这种轻灵沉稳的放松.是一辈子都要不断追求琢磨的东西。 三、放松的生物力学解释 由生物力学的知识可知,肌肉有原动肌、协同肌、对抗肌、固定肌四种类型。肌肉在运动过程中又表现为肌肉收缩、肌肉拉长、肌肉放松、肌紧张四种状态。肌肉的工作.可分为动力性工作和静力性工作两大类。其协调关系相当复杂。 肌紧张.是在静止状态下,某些肌肉群仍保持的一种轻度紧张的状态.这些肌肉群的轻度紧张,能维持人体具有一定的稳定姿势。比如,两臂侧平举时,就是三角肌处于肌紧张状态,以其拉力矩保持与上肢重力的平衡。人的站立姿势,则是腹肌和腰背肌共同处于轻度的肌紧张状态,以便固定躯干的垂直状态。 肌肉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它是要靠原动肌和协同肌的配合,牵引关节的转动.改变身体各环节的位置。肌肉拉长是为了增加肌肉收缩的幅度。那些不直接参加完成动作的肌肉.则要处于放松状态.特别是要善于放松对抗肌群,才能保证动作的准确、协调和有力。 联系生物力学来认识“放松”,就是要全身肌肉以其不同的状态和工作性质,各执其责.非常协调灵活地、以最小的能量损耗来保持身体某种姿势或完成某种动作。任何部位肌肉多余的、不协调的、甚至相反方向的紧张.都表现为僵硬.也就是前辈们所说的“拙力”;那些需要保持肌紧张状态或进行伸缩以完成动作的肌肉,如果状态不佳.则表现为松懈。无论传统的理论怎样描述.其实质,恐十白不能离开生物力学这些基本规律。故弄玄虚的东西,往往使人更加糊涂。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这是讲不用拙力.不能把它片面机械地理解。有人曾著文说.不用力就是绝对的不用力,他认为太极拳的动作要依靠”重力”。何为“重力”7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如果依靠地球的吸引力练拳,那就只有瘫软在地下不要动.何谈”运动”! 四、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放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松是为了柔,进而达到运柔成刚、柔中寓刚。 柔的概念,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道德经》中的“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即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这主要是从“体”的角度来描述柔。二是《道德经》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是从“用”的角度来描述柔。 人体的柔韧素质.对于运动时动作的幅度、效果和运动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生理实质,是人体运动时各关节的肌肉肌腱及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和关节活动的幅度。婴儿的骨质和软组织都很柔,成人则需锻炼,如压腿拔筋、正反弯腰之类。然而.太极拳的柔毕竟和婴儿的柔不一样.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你的筋能拔多长,动作幅度能有多大,而是在你现有基础上,能不能实现身体各部位适时、适度、灵活的动静、伸缩或旋转,以达到健身或技击的功能。 太极拳的柔.在拳架中.表现为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恰似杨柳摆春风”:在推手时,表现为使对手“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也就是身体有关拔筋、正反弯腰之类。然而.太极拳的柔毕竟和婴儿的柔不一样.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你的筋能拔多长,动作幅度能有多大,而是在你现有基础上,能不能实现身体各部位适时、适度、灵活的动静、伸缩或旋转,以达到健身或技击的功能。 太极拳的柔.在拳架中.表现为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恰似杨柳摆春风”:在推手时,表现为使对手“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也就是身体有关部位要适时、适度、灵活地运动。技击的双方.都在找对方的“中“.破坏对方的“中”。你要使对方找不到你的“中”,无从着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道德经》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患,就是危险。有危险是因为我有“身”。如果没有(对方找不到我的重心)身,有何危险?这简直是老子在直接讲述太极拳的技击奥秘,也揭示了太极拳的柔的真谛。 联系到上述放松的概念.太极拳的柔.其奥妙,正是在极度放松的基础上,不僵不懈不瘫软,舍己从人,随曲就伸,实现了“能婴儿”“若无骨”的柔,避免了“吾有身”之息。太极拳的技击.不是单纯的刚猛直快,要随着听劲在瞬间折叠变换,只有松柔的境界才能实现。所以在练功时要慢,要在连绵不断中体会动作的内涵。这种练功方式.也起到良好的健身祛病作用。 松和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没有放松,就不可能实现柔。松是柔的手段,是前提:柔是松的表现,是效果。相比之下,柔还包含了技法内涵,更有无尽的追求余地,所以前辈们用“由松入柔”来概括练拳的一个进阶过程。 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拳经云:“极柔即刚极虚灵。”“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太极拳的柔,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能婴儿”“若无骨”“吾无身”的柔.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为什么练太极拳的人.经络通了,疾病好了,腿脚也硬朗了?太极高手既表现为柔若无骨.又能浑身处处都是手,挨到何处何处发?这就是运柔成刚,柔中寓刚的作用。 以步法而论,太极拳特别强调“分虚实”。弓步时.前腿为实.后腿为虚。上步之前,必须先用后腿的蹬力将重心完全转移到前腿上,后腿再“提起”.而不是猛然蹬地:在后腿落步之前,实腿重心不能变,也不能起伏。待后腿向前,脚跟着地后,再以实腿的蹬力将重心前移.完成虚实转换。如果前脚踩空了,也能够及时收回.有的老师把它比喻成”像闭着眼睛下楼梯一样”。这种步法,提腿不蹬,落步无声.轻灵沉稳兼而有之,即是常说的“迈步似猫行”。 迈“猫步”的过程中,上肢、虚腿,都要处于放松状态,但是实腿却在半蹲状态下支撑着身体.大腿的股四头肌处于强度很大的静力性肌紧张状态。没有这种局部的肌紧张.则无轻灵沉稳可言。架子越低,动作越慢.单腿支撑的时间越长,活动量也越大。久之,腿部的功力就会逐渐增强.即所谓“运柔成刚”。 太极拳的刚,不是“有意”练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叫“运柔成刚”。赵斌老师说:“运柔成刚不是先要松柔,后不要松柔.或先不用力而后要用力。要时刻朝松柔上去努力。”正如杨式《老谱》所云”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杨振铎老师则把它归结为“有意放松,无意成刚”。 运柔成刚的作用,在技击上表现为外柔内刚,可以在化解来力的基础上产生强大的支撑力或爆发力。轻灵于外,沉稳于内。柔之以蓄.蓄而后发。人们用水滴石穿、空气腐蚀钢铁,来比喻以柔克刚的作用,从太极拳的技击特点分析,最形象、最恰当的比喻,除了”水上踩葫芦”之外,“水可载舟”是一个重要的形象比喻。水的表面很柔,但其深层次的压强很大,浮力是无穷尽的。所以杨澄甫先师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杨班侯先师也有一句名言:“练就千斤力,只需四两功。”因此,太极拳的柔,绝不是肤柔骨脆、柔枝嫩叶的柔,而是具有深刻内涵的柔。欲达此境,非得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和体悟不可。 老子《道德经》还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知,莫能行。”其实,很多人并不知,或不是真知,更不用说“行”了。 |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