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对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的理解(四)
[打印本页]
作者:
zhang58565
时间:
2012-5-23 10:02
标题:
对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的理解(四)
本帖最后由 zhang58565 于 2012-5-23 10:03 编辑
“内外相合”讲的是意识与动作的统一。“内”主神,神即意识;“外”主体,体即身体动作。“内外相合”是心意身形一开俱开、一合俱合,包括“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外三合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外三合在动作中不能机械地理解为肩要与胯对齐、肘要与膝对齐、手要与足对齐,而是指它们在劲、势上的相合呼应,做到劲势合四方、周身得劲即可,不必刻意追求是否对齐。
太极拳有一个修炼的过程——“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要达到“内外相合”,意识与动作的统一,须经“先求形似”的数年磨炼阶段,动作熟练纯正后才能渐至“神似”,进而阶及“外之所形,无非内之所发”,意识为先的“神明”层次。它好比骑自行车,初学时不稳,熟练之后则人车一体,身形动作虽似无心而能随心所欲。
对于“相连不断”,要从“形”与“劲”两个方面理解。
先说“形”。练太极拳要练单式,练单式又叫拆架子。拆架子既有单式独立的打化技术含义,又有几招连用的组合变化技术含义。比如对方推来,我?接捋化,将对方捋倒制胜;但若对方随按即挤靠,我则不能尽是捋,而是要在捋中含回挤按推,再次用招来遏制化发对方。这种劲势相联的“运动战”式的技术动作变化,就形成了典型的“相连不断”的推手动作。
再说“劲”。技击是武术运动形式的本质。武术运动是技击的表现形式,两者缺一不可,相互衬托。太极拳套路就是由多个技击的单式和组合动作相连而成,其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故又称长拳。这就提示我们,在行拳走架时不能单单追求“相连不断”的外在运动形式,而要处处体现其技术内涵。要达到这种外形和劲势的“相连不断”,就要做到:势断劲不断,劲断意不断;一处虚则另一处实,虚实互依;旧力虽去,新力已生;周而复始,循环绵绵,行云流水一般同。
太极拳“动”与“静”的关系是统一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运动中求松静不仅是技术要求问题,也是一个意志修养的问题。能静则能心宁,能宁则能致松,能松则能致微,致微才能致灵,致灵才能致变,致变才能致动,且能达到以少胜多、四两拨千斤之战术效果。故有“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之说。这种劲在人先、更为快速的反应能力,是在“动中有静”中求得的。
顺便提及一点,对于杨澄甫提出的“练架子愈慢愈好”,我们要正确理解。这句话是从如何有利于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功力增长、品味太极真谛的角度讲的,其中包含着慢中寓快之灵机。若机械地理解,为追求慢而失去灵机就反而成“滞”,若为技击而一味求快则会失去内涵而成“浮”,或动作干燥,二者都不可取。其实,练太极拳所追求的是从有意到无意,从有象到无象,从有快慢到无快慢,能从心所欲而不失其内涵,顺达自然为好。
从总体来看,“十要”中的前五个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论述和规范了人体头部、躯干、四肢的做法,这是基础,也是根本,后五个要领(“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是指在练拳过程中对心(心意)、体(体内体外)、形(运动形态)整体协调一致提出的要求,它与前五个要领不能截然分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十要”中的每个要领都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比如“含胸拔背”动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到“虚灵顶劲”动作质量好坏的制约,头“悬”不起来,则“背”拔不起来,“含胸”也难做好。另外,还要注意这些要领在行功走架的动态中要保持一致、贯彻始终,避免时有时无、时好时坏的现象。
总之,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总结概括了历代太极拳经典理论的精要,并在其晚年定型的拳架演练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超越了一般武术运动形式的层次,成为融合技击、健身、艺术、哲理等为一体的高级武术运动形式。他的理论(“十要”)和实践(八十五式拳架体用)已成为后人研习效仿的典范。我们应当将理论与实践都完整地继承下来,反复揣摩,经年研习,以求提高。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