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练好太极拳打通小周天
[打印本页]
作者:
zhang58565
时间:
2012-6-27 15:06
标题:
练好太极拳打通小周天
练拳打通小周天要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必须练好太极拳,第二阶段在太极拳的基础上打通小周天。现按这两阶段,再分步骤叙述如下:
第一阶段,练好太极拳。
怎样才算练好了太极拳,练好太极拳的标准是什么?大体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 盘好拳架。
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盘好架子,以求达到身法正确,动作标准,否则徒耗精力,白费工夫,得不偿失。以传统杨式太极拳而言,动作姿势应符合“二十要”,即:头要悬、颈要贴、眼要平、身要正、形要准、度要对、肩要沉、肘要坠、臂要弯、腋要虚、手要展、指要分、拳要空、勾要吊、胸要舒、背要顺、腰要塞、臀要敛、裆要圆、腿要曲。
这“二十要”包括了太极拳形体动作从头顶到手脚的基本要求,是杨澄甫《十要》中部分内容的具体化,目的是为更方便操作与实践。所以“二十要”是杨式拳的基础要领,也是评判形体动作正确与否的硬标准,因此必须不折不扣地达到这“二十要”。
第二步 练好行拳。
当拳架套路的形体动作基本学会,动作的姿势基本正确时,就应进一步练好行拳。所谓行拳,就是指操练套路。在这操练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拳架套路的单个动作连接好、转换好,使之形成一个和谐、流畅的整体。这行拳的标准是十六个字,即:“松静、轻灵、柔和、圆活,沉稳、慢匀、协调、神合”。这十六个字是全面衡量拳艺水平的标准。由于行拳是动态的,形体姿势变化较快,要娴熟地完全做好十六字,有一个渐进累积和层次递增升达的过程,需要绞长时间修炼,才能逐渐达到圆满。为此下面再赘述几句:
十六字中的重点是行拳“松静”‘柔和’,松静是基础,柔和是目标。练拳时要求放松,用意不用力,即做到:大脑松静、皮毛松展、肌肉松柔、骨节松开、筋腱松长、脏腑松舒、血脉松畅、经络松通 (简称“八松”),全身由表及里,自上而下,没有一点僵力,没有一处僵硬,在无处不松的情况下,进行着绵缓(非激烈的)柔和(非刚猛的)的形体运动。能柔和方能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和“以柔克刚”的技击特征,方能显现太极拳轻盈柔美的风格,故应重点修炼。经过这样长时间的锻练,它会促进人体“气路”和“血路”的通畅,加速气血循环,通常称之为“活气活血”。这种“两路”畅通、气血两活的状态,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是养生的需要。
十六字中的难点是行拳“协调”,王宗岳讲:“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实际上是要做到五个“一”,即:一动都动,一静全静,一开百开,一合俱合,一转齐转(一转无有不转)。杨澄甫《十要》中也有“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要求。在行拳中常常会发生:左动右不动、上动下不动、肢动身不动、身动眼不动、外动内不动等情况。此时必然会发生某一部分身肢停顿、呆滞和等待的现象,这样的行拳就属于不合格。这种动作不协调不同步的毛病,之所以难改,就在于人们平时大脑是指挥肢体单向运动,不习惯于行拳时大脑要调控身肢同时进行异向运动,所以行拳协调的难度就大些。但是,只要下决心多练多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达不到的“协调”。
第三步练好用意
太极拳是内家拳,特别注重用意,王宗岳《十三式歌》中写道:“若问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思是行拳时要把用意放在主导的地位上,使意起主导作用。杨澄甫《十要》中要求“用意不用力”,更具体地指明了行拳要用意。
所谓练好用意,是指能够娴熟地“以意行拳”。“以意行拳”的具体方法是“以意导形”,“以意导形”就是运用意念导引太极拳形体动作的演变,故行拳时意在形先,动在意后。即“先意动,再内动,继而形动”,这就是形与意的统一。用意要求“无过不及”,即用意不能过,过则易僵、易呆、易滞,不能轻灵松柔;用意也不能“不及”,“不及”则易丢、易散、易断。故“以意行拳”首先心要静,不静则心不专、意散乱,行拳时会发生“过”与“不及”现象。心专一才能把握好用意的度,使用意度恰到好处,做到“劲断意不断”。
第四步练好呼吸
要练好呼吸,必须在第三步“以意行拳”达到娴熟的基础上,减少意念对形体动作的导引,把一部分意念转移到调整呼吸上面来。因为太极拳行拳的呼吸,不同于人们平时的呼吸,其区别在于行拳呼吸方式有三大改变,不用心用意对呼吸方式的调整,就难得改变过来。这呼吸方式方面的三个变内容是:
1)行拳时要求呼吸做到“深、长、细、慢、匀、轻”。太极拳行拳的呼吸,比人们平时的呼吸要求更平和、徐缓、均匀、深长,达到吸之轻轻,呼之绵绵,没有闭气、憋气、向下压气、强提拉气和用劲逼气的现象。
2)行拳时要求呼吸为“腹式逆呼吸”。太极拳行拳时的呼吸,是把人们后天的胸式呼吸,还原为先天的腹式呼吸,并且要调整为腹式逆呼吸。腹式逆呼吸的方法是:吸气时腹部收缩,呼气时腹部鼓起。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训练,行拳时慢慢习惯腹式呼吸了,进而娴熟到不用意念控制,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了。如果能够再做到腹式呼吸日常生活化,全都还原为婴儿的先天腹式呼吸,那就时时刻刻在练功了。
3)行拳时要求呼吸符合“动作配合呼吸”的原则。行拳时要求动作与呼吸的配合非常协调,做到“收吸发呼”、“起吸落呼”、“合吸开呼”……那么行拳时是以动作为主,还是以呼吸为主呢?当太极拳发力技击时,是以动作为主,即要“呼吸配合动作”;而当太极拳以养生为主要目的时,则要以呼吸为主,即要“动作配合呼吸”。这是因为太极拳养生要求呼吸均匀,每分钟呼吸的频次基本相等。由于太极拳每个动作行程的弧线长度不相等,只有在行程弧线长的姿势动作加快点速度,在行程弧线短的姿势动作放慢点速度,使动作到位与呼吸完成同步,以保持呼吸基本均匀。
第二阶段,练拳打通小周天。
在前面良好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按下面两个步骤操练,就会练通小周天。
第一步 气聚丹田。
气聚丹田是指内气集聚于丹田(不是指呼吸的气)。在“以意行拳”操练中,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有时行拳会虚静到“得意忘形”,真正做到了用意不用力,这时行拳用意度大大减少,甚至减少到“有意又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实际上已经转换到神在摧动姿势的演变!基本符合武禹襄说“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的要求,即能 “以神行拳”。虽然这时的“以神行拳”,还离“纯以神行”有一定差距,但对训练“聚神”“凝神”“敛神”起了很大作用,明显提高了调心调神的质量。神主气,神敛气自收。故调整心神,为收气聚气之首要,是气聚丹田的基本功。
为气聚丹田的需要,对所练的太极拳套路有一些特别的要求,比如说套路长度要能连续打30分钟以上(少了不行,可以重复),套路中的动作要作一些小调整与修改,以为满足养气养生的需要,去掉发力和跳跃的动作,把外八字脚(135度)的动作姿势更改为60度左右,等等。
练拳之前,最好先做热身准备活动,练练《松柔功》,让筋腱韧带拉长,让关节脊椎松开。行拳开始之后,要连续练完而不中断。为减少内气耗损,最好练高架子或中高架子。每日行拳早晚各一次,每次30-60分钟。呼吸频次以8-10息/分钟为宜(一吸加一呼等于一息),比如,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练一遍大约300多息,约需30~40分钟。每次练一遍或两遍85式,由个人体能决定,以不疲惫为原则。但也不要连续练3~5遍,多练增加内气耗损,反而得不偿失。
呼吸方法如前,仍应鼻呼鼻吸,舌抵上腭。只是用意作些更改:吸气仍用意于导引动作,呼气用意引气入丹田。每次呼气时,以意引心窝之气逐渐向下,一步步松落至丹田(小腹内)。即把呼气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也称“意守丹田”,内气会慢慢聚集于丹田。但用意必须轻松、缓慢、自然,务必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切忌用力吸气和呼气,不可过分用意,急躁冒进,易生流弊。如此练习,就会出现一股热流下沉至丹田的感觉。丹田温暖发热之后,继续修炼,随着功夫的积累,还可逐渐感到丹田内有一个“气团”,这就为打通任督二脉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通任督脉。
当小腹产生热气时,方可进行运气。即用意识引领丹田的那股热气,由丹田向下行,循小腹,抵中极穴,经会阴穴,过谷道(肛门)至尾闾。至此就已完成导引内气向下向后走的路线,无需继续帮助,再不向前导引了,让其自行打通督脉的尾闾关。不去管它能不能立即冲过,因为能否冲过尾闾关,完全取决于丹田内气充实的程度,丹田内气越充实,冲关力量越大,冲关速度越快,反之则冲关中止。
只用两三天时间导引内气至尾闾,再回头来仍然把呼气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等待丹田内气充足时,会自动冲过尾闾关。冲关后意念须随内气上行,紧跟气走,这就是“勿忘”。以后打通夹脊关和玉枕关,均用此“积气自动冲关”的方法,即通关“勿助”。
通督是关键的一步,后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能否自然轻松通过,因人而异,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很困难。督脉一旦疏通,通关后吸气时内气由丹田向下行,转而沿脊而上,过头顶百会穴,再下颜面,过喉,沿胸腹正中线直下丹田,形成任降督升的循环,即为小周天通了,这就是逆行小周天。
从上面两个阶段六个步骤可知,第一阶段的四个步骤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可能进行第二阶段修炼。打基础稍难,时间稍长点,基础会扎实。第二阶段练拳打通小周天,方法简单,且安全可靠,不会出偏。但气聚丹田,也非易得,必须是得气大于耗气,每有节余才有气聚,要一点一点积累,也需要一段时间。六个步骤的顺序排列,既不好颠倒,又不能跳过一步不练,因为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只能一步一步上台阶,不能性急,欲速则不达。不过,有明师指导者快,个人悟性高者快,心性德性好者快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