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太极拳推手的“不丢不顶” [打印本页]

作者: 江南雨    时间: 2011-9-16 13:59
标题: 太极拳推手的“不丢不顶”
“不丢不项”是修炼太极拳推手功夫必须遵循的要旨之一,是探求太极拳技击功能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从武术技击功夫的层面看,也是衡量太极拳习练者功夫高低的标尺之一,所以,欲练好太极拳,并修炼其技击功夫,首先要对“不丢不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不丢不顶”首见王宗岳《打手歌》“粘连黏随,不丢不顶”句。其后,李亦畬《五字诀》云:“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项,勿自伸缩。”先贤的精妙论述,是以让后学感悟到“随人所动,随屈就伸”即是《太极拳论》之“舍己从人”,指习练者思维意识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粘连黏随”即是修炼“不丢不顶”的四大关键要素。换言之,能沾连粘随地随人所动,也就是做到了舍己从人的不丢不顶。所谓“从人”,也就是能“随人所动”,但绝非一味地被动退让或躲闪之“丢”,而是心意主宰下,实现引化对方的作用力,使其失重以至陷入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背势”,以利我“化打合一”的运转过程。
  “不顶”是能“舍己从人”的又一要素,指不要正面与对方的作用力发生顶撞,而是要在运转的过程中寻求“我顺人背”的最佳时机,把握“借力打力”的最佳空间,“是蓄而后发”的运转过程。王宗岳《太极拳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所以“从人”即“不丢不顶”并且涵盖了“知己”与“知人”两重功夫。也就是说,只有历经长时间大松大软的修炼拳架,通过练意、练气、练形,达到意、气、形内外完整合一的高度缜密协调,才是奠定“不丢不顶”的扎实基础。而只有经过在长期的推手训练中,立足于克服和剔除自作主张的盲动思想,刻意于圆活的运转过程中寻找我顺人背的致胜机势,才能使“身能从心”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功夫逐渐上身。拳论:“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即是此意。
  有的拳友练了几十年太极拳,一直把站桩视为修炼“不丢不顶”的方法的手段,也为此下了很大的功夫,然而还是效果不佳。其原因在于,所谓桩功,大多指在静态下以某种体势形态修炼心静意专,内气充盈,形体松沉的静力修炼方式。而太极拳修炼的是在肢体运转的动态下,保持“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不受制于人”,所以,更关注的是如何在动态下始终保持自身重心的稳定,而这还是要多在盘架子上下功夫为宜。只有如此,才能修炼出正确应对外力作用下的“不丢不顶”功夫。
  修炼这层功夫的捷径就是两人相互试力,亦即喂劲与化劲的训练。这里讲得试力训练,专指参加训练的甲乙二人经盘架子修炼基本掌握了上下相随,开合有度的要领后,再进一步进行有约定的攻防训练。要求甲乙二人要精神贯注,心平气和,周身放松地轮换做进攻(喂劲)或防守:(化而后发)的训练。目的在于让甲乙二人在实际中体悟对方的劲力“落点”(力的作用点)的位置,劲路的走向(外力的方向)和外力的大小,并适时地引而化之,蓄而发之,使对方在自己身体上的“落点”,在运化中转为发放对方的“发点”,以己之整劲破坏对方的平衡而产生位移。其训练方法如下:
  甲乙二人相对站立,双方右脚各向前迈出一步,两脚内侧相对,间距一脚,成合步。乙用右手用前冲劲或下放劲推按甲的右胯根(或腰部),意在逼使甲产生位移。
  甲在乙的外力作用下,会感觉到乙的来力由其“落点”(乙之胯根)传至自己的右胯、膝、足而不舒适,渐有产生位移之感。此时乙顺而甲背。
  若甲在乙推按自己右胯根的同时,顺其来势之力,右侧腰胯松沉微落,意念后撤左胯与左膝松开并微向里合(顺时针),重心渐之左移。把乙的来力经会阴由左腿内侧引而化之沉落于左脚涌泉穴入地,无任何丢、顶的感觉,完成把乙的来力引进落空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对方推按之力在己身产生“落点”时,不脱离也不躲闪,而要引而化之; 2、重心后移时,丹田内转,夹背后倚与左腿承扶穴向左足跟沉落须同步而成;3、旋腰转背,左腿里合都走顺时针的螺旋线缠绕而松沉。
  以上三点关系着能否把握好意撤形不撤,内转外不转,下动上不动,我变不令对方觉察的窍要。否则,就会因脱离或躲闪对方来力而“丢”,或因以局部拙力正面相抗而“顶”。这些都有悖以柔克刚引进落空之推手法理。
  甲在把乙的来力引进落空后,立即丹田内移,裆走下弧线,同时左脚蹬地,左腿内缠,重心向前(右)移动,腰胯松沉地平直前送。意在把乙的“落空”转变成己之“发点”,意远、劲长、动短地把内劲向乙的肩部发出,逼使乙产生位移,这样就完成了一次乙喂劲,甲化而后发的全过程。然后,反复练习直至纯熟再换位反复练习。在试力训练的全过程,甲必须立足于“意不外露,力不冒尖,形不破体”的螺旋缠绕,以达引而后发,“不丢不顶”;乙必须“落点”实,劲力长地喂劲,不可改变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这种甲乙双方轮流换位的喂劲与引而后发的试力训练,经过双方缜密配合直至纯熟后,即可缩短全过程的运转时间,把化与发在瞬间统一起来,才能体悟到“化打合一”的奥妙。然后,乙方可把作用于甲方的“落点”由胯而腰而胸地逐点上移,逼使甲方也逐点上移地完成“不丢不顶”的“化打合一”。
  

作者: ghz    时间: 2011-9-16 16:31
本帖最后由 ghz 于 2011-9-16 16:39 编辑

转一个拳友的体会(简单明了):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不丢'是指推手时手臂不离开对方,"不顶"是指推手时毫不与对方抵抗。在推手实践中,"不顶"是人进我退、人刚我柔的动作,但它不是置己于被动地位任人摆布,而是主动地去适应对方的动作,顺彼伸而屈,用弧形走化的动作引使对方前进而落空。"不丢"是人去我随的动作,在粘住对方随彼屈而伸的同时,还要微微送劲,逼使对方陷于不利或不稳的形势。
      不顶不丢的练习应该是需循序渐进的,硬顶是普通人的用力习惯,顶和丢是一对矛盾,顶得越历害,丢得就更多。初学推手难免要顶,不要怕顶,要求是不要顶,目标是不要顶,但初学时不能得心应手,顶顶也无妨。偶对前来初学的拳友说:从顶到不顶有一个逐步达到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有一定的相对性。刚开始推手时,你是100%地顶,通过练习你能做到1%不顶,99%顶,或以后渐渐地做到2%不顶,98%顶,就是在进步。顶的比例越来越少,不顶的比例越多,技术就在提高,而且是越来越高,一口吃不了个胖子是常理,练习推手做到不顶不丢也是如此。不但如此,而且对顶不顶还应该相对地看,因为推手的双方还有一个功力大小、技能高低的差距问题,如果一方比另一方功力大得多,技能高得多,那功力大、技能高的一方就处处主动,不太会顶或很少会顶,而另一方则处处被动不利,处处会顶。再设想功力水平高的一方如果碰到另一位比他更高出许多的对手,那他也会处处被动不利,硬顶也是难免的。如双方功力、水平差不多,那就更会顶得历害。

作者: 江南雨    时间: 2011-9-16 16:36
回复 ghz 的帖子

是你遇到了粗心大意还是我遇到了心细如发
作者: shuyichan    时间: 2011-9-17 10:01
回复 江南雨 的帖子

有没有试试是否可以“丢”,也可以“顶”的打法,只是“丢”多少,“顶”多少的问题,实战中完全不丢,完全不顶,也未必是件好事,但又不能完全丢、完全顶,我个人的思维而已,但我觉得可以自己悟一悟和尝试一下并体验一下~~~呵呵,我说的是实战过程哦~~~
作者: 江南雨    时间: 2011-9-17 20:29
回复 shuyichan 的帖子

哇!考虑好了再试啊,转来的文章会有误的。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